加味桂枝茯苓丸对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4-03-19 07:06袁新吴筱花应慧群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凝茯苓盆腔炎

袁新 吴筱花 应慧群

慢性盆腔炎是常见的妇产科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下腹部疼痛、白带增多,是由急性盆腔炎未经及时有效治疗发展而来[1]。细菌感染是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炎症因子失衡、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均参与发病[2]。临床常用抗菌素治疗本病,但抗菌素难以深入发病部位,效果有限,且疗程较长,易引起二重感染[3]。中医认为湿热外感是本病的重要发生机制,湿热日久不去可影响气机,导致瘀血内生,最终形成湿热瘀血证[4]。桂枝茯苓丸是中医治疗腹中瘀血证的名方,本研究拟探讨加味桂枝茯苓丸对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患者96 例纳入本次研究。纳入标准为:①符合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诊断标准[5,6];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③无治疗史;④1 个月内未参与其他临床研究。排除标准为:①受试药物过敏;②无法正常沟通;③存在严重脏器功能疾病;④妇科肿瘤;⑤凝血功能障碍。本次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 例。对照组年龄32~75 岁,平均年龄(46.91±6.72)岁;病程6~91 个月,平均(18.03±3.75)个月;体重55~89 kg,平均(67.62±6.93)kg;严重程度:轻度33 例、中度15 例;疾病类型:盆腔结缔组织炎23 例、输卵管卵巢炎11 例、子宫内膜炎14 例。观察组年龄33~74 岁,平均(46.16±6.29)岁;体重56~87 kg,平均(67.38±6.46)kg;病程5~89 个月,平均(18.27±3.57)个月;严重程度:轻度31 例、中度17 例;疾病类型:盆腔结缔组织炎24 例、输卵管卵巢炎11 例、子宫内膜炎13 例。两组年龄、病程、体重、疾病类型、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用西医常规治疗:左氧氟沙星片(由第一三共药业生产)0.5 g 口服,每天1 次;甲硝唑片(由亚宝制药生产)0.5 g 口服,每天2 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方由茯苓15 g、赤芍15 g、红藤15 g、蒲公英15 g、桃仁10 g、桂枝10 g、牡丹皮10 g、香附10 g、黄柏10 g、川牛膝10 g、虎杖10 g、生甘草3 g组成。由我院中药房统一提供,煎煮法取汁300 ml,早晚分服,每次150 ml,每日一剂。两组均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糖类抗原CA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D 二聚体(D-Dimer,D-D)、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CD4+、CD4+/CD8+、CD3+水平。②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治愈:治疗后患者无腹痛、白带正常,盆腔包块消失,妇科查体阴性;显效:治疗后患者腹痛感明显降低、白带基本正常,但仍偶有发作,超声提示盆腔包块消失,妇科查体阴性;有效:治疗后患者腹痛感有所下降,但仍反复发作,超声提示盆腔包块减小,妇科查体阳性;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5]。③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疹、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胃肠道反应及贫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由表1 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40,P<0.05)。

2.2 两组IL-6、IL-10、TGF-β1、CA125、D-D、GMCSF、MCP-1、T淋巴亚群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IL-6、IL-10、TGF-β1、CA125、D-D、GM-CSF、MCP-1、T淋巴亚群比较

由表2 可见,治疗前,两组血清IL-6、IL-10、TGF-β1、CA125、D-D、GM-CSF、MCP-1、T淋巴亚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52、0.38、0.61、0.52、0.47、0.52、0.51、0.60、0.52、0.70,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IL-6、MCP-1、GM-CSF、CA125、D-D、TGF-β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92、-14.61、-9.82、-9.28、-12.91、-10.28,P均<0.05);观察组IL-10、CD4+/CD8+、CD4+及CD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18、8.06、8.16、9.06,P均<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由表3 可见,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以瘢痕增生粘连及局部组织增生,甚至形成纤维化炎性包块为主要病理改变,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生殖道感染疾病,多由混合感染急性发展而来。慢性盆腔炎病程长,既往多应用抗菌素治疗,比如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但临床疗效仍较有限[7],易引起生殖系统菌群紊乱,促使耐药菌株发生,增大治疗难度。同时,慢性盆腔炎持续存在使盆腔组织粘连形成,盆腔处呈现高凝状态,抗菌素不能足量渗入盆腔组织,导致盆腔组织药物浓度较低而影响其疗效,从而导致抗感染效果不理想且反复发作[8]。

研究表明,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由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细胞和IL-10、TNF-α 等多种炎症因子参与的疾病[9]。减弱炎症反应是炎症性疾病主要的治疗思路之一,IL-6 由Th2 细胞分泌,可刺激IL-4 等促炎因子水平升高,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造成高凝状态[10]。且IL-6 在体内稳定性高,半衰期长,对于炎症反应的诊断有利[11]。IL-10 具有炎症抑制作用,炎症反应时其水平明显升高以达到抑制炎症的目的,IL-10 及IL-6 水平平衡是导致炎症反应形成的重要机制[12]。张鹏晖[13]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机体存在炎症反应,IL-10水平降低,而IL-6水平明显升高,而免疫功能降低,表现为CD4+T、CD4+/CD8+水平明显降低,本研究中观察组联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10 水平比对照组高,IL-6 水平比对照组低,说明桂枝茯苓胶囊丸可显著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炎症反应。

MCP-1 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氧化应激失衡,促进自由基生成,从而加重炎症[7]。GM-CSF是一种具有免疫活性的效应因子,主要发挥炎症细胞反应调节,并调节免疫反应,有研究表明其水平升幅与炎症反应程度及血管内皮损伤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14]。陈艺菲等[15]发现盆腔炎患者MCP-1、GM-CSF水平升高,而重度盆腔炎患者血液内MCP-1、GMCSF明显高于轻中度患者。王华斌[10]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内GM-CSF、TGF-β1 明显升高,其水平与机体高凝状态相关,随着病情好转,GM-CSF、TGF-β1 可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清GM-CSF、MCP-1 低于对照组,说明桂枝茯苓胶囊丸可减轻慢性盆腔炎患者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程度。

TGF-β1 是一种重要的多效性因子,可调控细胞迁移,在纤维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目前公认的致纤因子[16]。TGF-β1 可结合成纤维细胞上的受体,激活TGF-β1Smad3/AP 通路,对CTGF进行调节,对细胞外基质代谢造成影响,导致细胞外基质降解和合成异常,胶原过度沉积而引起纤维化[17]。CA125 是临床常用的妇科恶性肿瘤标志物,多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该指标明显升高,而妇科炎症存在时CA125水平也可明显升高,其升幅与炎症严重程度相关[18]。D-D 是反映高凝状态的重要指标,是机体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高凝状态时其数值显著升高[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CA125、TGF-β1及D-D比对照组低,说明桂枝茯苓胶囊丸可显著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高凝状态,减轻纤维化和降低炎症水平。

慢性盆腔炎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失调,CD8+T 细胞具有抑制免疫作用,CD3+T 细胞含多种肽链,与CD4+T 细胞均为辅助功能细胞,目前认为CD3+、CD8+T 细胞水平失衡是导致免疫功能失调的重要因素[20]。慢性盆腔炎患者免疫力低于健康人群,任少婷[21]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CD4+T 细胞水平较低,给予妇炎舒胶囊治疗后CD4+T 细胞水平明显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D4+、CD4+/CD8+及CD3+比对照组高,说明桂枝茯苓胶囊丸可显著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本病隶属于“少腹痛”“带下”等疾病范畴,多由于分娩或经期感染,此时正气亏虚,卫气亏虚,湿热乘虚外感所致。湿热困阻,湿性粘滞,可影响气机,导致气机不畅;热邪不去可耗伤津液,导致血液淤滞,瘀血内生;加之此类患者病程长,既往失治误治疗,久用苦寒之品,损伤阳气,最终形成湿热瘀血证。本次研究采用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本病效果显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说明加味桂枝茯苓丸安全性较好。加味桂枝茯苓丸机制复杂,可能为:①加味桂枝茯苓丸有助于降低IL-6,减轻机体炎症反应;②加味桂枝茯苓丸可减轻高凝状态,减轻纤维化,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病情康复[22~24]。

综上所述,联合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湿热瘀结型)具有临床可行性。但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纳入的样本量较小且观察时间不够长,未来需纳入更多研究对象并进行远期随访以验证该结论。

猜你喜欢
高凝茯苓盆腔炎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健脾安神话茯苓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茯苓健脾 孩子健康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