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意义引领下小学低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2024-03-19 10:27唐剑霞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
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小宝宝语篇意义

唐剑霞 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

阅读技能是语言学习中最基本的一项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整体语言技能的提升,更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大背景下,阅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阅读不仅能让学生获得多元的文化知识,促进语言技能的整体发展;更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但是小学的英语阅读课堂中还是以语言学习或是阅读技巧学习为主,缺少对学生阅读品格的培养。在老师的训练下,学生会做阅读理解题,但并不代表他们喜欢阅读或是能真正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阅读课到底是Learn to read 还是Read to learn?我们到底想要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什么,是词汇的拓展,是会做几道阅读题,还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还是让学生从阅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他们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先让孩子有充分的阅读机会和阅读时间,让他们能享受整个阅读过程,然后在“悦读”作用的帮助下,通过理解含义、掌握词汇、利用文本特征加深理解、综合分析上下文的内容,通过写作和交流来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的流利度,最终发展成自信、投入、乐在其中的阅读者。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体验非常重要,好的阅读体验能让他们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情感态度。本文以一次低年级英语阅读教学课为例,分析并探讨如何在低年级阅读课中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体验,通过“悦读”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渐把他们培养成爱阅读、爱思考的人;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笔者这些年在课堂教学中一直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课堂中也多次实践和尝试,除了关注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提升之外,更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主题意义的育人价值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等。下面以低年级绘本故事Don't wake the baby为例,分析说明低年级英语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读语篇内容,理解主题意义,挖掘育人价值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学内容,对教学语篇的主题、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分析,同时明确主题的意义,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建立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等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

案例故事讲的是家里迎来了刚出生的二宝,一家人如何照顾宝宝、让他甜甜安睡的故事。故事阅读符合低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故事中的情境正好和当下的时事相关。在认真研读了语篇之后,教师挖掘了和本主题相关的育人价值:体验文本情景,体会怎样照顾小宝宝;体会新家人的到来给生活带来的改变;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适应生活的变化;学习如何去理解他人,有同理心。

二、关注学情特点,调整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

2022 版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开展整体性和结构化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一般都会通过特定的语篇类型来呈现其主题和内容。因此,教师还要进行语篇研读,除了挖掘主题的育人意义之外,也是对语篇的意义与形式进行深层加工和建构的过程。教师通过研读文本来把握教学核心内容,制定符合主题意义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

本案例中的绘本故事本身逻辑完整、情感体验丰富,精美的插图也易于学生理解。这些都对现有教材中相同的主题或话题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笔者对原故事进行了一定的改编,降低了难度和要求,让故事更适合学生去学习。故事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是故事的开头,交代了家庭新成员的到来,姐姐对小宝宝非常喜欢,想要亲亲小宝宝,但怕影响小宝宝睡觉。故事中出现的生词有:cute,kiss,wake。但为了不影响学生理解,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做调整。

2.第二部分讲的是在家里听到了很多的响声,但小宝宝没有被吵醒。原绘本故事中有动词第三人称单数的表达,有表示声响的词汇,所以原文中的A car goes by.Beep!改成了:Listen!A car!课堂用语中学生学过listen 这个单词,所以能认读和理解。原文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词汇hammer这一部分内容进行了删除(如图1所示)。

图1

3.第三部分是飞过的苍蝇吵醒了小宝宝。妈妈的牛奶、爸爸的玩具都不能让小宝宝停止哭闹。但是“我”的拥抱和吻让小宝宝安静了下来,又重新进入了梦乡。这部分内容原绘本中句型最多,所以相对调整得也比较多:Mum brings some milk.调整为Here's some milk.;最后一部分I sit in the sofa.I hold the baby.等调整为Look at me.I kiss the baby on his nose.Shh!Don't wake the baby!这样,既和学生平时学的内容相关联,也有前文出现的句型,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如图2所示)。

图2

三、创设真实情境,整体理解文本,设计教学活动

基于对主题意义的研读,教师要关注、引导学生在理解语篇大意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围绕主题的各种教学活动,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判断,通过学习传递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从而为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全面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同时也为理性表达正确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奠定基础。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转化为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和实践,引领他们通过感知、吸收、内化、迁移等不断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

(一)读前活动

在读前的准备活动中,有这两个教学环节:

1.课前讨论:根据故事的封面了解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描述小宝宝的外貌特征;告诉学生新生儿需要很多睡眠时间,为后文做铺垫。

2.场景模拟,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场景模拟: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姐姐,你想要玩玩具了,可小宝宝在睡觉,你会选择哪种玩具,为什么?爸爸为了看心爱的足球赛会怎么做?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通过选择和表演的形式将答案告诉同伴。

(二)读中活动

通过不同的阅读形式和阅读要求,让学生不断增强阅读的兴趣和自信,情感带动语言的输出,在这种边读边表演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1.老师首读整个故事,让学生了解故事大概。读中提出第三个问题:小宝宝醒了,怎么办?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明显在表达上比较轻松,第一个回答的学生(一个男孩子)说道:“hug the baby.”我给了他一个玩具娃娃,让他上来把hug 的动作做出来,男孩子虽然有些腼腆,但是轻手轻脚地抱起了娃娃,轻轻摇晃;也有说给他玩具,老师追问,什么样的玩具?孩子们会表达small和soft等字眼;也有说到kiss the baby等。

2.同伴互助朗读故事(学生第一次尝试性阅读)。同伴两人合作,一起尝试将这个故事读出来。学生的自主朗读,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大意,从字里行间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同伴互助的阅读方式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升了学习的互助性;在阅读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学生在后续的课堂中有侧重地听讲。

3.反馈学生阅读情况,同时老师进行阅读指导:调整学生阅读时的语气,在不同的情况下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感情去阅读;同时在阅读的时候为不同的名词配上声音(如当读到“Listen!A car!”的时候需要配上车子的声音)。通过声音和情绪的不同表现,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情感带动语言的学习。

4.全体学生和老师进行第二次阅读(学生进行第二次趣味性阅读),部分学生配音。老师慢慢调低音调,在较难的部分带读即可。这是学生进行的第二次完整阅读,和上次同伴之间的互读不同的是,这一次加入了学生的情绪和声音的配合,全班一起大声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同时朗读中的细节处理体现了学生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抑扬顿挫的声调加上惟妙惟肖的声效,故事被同学们演绎得非常精彩。

5.同伴合作朗读,形式自定,可以两人一起读,也可以一人读,一人做声效(学生进行第三次尽情阅读)。第三次还是同伴之间的自主阅读,和第一遍的要求不同的是,这一遍在准确性上要求更高,加上情感和声效,故事更完整,也更丰富。

活动的设计始终围绕朗读展开,课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课堂中,学生听老师读了两次,自主阅读了三次,虽然文字的难度高于学生的认知,但是在课堂的反馈中并没有出现因为有生词了就不愿意读下去的情况。相反,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能和同伴进行很好的配合,把故事绘声绘色地演绎出来。如果现在真的有个小宝宝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一定会尽力去照顾好,相信这个温情的故事会一直陪伴着他们。

四、创编拓展作业,强化主题理解,增强阅读体验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深化,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应不局限于课本知识,不拘泥于书面形式,而应把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与英语活动关联起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充分提高。多种形式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关注其人文内涵,真正从学生出发,从趣味性出发,注重实践性,让学生“乐”中求知,“动”中求知。

本案例在课后的作业中除了把故事读给家人听的常规作业外,还留了拓展思考题给学生。在故事书中设计了特殊的两页,作为家庭作业需要思考:1.还有什么声音会吵到小baby?2.如果baby 醒了,可以怎样哄他?学生进行课后合理的拓展和创编,通过部分故事的创编,合理拓展故事内容,既是对全文理解的体现,也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还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体验和积累(如图3所示)。

图3

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英语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科教学由重语言知识学习转向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高质量的语言文本输入能够全面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朗读文本内容,自然而然地去认知文本中生词的音、形以及通过上下文的阅读,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无需刻意将某一语法点等具体的语言操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可以更多地考虑文本整体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一种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教师研读教材内容的第一步应该研读主题的内涵,根据主题意义创设适合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情境的带动下,深入挖掘主题的内在涵义,在主题情境中将碎片信息拼接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语意,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创设和生活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能更好地落实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进行整体设计时,教师要将语篇作为载体,带领学生进行文本多元化、多层次解读,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作为阅读的核心任务,践行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尤其是阅读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小宝宝语篇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小宝宝高兴了
小宝宝
小宝宝
小宝宝
诗里有你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