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

2024-03-19 10:27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
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黄瓜习作劳动

张 颖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因具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独特优势,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与劳动教育一样,它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为纽带让劳动教育融入习作教学中,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的效果:一方面,劳动生活能够提供学生习作所急需且必需的经历和体验,帮助学生顺利跨越“缺素材”“没话说”等习作障碍,让学生爱上习作、善于习作、乐于习作;另一方面,规划清晰、意图明确的融合式劳动教育行为,能真正落实劳动教育并实现劳动教育潜在功能,让学生爱上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本研究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探索,为小学教师提供一套适合小学习作教学的劳动教育渗透与实践路径。

一、劳动教育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理论探讨

(一)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小学习作教学的实施存在内容单一、缺乏实践性的问题。目前,小学习作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通常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并学以致用的机会。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无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对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

同时,小学习作教学的实施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支持。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方面的差异。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面临“跟不上”或“吃不饱”的问题,无法充分发挥潜力和优势。

此外,小学习作教学的实施缺乏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却在传统的小学习作教学中缺席已久。学生缺乏劳动体验和相关技能的培养,无法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更无从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态度,在面对习作时常常缺少很多珍贵的写作素材,甚至难以下笔。

小学习作教学的实施存在上述现状和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改善现状。首先,教师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作为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其次,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最后,教师要将劳动元素融入小学习作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态度。多措并举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小学习作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劳动教育是通过劳动实践和劳动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实践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而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动手,有效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综合素养涵盖知识、能力、品德、情感等多个方面,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劳动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小学习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体验中直观获取劳动成果,更能在汗水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对自己的认同感,强化责任感和自信心。

(三)劳动教育在习作中的实施路径

劳动教育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具有多个可行的实施路径。

劳动教育通过将实际劳动任务融入习作中来实现。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社会相关的主题,要求学生在完成习作之前进行劳动。例如,在写作关于家庭的作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体验家庭劳动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体验。

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集体劳动活动来实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的劳动体验,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整理教室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劳动教育还可以通过将实际劳动经验融入习作内容中实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描述自己的劳动经历,分享自己在实践中所获得的成长和体会,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

二、劳动教育在习作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一)在动手操作中激发习作兴趣

以四年级上学期习作《观察日记》为例。老师鼓励学生种下一粒种子并进行追踪,真实记录从选种、种植、发芽、长叶到开花、结果的完整过程,学生可以观察豆子的生长,分别记录在选豆子、泡水、换水、移植的过程中,豆子的生长变化以及自己的感受,让学生通过劳动真正跟植物接触,获得鲜明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感受生命成长的奥秘。

10月3日 星期日 晴

午饭后,妈妈叫我一起发豆芽。

我先挑出一把优质绿豆。椭圆形的绿豆,有的是深绿色,有的是浅绿色,硬硬的,只有米粒大小。我看着手中可爱的小绿豆,心想:平时看到的豆芽都细细长长的,这么小的绿豆真能长那么高吗?那些成长的力量会藏在哪里呢?我又仔细看了看,发现绿豆旁边有一扇白色的“大门”,难道那股神秘的力量被藏在里面?

清洗好小绿豆,我把它们泡在水里,轻轻摇动盆子,绿豆们像一个个小演员在舞池里翩翩起舞,好看极了!

看着可爱的小绿豆,我开始期望,明天它们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呢?

学生的观察日记往往自然流露出意外、欣喜、期待之情,有了真情实感便不难写出真实而动人的习作。自己亲手劳动所获得的喜悦之感、骄傲之情,也能激起学生潜藏的表达欲望,让习作成为倾诉的舞台,而不是老师布置的某一项必须完成的作业。

(二)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并得到老师的赞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连续记录是其中的关键,单篇习作无法体现生命成长的连续性,习作与习作之间也不容易建立应有的联系,难以解决学生思路不清的问题,会加重写作的负担。因此,系统化、连续性的习作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习作品质,做到具体细致、有序深入,写日记就是个首选。

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去一米农田收菜。

刚到一米农田,我们发现水壶不见了。我突然想到,上个月大队部在小操场上捡到一个水壶,没有注明信息,不知道是哪个班的。于是我和老师请示,去大队部找水壶。果然,大部队捡到的水壶是我们班的。等我把水壶拿回来,同学们已经开始挖菜了,我急忙加入其中。

我挖第一颗菜时用两只手将土刨开,再把两只手伸到土里,把菜根断开,撬出来的。

随后,午会课快开始了,老师让我和邹可凡、孙筱暄留下来继续挖菜。其余同学跟老师去上课。

然后,我们三个开始了分工:邹可凡负责挖土,我负责断根,孙筱暄负责收菜。就这样,我们挖了一颗又一颗的蒜苗,一会儿工夫,我们收获了一大包蒜苗。

经过一中午的劳作,我们的手脏了,腿酸了,但是看到我们挖的一大包蒜苗,心里开心极了!

这次挖菜活动让我既感受到了耕种的不易和劳作的辛苦,也让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让我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在连续观察中发现劳动的美好

茅盾曾说过:“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由此可知,观察一个事物必须具体、细致。学生聚焦自己亲手种植的某一株农作物,持续观察,重点选择农作物发生明显变化的节点,详细记录,绘制属于自己的自然笔记;秋季收获之后进行“另一种收获——自然笔记会说话”展示活动,让每一份自然笔记成为主角闪亮登场。我们来看下面这份“黄瓜长成记”自然笔记节选:

我家菜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黄瓜。我决定观察黄瓜从种子到结果的整个生长过程,并记录下这份自然的奇妙。

1.观察步骤

(1)种子发芽:将黄瓜种子播撒在松软的土壤中,轻轻覆盖一层薄土。每天保持土壤湿润,几天后,小黄瓜种子就探出了嫩绿的小脑袋。

(2)生长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苗逐渐长大,叶子也变得更加茂盛。这时候,我开始给它们施肥和浇水,确保它们有足够的营养,茁壮成长。

(3)开花结果:大约两个月后,黄瓜藤上开出了小黄花。不久,花谢后长出了小黄瓜。这个时候,我开始使用木棍支撑黄瓜藤,防止它倒塌。

(4)收获时刻:经过大约三个月的精心照料,黄瓜终于成熟了。我小心翼翼地摘下它们,每一个都饱满、翠绿,非常诱人。

2.记录与发现

在观察过程中,我记录了黄瓜生长的每一个阶段的特点。从嫩绿的小苗到茂盛的叶子,再到挂满藤蔓的黄瓜,每一步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我注意到,黄瓜的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而且温度对它们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3.观察结论

通过这次观察,我了解到黄瓜的生长周期和所需的生长条件。我发现,要想种植出健康的黄瓜,需要提供充足的阳光、适当的水分和肥料。此外,还需要注意防治病虫害,确保黄瓜健康生长。

4.感悟与思考

这次观察让我更加敬畏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智慧。看着黄瓜从种子一点点长大,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同时,也让我意识到珍惜食物和自然的重要性。以后我会更加珍惜蔬菜瓜果的生长过程,更加珍视大自然的恩惠。

由此可见,连续观察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耐心。通过持续观察黄瓜的生长过程,首先,学生学会了如何细致地观察事物,发现其细微的变化并生动地记录下来。这种习惯有助于提高写作技能,也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加细心,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其次,连续观察日记促使学生更加关注自然和植物的生长。这不仅增强了环保意识,更懂得了在写作中重点描绘自然事物的细节、强化情感色彩,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此外,连续观察日记也是劳动教育的一种形式。在观察黄瓜生长的过程中,学生们亲身体验了劳动的辛苦和乐趣,更加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了勤劳的品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德。最后,连续观察日记还提高了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们通过不断地思考、分析、总结和写作记录,有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技巧和水平。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劳动教育在习作教学中的实践成果与不足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笔者渗透劳动教育于习作教学中,助力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这一发现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掘潜力的任务;但它有独特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相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知识、技术原理。教师也要在智力、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造意识。

当然,本研究需要持续加以改进和深化,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笔者发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性,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平衡学科教学内容和劳动教育的融合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了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将考虑引入笔试评价等更多的客观量化指标,加强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四、劳动教育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的后续思考

本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了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的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细心发掘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针对需要进一步深入和改进的各项问题,教师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可以继续深入探索渗透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此外,可以深入研究渗透劳动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影响,扩大研究样本的范围和数量并引入对比实验组,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笔者希望,本项研究能够为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未来人才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黄瓜习作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清新脆嫩的黄瓜
黄瓜留瓜要注意两点
我喜欢黄瓜
热爱劳动
摘黄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