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整合路径探究

2024-03-19 10:27成延红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

成延红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在新时期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下,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基础上切实整合学科教学方面的资源,以便使学生抓好道德与法治基础内容、理论知识的重难点部分。

一、当前初中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分析

(一)未能选择新时期新型的教学方式

在现阶段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这一课程的教师应当树立与其相应的教学理念,找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促进自身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方式,从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就教学情况而言,许多教师选择传统阶段“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无法应用高效化的方法吸收更多的基础内容、理论知识。例如,一些学生只是对教材上的内容、知识进行简单记忆,并不会在深刻记忆中进行升华。

(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投入不足

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知识比较多,导致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这一课程在考核中的分值很低,就间接出现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投入度不高的听课现象,进而产生了抵触情绪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的内容比较单一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而言,教材一直是教学方面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应当对教材中的内容、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相应的教学,以使学生能有效解决生活实际中和道德与法治科目有关的问题。但就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受到传统时期教学方面的影响、限制,一直重视、关注学生学习方面的整体进度。所以在教学时,大都围绕教材上的内容、知识进行讲解及教学,教学过程比较单一。

(四)不能有效拓展教学方面的资源,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涉及的几个维度,需要在教学资源的支持下、辅助下,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培养相应的核心素养。当前,科目教学方面的资源有待拓展,例如:在教师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时,对某些社会舆情等资源的应用较少,致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实践性、时代性,间接影响了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为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矛盾,教师要利用更多的时间、空间进一步拓展教学方面的资源。

二、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面的价值

(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素养

道德与法治科目是实施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学科,在学生学习教材上的道德与法治内容、知识时,可以将其所学的内容、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尤其要对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素养,从而为初中阶段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内容、知识打好基础。

(二)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初中时期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各个阶段教师开展教学任务的目标,尤其对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向来说,往往是教师教学中一项长期性的任务,也是现阶段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共同研究的任务。所以,这一时期的教师要秉持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这样能够为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自身发展关键能力的形成夯实基础。

三、教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整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意义

(一)有利于切实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当前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上的内容、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综合素养,尤其在新时期背景下,科目的教育形式往往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整合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的资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较多的基础内容、理论知识,从而切实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切实助力学生的社会发展

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中,教师要从新时期推行的核心素养理念出发,主要希望学生主动关心社会,进而拉近与社会之间的距离。社会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教育中教师就需要借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如应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正确的信息,提升学生在不良信息中的辨别能力、使用能力,并真正提升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质量、效率。

(三)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

首先,教师应发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带领作用。其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整合内容、知识的能力,尤其要利用较多的时间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最后,教师应在新时期核心素养理念的基础上,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基础内容、理论知识的进展,以此使学生将所学的内容、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所在。

四、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进一步整合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

(一)应用教师、学生之间的资源

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提出“应当最大限度利用学校资源”,如学校活动、学生之间的表现、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等,都可作为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的资源,原因在于这些资源源自教师、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这一时期的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感、新鲜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关注点,进而激起学生探究基础内容、理论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导入“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揭开情绪的面纱”内容时,教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实际中自己情绪方面的变化。紧接着,教师将学生进入小学时的情绪照片和进入初中时的情绪照片作对比,当照片呈现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随后,教师顺势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与此同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为突出教学方面的重点部分、难点部分,教师可以把学生在面临初中阶段产生的情绪表达出来,主要希望学生思考、探究面对今后初中时期环境如何表达自身的情绪。比如,哪些情绪的表达是正确的、哪些情绪的表达是不正确的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应用手机等设备拍摄学生在课堂中、学习中、生活中等场合的情绪,如班级中某名学生和另一名学生交换其秘密,两名学生商量好不能将秘密说给第三个学生听。但是没过多久,班级中的学生都知道这两名学生之间的秘密。为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法进一步把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技巧,以便健全学生在初中时期的人格。

(二)应用教材上的资源

随着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树立“用教材教”的教育观。对于道德与法治教材而言,教材不仅是课程的载体、课程资源的文本,而且还是规范、引导教学过程的工具。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教材中的资源并不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为此,教师必须利用课后时间深入钻研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相关的资源,最终找到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自身教学情况的资源。

例如,在“坚持宪法至上保障宪法实施·加强宪法监督”内容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融入相关的案例,如播放《人民的名义》中检察官侯亮平就职宣誓的片段,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集体的方式感受宣誓时的庄严、肃穆,与此同时结合教材上的内容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时代性。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能够体会到宪法宣誓的仪式感、庄严感,以此增强法治观念、法治素养。

(三)应用本土资源

中国的各个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的地域文化,如:不同区域的学生,所生存的环境不同,致使学生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开发资源时,要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实际,以本土资源为例。比如:桂林市近几年来加大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力度,以打造旅游胜地等方法,进一步强化城市方面的软实力,同时在进行志愿者活动等其他活动的基础上维护城市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样的资源可以作为当前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过程的内容。

例如,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奉献社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内容中,教师借助歌曲《桂林美》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紧接着向学生展示桂林市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等,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桂林文化的基础上寻找本土的气息,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随后引入话题“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你们知道有多少人在守护这座城市吗?在帮助这座城市发展吗?”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应用时政热点资源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社会中、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以不同的渠道进入学生的视野中,使学生能够借助电视、报纸等渠道了解更多的社会现象、生活现象,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时政热点方面的资源。这一方法有利于学生将抽象化的内容和具体化的社会现象及生活现象结合起来,进而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基础内容、理论知识的听课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新闻三分钟”的活动,就是随机要求某几位学生轮流对当前时政热点方面的新闻进行简短的评论、说明。

例如,在“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利益至上·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内容中,教师借助信息化技术播放电影《战狼2》中最令人热血沸腾的片段,在学生有了基础后,教师向学生提出“这部电影中的故事反映什么样的事件呢?你们对这一电影有怎样的看法呢?”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教师继续利用信息化技术播放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利比亚撤侨事件》,在较长的时间中极易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又如,在“理解权利义务·公民义务·公民基本义务”内容中,教师选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介绍、说明近几年感动中国中的人物。这一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受到震撼,最终感知到自觉履行公民基本义务的意义、内涵。再如,在“崇尚法治精神·维护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守护”内容中,教师选用央视3.15 晚会记者调查方面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向学生说明当前社会上不法商家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由此可见,应用目前社会中、生活中时政热点方面的资源,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强化自身学以致用能力,并维护初中阶段学生的法治观念。

(五)应用课本中的素材资源

对于初中时期道德与法治涉及的素材来说,往往有着一定的时代性,如漫画、名人名言等素材。即使这些资源看起来很小,但是常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原因在于这些素材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熟知教材上的内容,最终扎实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课程基础。

例如,在“文明与家园·守望精神家园”内容中,教材上的知识以“传统节日”的形式为开篇,向学生呈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之间展开探究、分享、分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积极利用教材中“中国女排”等素材资源,切实引导学生坚定自身在文化方面的自信,培养学生在此教学活动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进一步整合初中时期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资源,是一个长期探究、思考的过程。为尽快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应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资源、教材上的资源、本土资源等,确保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