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育人背景下,“3+1+2”高考模式的研究

2024-03-19 10:27张红妹上海市松江区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选科三新科目

张红妹 上海市松江区青少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陈剑钰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北闸中学

一、政策解读:“三新”与变革

2019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 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2021 年12 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出,坚持深化改革,突出问题导向,优化评价内容,变革评价制度,全面推动普通高中课程和高考的改革。

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所有高中学校开始实施新课程、新教材,高三学生进入新高考。我们把“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简称为“三新”。“三新”如期而至,这对教师、学生、家长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当然,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高中育人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体现在考试科目由现行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变为“3+1+2”,即全国统考变为全国统考与省统考相结合。“3+1+2”意味着考试科目组合发生了变化,文理不分,通过“3+1+2”可达到12种组合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选择的机会。高考成绩采取“两依据一参考”方式,即“14+3”合格考试成绩、“6 科首选1 再选2”选择性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考核评价的多元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学校开设的课程,学生能自主选择,采取走班上课。这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背景下,我们的教育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三个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准确认识学校的现状,找到问题的症结,根据高考新政精准教学,完善课程组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实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无缝对接。下面,就“三新”育人背景,谈谈我对新高考模式的理解。

二、模式解读:选科与走班

(一)“3+1+2”高考模式

“3”为必考科目,“1”为 首选科目,“2”为再选科目。“3”是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1”为在物理和历史中选1 门;“2”为在思想政治、化学、生物学、地理中选2门。具体课程组合见表1。

表1 “3+1+2”高考模式及课程组合

考生总成绩满分660 分。考生的总成绩分两部分组成,一是语、数、外3 科成绩,由全国统一组织考生参加高考;第二是“1+2”成绩,由各省、市组织普通高中学生参加选择性学业水平考试。全国统一高考科目的语、数、外各150 分,满分为450 分;在首选科目物理和历史中选一门,满分70 分;在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生物学、化学中选两门,满分为140分。

“3+1+2”的高考模式与以往高考相比,呈现三个变化:①取消了文理固定组合模式,赋予了学生多元选择权;②打破了高校唯高考成绩录取学生的模式;③改变了高校招生模式,在考生填报志愿基础上结合成绩与综评再录取。

(二)走班制

高考新政后,宜采用“走班制教学”。“走班制”相对于“固定”而言,打破了班级、上课地点。学校根据课程组合安排教学点,学科教室和授课老师固定,学生流动上课。学生因所选课程不同出现无固定教室、在不同教学点奔走学习的情况称为“走班”。

“走班制”有三种方式:一是学科和教室固定,学生不固定。二是采取小、大、全“走班制”上课,如语、数、外课程实行大班制教学,“1+2”课程实行小班制教学。三是以学生兴趣、学校特色为主导的走班制,如艺体类考生,学生自主选择走班上课。

(三)走班制的模式

“3+1+2”新高考模式,学校和学生都需要适应新教材、新课程和新高考的综合改革。我们要激活每一位学生的内驱力,为他们的发展搭建阶梯和平台,让学生进入学习发展、冲刺的快车道,使所有学生得到发展。目前,根据学校师资力量,较多采用“小、大、全”走班制模式,学校还可优化组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小”走班制

“小”走班制,针对的是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先让学生确定“1+2”课程,统计各科目的学生数,把选科人数最多的科目组成班级,其余学生采取走班。目前,介于师资情况,较多学校采用“小”走班制。

“小”走班比较灵活,举例说明:优先3 科成班,即先将3 科相同的学生组建为一个班(或几个班,根据学生数确定班级数),再将2 科相同的学生组建为一个班(或几个班),接着将1 科相同的学生组建一个班(或几个班),最后将0科相同的学生组建为一个班(或几个班)。还有一种“小”走班制也比较流行,即定两科走一科。具体分班见表2。

表2 “小”走班制班级分布

2.“大”走班制

“大”走班制是指原来班级不变,统一学习必考的三门科目,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1+2”科目)都走班完成(见表3)。

表3 “大”走班制班级分布

3.“全”走班制

“全”走班制是所有考生没有固定班级,必考科目、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全部通过走班完成。如学校原来有12 个行政班,采用“全”走班制后,可能会增设很多班级,教导处得规划好每个教室的课程表。如原有12 个班,现开设18 个班级,每个班级呈现不同的课程表,由学生选择教师、教室和学习科目,也就是所有教室的课表是固定的,学生是不固定的。“全”走班的优势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甚至对某一内容重复进其他教室学习。实行这种方案,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对学校来说难度非常大,涉及教学管理、师资管理等问题,一般学校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见表4)。

表4 “全”走班制班级分布

(四)走班制需六看

新高考政策下,分层、分科走班教学将成为常态。选科走班固定的是教室和教师,变化的是学生。学生根据本人志趣、志向选择科目,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规划好学业,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走班制,关键在于学校要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突出选择性和多样化原则;教师的教学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知识经验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需求。因此,走班制需要做到六看,即看生源状况、师资情况、管理水平、办学力量、文化认同、特色培育,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采取校本化走班模式。

三、方案解读:育人与选拔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核心价值就是凸显其育人功能与人才选拔功能。从家长、学生层面对一所高中进行评价,主要还是高考的录取率,即为高校输送了多少优秀学生。为此,我们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自主选科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

“3+1+2”选科有12 种组合,这是理论上的组合,理论上可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科目权。我们认为,要落实“3+1+2”新高考改革方案,授课教师要增加三成,师生比达到1∶7。如果学校选择“小”走班制,满足学生对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的需求,有的科目学生数较多,就要增加班级数量,意味着要增加教师和教室。而有的科目学生数不多,首选科目和再选科目的班级数产生不均,师资力量受到考验。如采取“全”走班制,很考验学校管理能力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校不管选“小、大、全”中哪种走班制,即使满足了所有学生的科目选择,最后效果不好、成绩不佳,家长、社会不会满意,学校就无法生存,也无法面对学生。

反思15个省市高考新政落实情况,有的省市“3+1+2”科目,学生仅有一次考试机会,生物和地理在高二完成等级考,高三第二学期安排余下选考科目。学生在高二至少应完成一门课程的考核,否则高三要3+3,加重高三时的学业和考试负担。学校应该提前告知家长,并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学校在家长的配合下,争取在高二完成“3+1+2”中的“2”。因此,必须选两门,如果不选两门,到高三,学业和考试的压力会非常大,影响最后的成绩。

(二)避免选科只求高分,与育人选拔相违背

“3+1+2”高考改革打破了传统框架,高校不按照“3+1+2”高考总分排序及录取,学生在选择科目时,先考虑、衡量自己选择什么组合的科目取得高分的概率高,导致学生在选科时,不关注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志趣和职业理想,即使进入高校后也不知该选择什么专业。因此,选科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为依据,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高分。育人选拔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潜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为了选拔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一选科时,学校、教师、家长就要让学生参与了解大学、相关专业等情况,再让学生选择大学、确定专业目标。因此,我们需要避免选科只求高分的情况,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发展潜力、个人特质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科学化的选科指导。同时,学校和教师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科极其重要。

(三)高考录取最终按总分排序、结合志愿进行录取

一般来说,高校会根据自己的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按照总分从高到低的顺序逐个录取考生,直到招生计划满额为止。在录取的过程中,高效会优先考虑考生填报的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会继续考虑考生填报的后面志愿,直到考生被录取或者所有志愿都考虑完为止。这样的录取方式旨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同时也兼顾考生的实际成绩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高校的录取政策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的录取规则可根据当年招生政策来确定。“3+1+2”高考改革,考试科目调整了,考试次数增加了,于学生来说,增加了机会。但是,高校招生依然按照考生成绩总分和志愿完成录取工作。虽然新高考提出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成绩,再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实践中,能体现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很难统一,无法公正、公平体现,特别是对第三类高中而言,效果不显著。

“三新”中的必修课程为国家课程,学生必须全部修习;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学生必须选择相关科目课程完成修习;选修课程是学校根据学生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统筹规划开设的课程,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主要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新高考制度下,高中学生要毕业需达到144 学分,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大板块组成,学分分别为88+不少于42学分+不少于14学分。“三新”育人背景下,学校不应该再走“千校一面”的路,学校要提供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这些课程应该是校本课程,包括特色课程、社团课程等。为了让学生获得144学分,学校建立了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制订学分认定的具体办法,一人一表,督促学生在各学期完成所有修习课程。

猜你喜欢
选科三新科目
长春外国语学校新高考选科走班先行先试探索成功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