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彩』创精彩,小学美术创意表现初探

2024-03-19 10:27潘菊辉上海市青浦徐泾第一小学
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美术意识材料

潘菊辉 上海市青浦徐泾第一小学

创意可以理解为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两个方面。小学美术中的创意主要是培养学生破除旧方式,创造新途径,突破自我,超越常规的意识。小学美术创意不仅表现在绘画方面,在泥塑造型、剪纸粘贴、色彩运用等有关的美术创意中都能体现。美术创意存在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比如校园里的植物、马路上的建筑、交通工具、家人的一举一动都能使他们产生创意的想法。创意实践在小学美术中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创意实践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创意实践又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美术学科是艺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育和发展学生艺术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可见,美术在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其核心素养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意实践作为核心素养导向下美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应置于美术教学的显著位置,用于学生美育教育的日常。

目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存在教法单一、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缺乏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如仅会模仿老师的示范、局限于单一的材料运用、凭片面的理解绘画事物、对他人的评价并不关心等问题。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美术教学的受重视度已得到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在课外进行美学素养的培养。但基于教育制度的现状,美术教学仍然作为学生们的一种兴趣爱好,可有可无。反观校内美术教学,美术专职教师的配备不能满足趋于饱和的学生数,教师专业程度也是一个大问题。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大多只能维持教材范围,以教代创,缺少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强大的资源做基础、有效的情景做辅助。依托徐泾第一小学“泾彩”少年宫,让学生在多种绘画方式之间寻求更多创意表现的空间,并在“泾彩”少年宫里创造出更多表现不同精彩的创意作品。

一、丰富审美体验,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小学美术中的创新意识就是改变教师的教授方式和学生对艺术的表现方式。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脱离了创新意识的人创造出来的作品只能是停留在模仿和固定模式内。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脚步已经迈开,但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欣赏大师的名作,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并且在帮助学生模仿大师名作的同时,懂得大师的绘画风格,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理解大师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审美感知,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与特点,进行名家名作欣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助力。

例如,在教学上教版美术二年级“多视角的脸”一课中,学生初次接触到抽象派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哈哈,他的画好丑啊!”这是学生们第一次看到毕加索作品给出的反应。这样的声音,怎能让美术老师不触动。为了让学生了解、感受并理解毕加索的作品,我给学生讲述了毕加索的一生经历。从早期的毕加索作品中,学生们了解到他的风格还不是那么鲜明、抽象。但伴随着他越来越追求自由的个性发展,他不断变化艺术手法,后来他的《格尔尼卡》成为传世名作。之后,学生们欣赏并模仿他的《朵拉玛尔的画像》。学生通过欣赏他的作品,感受他的立体主义画风,懂得从艺术角度去感知它们,再通过模仿他的作品,产生了多角度去绘画自己和身边同学创意想法,突破自己已有的绘画风格。这样的审美感知是真实有效的:从认识一件作品,到了解作品的作者;从初步模仿作品,到产生自我突破的创新精神。

二、感知自然生活,启发创意思路

思路就是人在思考问题时思维活动的进展或轨迹。创意思路就是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活动轨迹。创意思路是一切创意实践活动的起源,沿着这个起点,可以厘清整个创意活动的脉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意思路启发有很多途径,其中自然生活中的材料——具有启发创意思路的独特作用。材料,作为绘画的相对独立的语言因素,在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艺术家们开始认识到材料不仅是可视的、可触摸的,也是人们可以用耳鼻闻嗅的,从有形的到无形的,甚至我们的思想观念,都可以被视为艺术表达的媒介——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美术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创新性的材料,有利于促进艺术创作者理念的更新,使创作者形成创造性思维。“如何利用学生能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创新材料?”现在的小学美术课堂大多设置在室内,有条件地可以使用美术专用教室,但多数仅能在普通教室里教授。这样的学习情境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意表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知生活,鼓励他们自由、自主地去寻找创新的材料,为他们创意表现构建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上教版美术一年级“拓印”一课中,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校园的草丛、树林、农场,去找适合的材料进行拓印创作。树叶、树枝、花瓣、小石子……这些大自然中不起眼的元素在学生们手里都成了“珍宝”。他们利用材料本身不同的外形,材质的软硬度,借助水彩颜料,在画纸上留下了一个个有趣、充满想象空间的印痕。“我的印痕可以变一只小刺猬”“如果在我的印痕两边加上两只大翅膀,它就是一只老鹰”……一个个美妙的想法不断地从学生的小脑袋里蹦出来,真是有趣!不同材料的质感、纹理、排列组合等都能为艺术创作带来新思路。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充满好奇的童心,他们运用未曾使用过的材料以及自己亲手寻找的材料,从中得到了启发,产生了创作想法。学生感知自然生活,走近并感受各种创新材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意思路具有浑然天成的流畅性。思路通了,创意的实践就更顺了。

三、捕捉生活细节,萌发创意灵感

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大脑所产生的一种兴奋的特殊心理状态。灵感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往往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但又有妙不可言的表达效果,灵感赋予艺术创作很大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允许学生奇思妙想,激发他们的创意灵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解和创新能力。生活中的一个意象、一个动作、一段话语或一个字词,都能激发他们的艺术创意灵感。

例如,在教学上教版美术二年级“连续的图形”一课中,以二方连续纹样为基本技能,运用剪纸的形式来表现,“那怎样引导学生们去产生灵感来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及创意性呢?”在一个阳光照耀的午后,我带着学生们到校园里寻找材料。几个女孩子在角落里嘻嘻哈哈,你拉我扯,手脚并用,做着一些夸张的动作,在阳光的照射下,她们的影子也跟随着动作的变化不停地跳跃着。这时,有一名学生发现了这些有趣的影子,他马上惊喜地说道:“看呀,她们的影子就像连续的图形。”在这名同学的提示下,大家都凑过来看。此时,我也有意识地让几个女孩子做着一些同样的动作,水泥地上印出了一排“连续”的影子。这个午后,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大自然阳光照射出的影子联想到了“连续的图形”原素材,真是充满联想和创意的选材。小学生是一群活泼、好动又极具创新思维的人,在一个不被束缚、自由的自然生活环境中,他们能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点滴,通过捕捉某一个善念激发创意灵感从而制作出更富创造性的艺术作品。

四、借助动画演示,诱发创意表现

创新思维不是胡乱想象,受到乐观的事物启发,它就能散发光芒。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能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通过视、听等渠道对学生产生刺激,从而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上教版美术二年级“小人国里大世界”一课是充满童趣和想象的一节课。结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给学生观看了一段世界名著《小人国》的动画片,小人国里发生的有趣故事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为什么他们人那么小?小人们在给巨人做各种事情的时候累不累?”无数个“为什么”一下子涌现在学生的脑海里。接着,我又利用幻灯片给学生呈现了一些物体大小对比的不同影像,让他们从视觉上感知绘画中的矛盾、对立。有了这些多媒体的帮助,学生在画纸上表现出了小人吃巨型汉堡的有趣画面,小人在大型文具的世界里的奇妙旅行,小人演奏出音符大厦的奇思妙想等。学生们既理解和掌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又欣赏了动画形象,还能把自己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创意表现出来。借助动画的直观表达性,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创作表现能力。

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成的总体。核心素养下的文化理解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是学生美育培养的根基。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化理解”呢?核心素养下的“文化理解”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无形”的。

例如,在教学上教版美术四年级“威武的门神”一课中,学生普遍对门神没有了解,对门神的文化背景更是无从得知。此时,我寻求多种媒体并且整合了它们的有利功能来助力学生对门神的理解。首先,我利用希沃电子设备以小动画的形式解读门神的由来、门神的服饰组成以及他们的兵器。然后借助幻灯片的图片替换的功能,让学生用鼠标自主点击,把门神手中的兵器替换成医生手中的“针筒、棉签”等相关小道具。在小动画和替换功能的辅助下,学生创作了一幅幅兼具传承与创新的门神作品。门神在学生们的画笔下,或活泼可爱、或优雅绅士、或威猛壮硕,充分展现了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新表现能力。学生通过新媒体的帮助,创作的作品是超乎想象的。巧妙运用多种新媒体功能,把原本不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富有创意又不失其文化内涵。

五、转变评价方式,引导创意突破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生理上的不成熟和知识上的欠缺导致他们在性格上的不成熟。他们往往非常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机制已经趋于成熟,多用于教师的课堂以及作业中。假如新型的评价方式不仅能以评促学,甚至有以评促新的作用,那真是一举两得。

“竞争意识是一种进取性和显示性的个性心理的表现,竞争就是争取超越别人而获得成功”。这种意识的存在和发挥作用可以调动人的内在积极因素,让学生向成功的方向努力。而创新能力在众多竞争环境中会使得人脱颖而出。那么,在美术课堂中,若能合理运用“竞争”机制,就能大大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抓住这个小小的秘诀,在上教版美术四年级“吉祥的动物”一课的作品展评时,我让学生们回家把完成的作品上传至钉钉平台班级共享群,并对每位上传作品的同学开展集赞。每人都有一票投票权,这一票要投给最具有创意的作品,并且要为点赞的作品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最终结合“赞”的数量以及综合评价内容,老师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公布结果。荣登榜首的作品可以在班级展示一整个学期。在这样诱人的奖励下,学生们开始“竞争”,挖空心思地去创新作品,而他们的作品也确实出乎意料的精彩。我经常运用这种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学生们的主观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自信心。

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自信的人损失一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让学生在自信中发展、创新。这样的自信可以从社会给予学生们的评价中寻找到。“赞许犹如阳光”,让新颖的评价机制的阳光照进每个学生的心田,开拓和发展他们无穷的创意表现力,这是我在《刻刻印印学版画》这一课中的收获。学生在习得版画新知后,自己创作了一幅版画小作。我搜集了学生们的版画原稿,把他们拍成照片,与环保布袋商家合作,让作品印在布袋上并附有作品名称和作者姓名。学生们拿到环保袋时的欢呼雀跃声让我终生难忘。他们把环保袋送给家里的亲朋好友,后续收集记录得到的反馈好评,回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样的别样评价,提升的是他们的创新自信,并激励他们不断地自我突破。

挖掘学生的创意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启发创意思路、萌发创意灵感、诱发创意表现,最终在他们的内心建立起一股创新突破的自信力。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长此以往的坚持,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更能极大地激发他们自我创意作品的展现。虽然对小学美术创意表现的激发有了一点实践经验,这些点滴的小经验只是在教学过程中,想一点,做一点,还未有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校本课程形成。在今后的小学美术创意表现教学中,教师需要积累更多的实践案例,铢积寸累,把学生的创意美术道路引向更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美术意识材料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最美材料人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