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本土资源,助推数字创新课堂
——数字化转型课堂教学案例《阿婆的“小伙伴”》

2024-03-19 10:27李映潼上海市青浦区尚鸿小学
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阿婆剪纸纹样

李映潼 上海市青浦区尚鸿小学

一、背景说明

基础教育是民生领域的重要阶段,上海市教委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推进了基础教育教学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建设工作。目标是实现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为师生提供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更公益的教育资源,努力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城市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获得感。在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上海市教委明确以教学为中心,通过优化信息环境、数字资源、教学平台、智能算法,探索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教学应用,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并探索教育数字化“新环境、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建设,推进教育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个性多元,全市各区也做了多方面的培训与展示引导。

我校有着年轻的教师队伍,充满热情和活力,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学科数字化转型的新方向。

我校重视数字化转型的应用与实践。在实践中,研发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与作业辅导助手,赋能每一位师生;采取保障基础环境、注重应用指导、开展数字化课例研讨、跨学科融合等措施,加强应用推进,创新教学样态,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自然组、美术组先行试点,依托数字化资源和信息技术支持,展开学科课例研修,以此促进学科的数字化转型的探索。

在这一年的探索与学习中,我依托“空中课堂”“数字教材”“三个助手”平台尝试开展了多次教学实践,经历学习培训、资源建设、研讨实践以及学校常态化推进的过程,对美术教学的数字化转型的体验与认知不断加深。在小学美术“民间艺术”单元中,教学时间紧张、课堂活动探究性较弱一直是较难解决的问题,经过多次对数字平台的探索,我尝试将“民间艺术”单元与“在地资源”和数字化平台相结合,探讨课堂新样态。

二、设计思路

“感受民间艺术”是上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内容。依据上海市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及美术课程标准,本单元属于设计应用模块、工艺主题下的民间工艺。

“商榻阿婆茶”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青浦特色的茶文化,它不仅是商榻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上海市乃至全国的文化遗产之一。通过了解和传承这种茶文化,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商榻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本单元从商塌阿婆茶的欣赏入手,让学生了解阿婆茶的习俗文化,民间剪纸纹样的简洁及美好寓意,学会用剪纸的表现形式表现阿婆有趣的故事情节。本单元重在让学生感受阿婆茶的习俗文化的形式美、邻里间的和睦友好;剪纸表达的造型简洁夸张之美、纹样多样组合的装饰之美、寓意之美和画面的故事化情境再现之美。(如图1所示)

图1

通过对阿婆茶文化的探究,了解其特有的风俗礼仪,在品茶过程中,沉浸式体验感受阿婆的快乐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用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形式表现青浦非遗文化,增强探索家乡非遗文化的意识,提升审美感知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在创意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民间剪纸作品独特的形式美和生活运用的多样表达之美,从而激发学习剪纸艺术的兴趣,体验剪纸创意。艺术表现中,联想和想象的发挥,表现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能充分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活的态度,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在预设教学方法中尝试以学生为主导,探究型课堂为主,结合数字化平台及平板支撑的探究型小组活动,旨在让学生沉浸式地感受阿婆快乐的生活场景,并用所学的知识呈现阿婆的快乐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导入阶段采用小动画,能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任务式情境能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对民间剪纸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将学生快速带入阿婆的生活,教师在新授阶段可以采用数字化问答互动、小组活动讨论、作品数字化展示、多维评价等方式方法,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中更深入地走进阿婆茶文化。

工艺课程中重难点的讲解时间如何突破,剪纸纹样布局如何摆脱修改的不便,学生作品太小如何全班展评,学生评价如何及时且有效反馈,这些我在“三个助手”数字化教学系统中找到了答案。

三、实施过程

(一)动画、任务式情境导入

Pad绘制阿婆的一天、制作小动画。农村生活距离孩子较远、阿婆茶文化的资料多为图文,缺乏整体性,所以导入阶段采用微视频的方式,用PAD绘制了阿婆一天的生活场景,并制作成动画,将学生快速带入阿婆的生活。

课堂实录(片段1):

师:阿婆一天的生活简单又充实,不仅有陪伴她聊天的姐妹们,还有许多小动物们,你都找到了哪些小伙伴?

生1:我找到了小猪、小鸭、小鸟、小兔、小猫……(如图2所示)

图2

师:来做客的沈阿婆送给阿婆这样一份礼物来感谢阿婆的茶点,是什么呢?(如图3所示)

图3

生2:剪纸小兔子。

师:上节课我们也喝了阿婆的茶,这节课我们也来剪一剪阿婆的“小伙伴”,并送给阿婆好吗?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方式

此环节是本课教学的核心。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剪纸基本纹样的外形特点和分布特点;数字化组件中的小组拼摆环节,可以实现人人尝试、快速便捷,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上传结果也可以很直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鼓励式的过程性评价能够促进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实录(片段2):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拖一拖,找出民间剪纸纹样在位置的分布上有何规律?(如图4所示)

图4

师:第6 组寻找纹样位置摆放又快又准确,全组成员各获得一颗星。

数字化的支持减少了学生的试错时间和降低了耗材使用率,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同样的剪影小狗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可以即时、同屏展示,教师可以放大修改,问题的针对性更强,既有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教师又可以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成效。针对性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剪纸技巧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和创作水平,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课堂实录(片段3):

师:阿婆家的小狗还没有纹样的装饰,请你们根据纹样的装饰特点为小狗装饰上适合的花纹吧。(如图5所示)

图5

师:大家把小狗装饰得好看又各有特点,谁来说说你喜欢哪组的小狗,又有哪一组的小狗纹样需要调整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创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后的展评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剪纸创作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和风格,自主进行创作和添加场景,更加契合阿婆茶文化的主题。学生进行小组场景化的拍照上传,既可以展现学生的观察视角,又解决了剪纸作品较小、欣赏的困难。(如图6所示)

图6

数字化评价能够及时地收集整理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的数据,能够及时提供关于学生学习进展的反馈,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自己的不足,并调整学习策略;也可以提供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数据的图表分析补充了以往终结性评价的不足,为教学评估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使评估结果更准确、更全面。(如图7所示)

图7

四、成效反思

(一)成效

1.提高教学质量:数字化转型课堂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样,教学形式更加灵活便捷。这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2.促进教育公平:数字化转型课堂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这不仅可以缓解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3.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字化转型课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和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优化教学管理:数字化转型课堂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成绩等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使得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优化教学计划和管理。

5.增强师生互动:数字化转型课堂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师生的实时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交流学习心得等。这种互动方式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反思

数字化转型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然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思考,以确保数字化转型能够真正地为我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效果。我们需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尝试、调整和改进,以确保数字化转型能够真正地适应我们的需求和目标。例如,本节课中,学生对纹样的认识一改以往手绘的方式,而是用拖动的方式在设备上进行练习,导致最终学生绘制纹样时会有一点犹豫;在作品呈现方面,照片呈现的作品与直观欣赏的作品在质感上还有一定差距;再者,科技的进步需要网络的支撑,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如何保证平台的稳定也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数字化技能和知识,以更好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阿婆剪纸纹样
剪纸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小镇阿婆茶
阿婆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重阳糕送阿婆
剪纸
袁飞纹样设计
剪纸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