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研究
——以主题式跨学教学设计《梅赋》为例

2024-03-19 10:27牛增荣上海市闵行区第二实验小学
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梅花古诗旋律

牛增荣 上海市闵行区第二实验小学

【案例背景】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诗”为乐之内涵,“乐”为形式,“舞”则是表达诗乐的形象动作,诗词与音乐相伴相生,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明清小曲等,不仅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也造就了音乐史上的一部部经典作品。

梅花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四君子”之首,因为有凌寒傲雪的君子品质,被无数人赞誉至今,关于梅花的诗词歌赋举不胜举,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梅》《墨梅》等经典诗篇,但由于当今学校学科长期的分学科教学,知识的纵向学习充分,缺乏学科间横向的联系,使得学生对这一传统文化现象的认识支离破碎,本案例以音乐为主线索,跨文学、美术、舞蹈、自然学科,以培养学生音乐创编能力为核心,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为学生开展一个丰富、立体的古诗词情境下的歌曲创编课。

【案例过程】

一、确立目标,以培养学生音乐创意实践为导向

(一)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创意实践一方面是指能进行艺术创造、创新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能将艺术知识和技能迁移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为生活创造艺术美的能力。

音乐创造是培养音乐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音乐创造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表现的习惯和态度,进而激发热爱和创造美好事物的热情。

(二)目标确立

案例中以培养学生音乐创新素养为导向、以古诗词音乐旋律创编为抓手,设计了如下目标:

1.音乐:能结合古诗的节奏、韵律,创编简单的五声调式旋律,并用唱、奏、演等形式进行表现。

2.语文:能够通过阅读、鉴赏、梅花的古诗相关作品,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提升古诗的鉴赏能力,结合生活体验,选择喜欢的诗句创造性地吟诵。

3.美术:能够运用简单的水墨画形式,以点梅画法表现花瓣,以生活中的物品表现梅花枝干苍古、傲雪凌风的独特风姿。

4.自然:能够在搜集、整理、讨论中了解梅花的形状、特点、生长环境并感知大自然独特的美。

二、营造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创作灵感

所谓“音由心生”,音乐创作是一个既需要灵感又需要技巧的过程,而创作的灵感往往来自如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文学艺术、自然风景等,音乐创作中需要教师联系生活不断地激发学生内心的创造欲望和创作需求。

(一)观察梅花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对梅花有深刻的了解,我先从一张学习任务单开始,从自然学科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梅花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习性等特征,从形、色、味、性多方面了解梅花的生长习性。再请学生说说看到梅花后的感受,可以是用成语或者诗句,由此引入到歌颂梅花的古诗。(见表1)

表1

(二)挖掘古诗词中的梅花

梅花被人们誉为“四君子”之首,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因其所处环境恶劣,仍在凌厉寒风中傲然绽放于枝头,被世人所喜爱。尤其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把梅花比作君子,借物言志。同时,梅花也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是民族魂的代表。

(三)吟诵梅花的诗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为梅花撰写了诗歌,唐代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还有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拜倒在梅花”的品格之下,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借梅花抒发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怎样的魅力,赢得如此多的文人、名家为它赋诗,借它明志。带着对梅花高洁品质的向往,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词,体会梅花傲雪风姿、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搭建支架,给学生提供音乐创作的阶梯

对于小学生而言,旋律创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除了需要平常音乐课上的即兴创编积累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搭建合适的辅助支架,以灵动活泼的方式来代替相对死板的传统记谱方式。

(一)依义行调,创编节奏

根据古诗词的朗诵节奏,把节奏记录下来,如《梅花》可划分为二二一的节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跟音乐节奏练习中“X XX X X -”的节奏非常相似,且小学生的创编也尽可能以一字一音为主,因此只要遵循“起承转合”的原则,在第三乐句中稍加变化即可,因此这里引导学生把第三句节奏拓宽,形成“X X X XX”的节奏型,第四句继续重复一、二句的节奏。(如图1所示)

图1

(二)以字行腔,创编旋律

因为是给古诗配曲,因此我们选择了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用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来进行创编,学生容易操作,也便于演唱。旋律创编中采用了依字行腔,曲调与唱词的声调相吻合也是很重要的特征,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反复让学生朗诵,根据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来考虑每一个字音的旋律走向的安排,这样一方面可以追求旋律的动听效果,另一方面又保证了每一个字的字音规整,形成音韵之美的基础。(如图2所示)

图2

(三)废旧利用,记录创编

有了节奏、韵律的铺垫,怎样进行记谱也是很关键的一步,传统的在乐谱上进行创编记录和现代的电脑创编记录都是属于个人行为,在课堂上很难面向大众,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废旧蛋壳、乒乓球等生活材料进行蛋壳上的音乐场边,蛋壳纵向代表do、re、mi、so、la 的五个音位,横向代表节奏的进行,直观形象地把创作的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自己移动乒乓球在蛋壳中的位置进行旋律创编的尝试。(如图3所示)

这群军中白衣天使,医治的不仅是战士们的伤口,更有战士们的心灵。因有了她们的存在,在炮火飞溅的战场,每个硬汉心中也赫然绽放着一朵朵红玫瑰。

图3

四、视听结合,促进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音乐

(一)水墨画的融入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但他们都是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载体,他们之间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我们常常能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音乐的律动,也能从优秀的音乐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色彩。

在案例中采用了毛笔、树枝、硬纸片、颜料等工具创作有关梅花的画,以点梅画法,表现梅花傲雪凌风的独特风姿,以树枝、制片蘸墨的涂画,来表现梅花枝干的苍古,既是美术创作,又是对梅花音乐的回应。

1.如何画干:基于国画中“浓、淡、焦、干、湿”的用墨原则和方法,突出梅花的“骨节”和“女字形”等枝干特征。

2.如何画花:古人画梅花喜好奇数,可基于“攒三聚五”的原则进行点缀。

3.分组创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才可能掌握基本的画法和技巧,然而,在这种技术性训练的过程中,很容易让初学者丧失兴趣,望而却步,对此,我们可以尝试用最原始、最简单的绘画工具进行教学。

如:画梅花的枝干不一定必须用毛笔,将废弃的药盒子撕成条,也可以画出效果;画梅花的花,也不一定用毛笔,用手指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既简单而又有趣的入门方式,不仅能够打开艺术文化视野,还能够达到创造美和审美的目的。(如图4所示)

图4

音乐和舞蹈作为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属于听觉艺术,有声而无形,舞蹈属于视觉艺术,有形而无声,当两者有机结合,就会带来美妙的艺术享受。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本案例中加入了欣赏舞蹈《梅》,表现梅花傲雪、独立枝头的肢体律动创编,以肢体语言体验和表现梅花的品质。

1.每个人尝试用手和整个身体做一个梅花的造型,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构成造型。

2.聆听《梅花三弄》的主题,采用中国古典舞身韵沉、提、冲、靠、含、腆、仰、移即兴表演。

【案例分析】

一、融“诗、舞、乐、画”一体,回归艺术本身

新版艺术课标把艺术学科的范围划定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五门学科间,案例中的综合表演是音乐课中常见的学习模式,强调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是音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综合体现。案例中综合表演的“诗、舞、乐、画”既是对艺术本身的回归,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见表2)

表2 课时安排

唱古诗歌曲,奏古诗旋律,舞古诗之韵,画古诗之魂,体现了音乐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和诗歌、美术、舞蹈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本案例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的联系,并且高度融合了前三项艺术门类,是对新课标背景下单一到综合的有力回应。

二、借“梅花独特寓意”,发扬中国传统美德

音乐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体现,传统文化中对“四君子”“岁寒三友”的崇敬,不仅仅是文化娱乐的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文人精神境界、实现生命理想的一种自省方式,隐含着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提倡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修正错误,提升品质,才能让内心更强大。这与“文人精神”中“淡雅而高洁、挺拔而刚劲、自知而自省”相符。本案例在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方面有深刻的体现,借梅花独特的寓意,发扬中华传统美德,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梅花古诗旋律
春天的旋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梅花
7月,盛夏的旋律
梅花引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