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活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
——以茶艺研习活动为例

2024-03-19 10:27王海燕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茶席碧螺春研习

王海燕 上海市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当今,跨学科教学成为一个趋势,茶艺项目研习活动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 会、科技的关联,是跨学科的动态的学习,项目活动融合历史、人文、科学与艺术,是一项将多学科融合的一次尝试。茶艺研习活动主要内容有学习茶文化、传习茶礼仪、研习茶冲泡、修习茶生活。茶艺研习项目活动展现了多学科融合、合作学习,学生个体研究能力的实践,团队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等。

一、项目化学习:课程内容设计

茶艺跨学科研习活动从历史、科学、人文不同的角度学习茶文化、研习茶冲泡、修习茶生活。由于学生基础学科的学习需要花较多的时间,为此项目活动要用好拓展课,建立多学科教师导师团队。将茶文化分科融入历史、语文中学习,将对茶叶的研究与科学实验相结合,茶活动以多学科整合的方式融入学生的生活。项目化茶艺研习活动,以项目化学习方法为主要的学习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架构项目框架。教师构建一个学习环境,预设问题导向。学生通过解决一个开放性问题的经历来完成学习任务,尤其是茶艺项目实践性强的学习任务,组建学习团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以及借助成员的启发来实现问题的解决。

(一)智慧研习·茶活动

智慧茶汤——茶研习,是一项强调跨学科的整合化学习活动。学校借助“茶科技进课堂项目”,茶艺研习项目成立后,邀请化学老师加入导师队伍,在实验室里学生先后进行了水质测试、水质与茶汤等研究性实验,完成了水温与茶汤、时间与茶汤、容器与茶汤的比对性实验。在项目化理念下聚焦真实的问题:茶汤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茶汤的口感为什么会有鲜、甜、苦、涩?同样的茶用不同的水、不同的水温冲泡的茶汤滋味为什么不一样?将这些客观现象作为研究的本体,强调过程,重视让学生寻找问题、剖析问题,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水质与龙井茶滋味的关系实验中,事先准备了自来水、雨水、河水、井水还有市场上能够买到的桶装水等,还准备了酸碱度测试纸、水硬软度测试剂、水质电解器、TDS 检测笔等。项目组学生化身实验员首先对每种水质进行检验。物测试组、酸碱度测试组、软硬度测试组、含氯度测试组等四个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应用试剂表上分别记录每一种水的情况。当测试结果出来后,每个小组派出两名冲泡科研员进行对比冲泡。选择同一种茶、同样的器具、同样的水温进行试验。学生反复试验验证茶圣人陆羽《茶经》所论泡茶用水,泉水为上、河水为中、井水为下,可用无根之水的观点。测试结果,千年的河不是今天的水,如今河水、无根水(雨水)都不再适合泡茶。由于大气污染、水浊现象严重,不经过加工的河水、雨水都不能作为饮用水。经过处理的自然水检验结果是令人惊喜的,学生发现自来水软硬度、pH值、含杂质的程度都没有超标,唯一缺点就氯气值高些。有的小组提出去除氯气可以开着壶盖烧水,把水烧开就可以去除氯气了。但在泉水的测试中最后得出结论是,内含物少的水、pH 为中性的水、软度高的水、氯气含量少的水最适合泡茶。实验花费了两周时间。泡好一壶茶必须以匠人精神去研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论证。看似简单的学茶课程,实现了对学生追求科学精神与追寻美好精神的培养。

(二)茶席美育·茶课程

茶席课程源于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在文化发展中渐渐走向高于生活的艺术。茶席课程是一个茶艺教学项目。“一茶一席”课程是以需求为源点,以艺术的体验形化综合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化,让学生在习得茶艺的同时,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得到美学的教育。茶席课程可以在教室、操场、庭院,用茶、茶具布置,用花、画装点,沏一壶茶。一茶一席传递感情,诠释温情。更多的是在茶布局、茶冲泡、茶传递等仪化中讲究容仪有整、行为有度,练就的是大气谦和、接纳包容、追求美好的情感。例如,项目组设计茶席《粗茶淡饭》出自黄庭坚的诗句“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知足、安乐于简单、简朴的生活。他们认为茶香宁静致远,以茶明志。使用最简朴的陶制茶具、竹篱、野花装饰,表达的是一碗粗茶的游戏……茶让我们感悟心的真、人的纯。

在茶席设计的项目化学习中,很好地在茶席的演绎中将音乐、诗歌、舞蹈加入进来。《相逢茶语间》的茶席设计灵感源自学生对古人曲水流觞的兴趣,伙伴们将茶置于荷叶之上,在流水中品茶。古有曲水流觞表达祓禊之庆、唱酬之乐。今有碧波清碗,一同吟唱一首自创的诗《相逢茶语间》,清碗碧波起,流水叶旋来。燕归谁得见,相逢茶语间。荷塘里,借流觞之名,表达以茶会友的愉悦,让学生在习得茶艺技能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美好情感。

(三)学习升华·茶文化

远古的传说茶的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荼解之。“荼=茶”,茶的起源、茶的功用,在历史传说中呈现,同时也让传说中的祖先在以身试毒、兼济天下的伟大中接了人间烟火。《茶经》问世,象征中国茶文化兴起,也是中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之时。《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全面论述一个时代主流茶道(艺)的专著,更象征着中华文化、艺术的鼎盛,茶饮文化是“盛世之清尚”。明、清时期,茶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对平淡、自然、闲雅等精神文化的需要及追求催生了茶文化。

茶文化的学习是茶艺教学的升华。整合学科,建构项目化学习,如将茶艺教学和语文学习相结合,语文课上学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再翻阅《诗经》找一找“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在《国风·邶风·谷风》欣赏先秦女子温柔、多情、敦厚、善良,赞赏他们敢于直面问题,面对不公的强烈控诉和决绝勇气。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苏轼《汲江煎茶》、黄庭坚《品令·茶词》……无一不展现当时文人洁身自好、不恋权势的洒脱。蒲松龄路设大碗茶,以茶歇待客,成就《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中茶成为小说中生活情趣,更是崇尚自由、平和、雅致生活的追求。学生在史书中寻迹茶的雅事,在诗词歌赋中品读,在茶艺学习中领略中华文化的优秀与博大精深,能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格。

二、茶艺课教学:活动的实践操作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性教学

项目化学习活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学生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学习场景,是以学生学习中出现、发现为问题中心的活动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组成项目小组,师生共同制定学习任务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并将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集体完成学习过程。学生需要积极探究,自己进行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

如碧螺春冲泡研习,学生在开放性问题的选择中、在整体性问题整合中进行实验的验证。项目组针对碧螺春的冲泡进行分组实验,分三个实验小组,分别配备了同样的茶叶、同样的茶具。任务目标是辨析不同冲泡方法给茶带来的影响,但是水的温度、冲泡的时间也是影响茶汤的重要因素,为此各组成员进行分工:用量员,借助电子秤,保证每组的茶量为三克;温控员,保证每组水温控制在八十度;计时员,控制好冲泡时间四十秒内冲泡完成;主泡员,用不同的方法实验冲泡碧螺春;记录员,根据茶汤的色、香、味记录直接感受。最终完成实验单并形成自己小组的决策:用什么方法冲泡碧螺春。

在项目化学习的实际研习活动中,小组成员经过实验、讨论、交流,三个小组的决策并不一致,尤其第三小组完全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进行。当然在项目学习中,教师不会过多地干预,必要的干预是有目的地设计小障碍,激发学生的思考。第三小组分析问题后,教师支持了他们的决策,并给他们的团队合作力、个人贡献力、小组决策力都打了五颗星。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有争执,但他们没有打口水战,而是紧跟着跑到第一组、第二组寻找了对比样本,然后开始自己小组再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论断。第一组的决策:其一,碧螺春冲泡适用上投法,理由是碧螺春茶叶细嫩,上投法保持了茶叶的鲜嫩度。其二,碧螺春卷曲紧实,单个茶质量较重,落水后容易沉入水中。其三,上投法入茶,茶汤保持了清澈,只有细小的白毫漂浮水中,如柳絮传达着春的讯息。第三组决策:如果想快速地喝一杯鲜爽、醇美、拥有花香、果香的碧螺春直接用下投法,虽然茶汤浑浊了,但滋味更加醇厚。第一组使用上投法冲泡,头泡茶汤滋味鲜美,但较清淡,到第二泡才能品出茶的醇度。第二组使用中投法,茶汤没有上投法的美感也没有下投法的滋味直接,所以最终决策是,若不考虑茶汤的可观性,就直接用下投法。

项目化研习活动是学生真正去探究实现自主学习的活动。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学生自己的认知世界,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我们在茶艺项目活动中,一直依循这个教育思想,并将其渗透融合在教学细节之中。虽然传统冲泡碧螺春的方法是上投法,但是学生可贵的质疑、思考、分析更要支持。更何况泡茶的方法原本没有唯一的答案。他们的决策理由因他们实验结果而得到认可。这样的质疑、表达、决策在项目化学习中得到重要的锻炼,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自主学习为趋向的开放性设计

茶艺项目化学习在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强调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技巧和能力。这个学习过程不要求限定一个既定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需要能够通过自主的学习初步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实现自主学习。如碧螺春茶的冲泡问题,就让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如在冲泡碧螺春一般选择上投法,还可以选择别的冲泡方法吗?会影响茶汤品质吗?诸多问题的释疑、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课堂中,给予学生真实的实践与体验,将问题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项目组学生在茶艺学习中感受学习收获与生活经验积累的价值,与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形成联系呼应。PBL学习注重激发探索精神,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注重知识的融合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不再是一个答案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启发者。PBL 设立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对错答案之分,只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技能等多项培养目标。

(三)以合作学习为主体的整体性推进

为了很好地完成项目学习任务,学生不仅需要积极发挥个人的特长优势,还需要形成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了解决较大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建立起合作学习。

在项目化学习中,项目组需要整合学科的知识及个人经验,融入团队合作来解决学习问题。项目组从知识学习走向现实世界,聚焦于对真实世界中当前和实际事件的系统、广泛、全面地探索,整合事物的主要特点,找到问题的关键,再剖析、分块研究方法,再整合整体的结论。以碧螺春茶的冲泡为例。要冲泡好碧螺春茶,项目组学生首先要了解碧螺春。信息社会有关碧螺春茶叶的资料非常多,茶树种植、茶叶采摘、茶叶炒制,甚至还有民间传说、品牌故事等。如此众多的信息收集,项目组分为四个工作小组,分类别搜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信息的汇总、整理、甄选,最终汇集并完成一个整体的学习目标,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茶文化的浸润。

三、小结与思考

茶艺活动中,实施跨学科活动项目化学习,借助情境教育的理念方法,运用“支架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进程搭建进步的阶梯,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技能习得以及方法的掌握。在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中,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在直接参与的课堂学习中,每位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直接学习经验,有了深刻的学习体会。

茶艺活动中,注重导师联合指导,形成茶艺教师为主,化学、音乐、美术教师为辅的复合型导师指导团队。团队教师构建项目共同体,实施跨学科导师指导。如化学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水质测试、茶叶成分提取实验,语文教师进行茶诗讲解,音乐教师赏析茶歌、茶戏等,今后还会邀请生物老师为项目组学生进行茶树种植、嫁接等了解性指导。多学科教师合作建立起合作学习指导团队,将学生的观念、认识、思维引向多维度、全方位的发展,将项目从单一领域拓展为深厚的科学研究和更为广阔的艺术人文领域,建立了学习中知识与经验的联结,实现了深度理解与思维发展。

猜你喜欢
茶席碧螺春研习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茶席设计的研究综述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苏州碧螺春上市 产量同比增长超20%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吴都碧螺春 一嫩三鲜回甘浓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茶席:一种可以玩的艺术
也说碧螺春
鉴别碧螺春茶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