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回顾性研究

2024-03-20 12:01李林虹魏巍邢福禧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偏瘫证候神经功能

李林虹, 魏巍, 邢福禧

(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海口医院,海南海口 570311)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1]。研究[2]发现,50%~70%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明显的后遗症,其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为偏瘫。目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常采用康复训练为主,旨在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患者原有的神经功能,以达到降低肢体障碍的严重程度,但常规的康复训练需专人指导,并且训练周期长,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其康复效果不佳。而临床实践与研究表明,针灸能够通经活络、扶正祛邪,对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促进的作用,但针灸在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作用机制方面尚未明确[3]。在中医学上,脑卒中归属于“中风”的范畴,而中风后的偏瘫是由于阴阳失衡导致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经络痹阻,中医称为“偏枯”[4]。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反映指标,IMT增加是粥样硬化的早期病理改变,会对脑循环动力学造成影响,此外,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循环动力学改变是脑卒中的主要诱因[5-6]。本研究选取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海口医院的121例脑卒后偏瘫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颈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脑血管床特性阻抗(Zc)、血管外周阻力(R)、颈动脉IMT值、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hina stroke scale,CSS)、Fug1-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ug1-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的变化情况,对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思路,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 年1 月至2023年1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海口医院就诊的12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进行针刺治疗分为2 组,即对照组与针刺组。将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的59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针刺组。疗程均为1个月。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7]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并且有偏瘫的临床症状;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的脑中风的相关诊断标准;③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能配合治疗的患者;④年龄≥18岁。

1.3 排除标准

①病情不稳定的患者;②造成偏瘫的病因不是脑卒中的患者;③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⑤合并有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由专业、经验丰富的康复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后,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并通过康复师的指导,进行运动功能等练习、训练,以促进康复。每日1 次,每次30 min,疗程1个月。

1.4.2 针刺组

在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由从业6年以上的针灸主治医师操作。头针取百会穴、悬颅穴,两穴连线分五分部,下肢瘫痪者针刺连线上1/5,上肢瘫痪患者针刺连线中2/5,伴面瘫、失语者针刺下2/5。体针四神聪、风市、手三里、三阴交、曲池、血海、内关、阳陵泉、足三里,面瘫者增地仓、颊车、颧髎;口角歪斜者增地仓、夹承浆、迎香;腕关节严重痉挛者增阳池穴、大陵、阳溪;上下肢痉挛无法伸展者增涌泉、人中、中冲。操作方法:头针进针得气后运用提插捻转补泻的手法,在患者感觉热、麻时,迅速以200 r/min 捻针5 min,反复3 次,留针20 min;行体针时,血海、曲池采用捻转泻法,足三里穴采用捻转补法,剩余穴位选择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后留针30 min。以上操作均为每天1 次,疗程1 个月。

1.5 观察指标

1.5.1 中医证候积分

根据《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的相关诊断标准,依据患者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气短乏力、舌质舌苔中医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进行评分,按照重、中、轻、无分别计为6、4、2、0 分。症状越严重,患者的所得积分分数越高。分别记录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并计算总分。

1.5.2 脑血管阻力值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使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脑血管床特性阻抗(Zc)、血管外周阻力(R)。

1.5.3 功能评估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2 组患者卒中影响量表(Stroke Impact Scale,SI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hina Stroke Scale,CSS)以及Fug1-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ug1-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的变化情况。

SIS 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量表共包含8个领域,分为59个条目,满分为100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差。分别记录各项目得分并计算总分。

CSS量表用于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情况。该量表满分为45分,其中,31~45分提示患者为重型神经功能缺损,16~30 分提示为中型神经功能缺损,0~15 分提示为轻型神经功能缺损。分别记录各项项目得分并计算总分。

FMA 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该量表共囊括了17 个项目,满分为100 分。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的运动功能越差。分别记录各项目得分并计算总分。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通过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来评定临床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治愈:90%≤疗效指数≤100%;显效:50%≤疗效指数<90%;有效:20%≤疗效指数<50%;无效: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 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针刺组62例患者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42 ~ 71 岁,平均(58.73 ± 8.45)岁;病程6 ~ 47 个月,平均(21.34±6.31)个月;左侧偏瘫38 例,右侧偏瘫24 例。对照组59 例患者中,男31 例,女28 例;年龄40~70岁,平均(59.19±9.04)岁;病程6~49个月,平均(22.45±6.17)个月;左侧偏瘫36 例,右侧偏瘫23 例。2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 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1 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55%(58/62),对照组为79.66%(47/59)。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脑卒后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2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气短乏力、舌质舌苔及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针刺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脑卒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分)

表2 2组脑卒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分)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针刺组对照组总积分17.36±2.77 5.17±1.75①②17.64±2.98 8.13±2.00①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62 62 59 59口舌歪斜2.86±0.67 0.94±0.43①②2.91±0.61 1.47±0.46①语言謇涩3.13±0.21 0.83±0.31①②3.19±0.28 1.54±0.42①半身不遂3.43±0.51 1.09±0.37①②3.49±0.49 1.76±0.32①偏身麻木3.85±0.64 1.23±0.33①②3.81±0.73 1.78±0.40①气短乏力2.19±0.46 2.14±0.52①②0.61±0.19 0.84±0.23①舌质舌苔1.90±0.28 1.97±0.25①②0.47±0.12 0.74±0.28①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循环动力学参数比较

表3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参数Qmean、Vmean、Zc、R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均明显改善(P<0.05),且针刺组在改善脑循环动力学参数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脑卒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脑循环动力学参数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erebral circulation dynam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2组脑卒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脑循环动力学参数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erebral circulation dynam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针刺组对照组R/(R·kPav·cm-1·s-1·L-1)1 884.37±263.56 1 678.26±231.72①②1 879.48±257.43 1 774.51±238.61①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62 62 59 59 Qmean/(v·cm-1·s-1)6.54±1.12 7.74±1.32①②6.57±1.14 7.19±1.26①Vmean/(v·cm-1·s-1)13.74±2.24 17.51±2.34①②13.81±2.31 15.67±2.15①Zc/(R·kPav·cm-1·s-1·L-1)367.96±81.45 311.63±59.81①②376.19±79.84 346.47±60.77①

2.5 2组患者治疗前后SIS、CSS、FMA评分比较

表4 结果显示:治疗前,2 组患者的SIS、CSS、FMA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的SIS、CSS、FMA 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针刺组在改善SIS、CSS、FM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脑卒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SIS、CSS、FMA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SIS,CSS,FM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分)

表4 2组脑卒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SIS、CSS、FMA评分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SIS,CSS,FM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hemiplegia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分)

注: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针刺组对照组FMA评分58.11±6.19 78.15±7.26①②57.43±5.91 70.33±7.53①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62 62 59 59 SIS评分64.42±6.44 81.21±7.34①②62.85±6.38 72.73±7.41①CSS评分18.01±3.41 11.23±2.06①②17.94±3.25 14.46±2.37①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经过急诊治疗后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但其死亡率仍居高不下[10]。因偏瘫后导致的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损伤了肢体自主支配运动的功能,且其功能恢复缓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1-12]。目前,临床上治疗脑卒中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法,其中,药物治疗近期疗效明显,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但长期疗效并不理想,因服药可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康复训练通过四肢协调运动等虽在某种程度上能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但难以改善脑卒中后造成的多种功能障碍[13-14]。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偏瘫的基本病机是血气虚弱,津液血气运输受阻,导致四肢筋肉失养,进而出现肌肉萎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病症,其治疗原则为疏通经络、活血化瘀[15]。研究发现,脑卒中后偏瘫,会累及肢体关节筋骨,故而基于康复理论、神经生理学以及解剖学,并按照经络分布与神经走向,针刺适当的穴位,可促进肌张力平衡、加快传导机能的恢复[16-18]。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55%(58/62),对照组为79.66%(47/59)。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针刺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萌芮等[1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本研究基于传统医学中治疗中风的报道,针刺能够治疗由脑梗塞引起的意识障碍、偏瘫以及失语的病症,但脑部病灶的相关经络位于偏瘫患肢的对侧(健侧),因此,针刺遵循“左瘫刺右脑,右瘫刺左脑”的治疗原则。研究发现,通过头针针刺直接刺激脑部经络,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脑血管流量、使运动神经细胞恢复兴奋性,进而促进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2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 组患者的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均明显改善(P<0.05),且针刺组在改善脑循环动力学参数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的脑循环动力学。此外,本研究通过针刺阳穴风市、足三里、曲池、阳陵泉等,以及阴穴三阴交、血海、内关等,共调阴阳。针刺能够促进感觉神经拮抗肌的收缩,以增强肢体的肌张力,恢复中枢神经的系统功能[21]。此外,内关深层为正中神经,三阴交为脾经穴,有健脾通络之功效,涌泉、人中、中冲三穴位于肌肉痉挛的拮抗肌腱,对上下肢的痉挛程度有缓解作用[22-23]。本研究中,治疗后,2组患者的SIS、CSS、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针刺组在改善SIS、CSS、FM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能促进神经功能、生存质量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偏瘫证候神经功能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