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旗渠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文化底蕴和理论渊源

2024-03-20 02:46张利华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中华民族

张利华

(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河南 林州 456500)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历经10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人工开凿出一条天河——红旗渠。红旗渠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新中国两大奇迹等。伟大建设孕育伟大精神,10年苦战,产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进行阐述。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信阳考察时指出,“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1]。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河南安阳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2]。

1 红旗渠精神形成的现实基础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红旗渠工程是林县30多万群众历时10年得以建成。它绝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也不是一蹴而就、偶然生成的事物。红旗渠的成功,是时代背景下林县人民迫切的现实需求,是当时林县现实生存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1.1 林县人民世代饱受缺水之苦

林县从明朝正式撰写县志开始,旱、大旱、凶旱等字眼是县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因为缺水造成的社会问题频发。因为缺水,林县山区林木资源稀少,一旦遇到汛期山洪暴发,水土流失非常严重。1942年大旱,林县老百姓麦子没有种上,秋季只有三四斗收成,全年粮食不够5个月吃,40多万人陷于饥饿死亡的边缘,树皮、草根和山上的白甘土被人们吃光,饿死的尸骨遍野,逃荒的妻离子散。缺水问题不仅对人们的生存造成威胁,也浪费劳动力,影响社会生产。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林县550个村庄中,就有307个村28万人一年四季得走远路取水吃,占全县总户数56%,其中:跑5里(注:1里=0.5 km)地以上取水吃的有181个村,占总数的58.95%;跑10里地以上的有94个村,占30.6%;跑10~20里的有30个村,占9.7%;跑20~30里的有2个村,占0.65%。全县每年因为远道取水的工在300万个以上,相当于种15万亩(1万hm)土地所需要的劳动力[3]9。可以说,缺水问题,影响了林县方方面面的发展。

1.2 1959年极端大旱天气加速红旗渠工程启动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凿井、开渠、挖塘、筑库,水利建设成就斐然。林县人把林县境内的季节性河流淇河、淅河、洹河、露水河等河流充分利用起来,把天上水、地下水充分蓄起来,全县大部分社、队的农业生产和人、畜用水问题得到了改善[4]55,人民群众从大规模治山治水运动中看到了改变山区命运的希望。但由于林县境内水源不足,一旦遇到大旱天气,人民群众用水难问题就凸显出来,特别是1959年的一场大旱,使林县建好的水库无水可蓄,水渠无水可引,林县大地再次面临旱魔困扰。这年大旱,使林县县委县政府认识到,要彻底解决缺水问题,眼光必须放远,要打破区域界线去境外找水。而林县北部边境的浊漳河,水量比较丰富,汛期洪峰流量最大达7 000 m3/s,旱季最小流量也达到13.02 m3/s,年流量为7.3×108m3,因此引浊漳河入林县,可彻底解决林县缺水问题,红旗渠工程的设计雏形就此基本确定[5]。

2 红旗渠精神形成的文化底蕴

红旗渠建设成功源于林县地区特殊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林县人民自立自强、敢为人先、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是太行精神的体现。

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红旗渠建设者有积极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林县处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历史文化悠久,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林县传承了多元的文化,其中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经过历史的洗礼沉淀,成为红旗渠精神的底色。林县,古称隆虑,在春秋时期隶属于晋,因此,林县人骨子里很多地方体现着三晋文化的特色。“务实”是三晋文化的精髓,正是“务实”这一特点,使林县人脚踏实地,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完成了一项当代愚公移山工程。林县紧邻古代燕赵地区,燕赵文化以锐意改革、与时俱进的观念最具有代表性,而这些精神品质在红旗渠建设中最为突出,可以说红旗渠工程的提出、建设、完善就是一项伟大的改革创新史,林县人敢于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自我革命精神,敢于战天斗地、开拓创新的与时俱进精神,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林县属于中原地区,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勤俭朴实的精神,成为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组成部分。

抗战时期形成的太行精神影响了林县人民精神气质的形成。林县所处的太行地区是解放较早的革命老区。新中国成立前林县山区群众生活困难,掌握在地主、富农手中的土地占到全县总耕地的40.5%[3]3,林县人民终年过着糠不饱食的生活,遇上年景不好的时候就得吃树皮、草根和白甘土,很多贫苦农民穿的衣服都是单衣改棉衣,棉衣再改单衣。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各种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的独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资料显示,抗日战争时期林县有27 500名优秀子弟参加了解放军和地方武装,民兵、民工参战支前数百次,涌现出功臣模范800多人,有3 223人付出了生命,其中不乏一门七烈士这样的典型。还有外籍的干部、战士302人把一腔热血洒在林县大地上[6]。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翻身得解放,农民分到土地,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这让林县人民从内心深处拥护中国共产党,同时常年的革命斗争让太行精神在林县大地上根深蒂固。太行精神是英雄主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的融合,太行精神在红旗渠的建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太行精神中的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形成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核及精髓,是红旗渠精神的“精气神”。

3 红旗渠精神形成的理论渊源

红旗渠精神不是凭空产生形成的,它是以林县人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员、普通群众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理论渊源。其中既有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浸染和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写照。

3.1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团结御敌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动力,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是伟大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集中展现。”[7]红旗渠精神是林县县委带领林县人民在10年苦战的修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红旗渠,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只是一项单纯的水利工程,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代的物质载体、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

红旗渠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有了“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思想观念,正是在这种革新求变精神的鼓励下,他们打破省际区域局限,跨区域引水,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勇气,对贫困落后、十年九旱的山区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县社会生产生活、农业、工业等一系列发展问题。同时,红旗渠在建设过程中集中释放人的全部智慧能量,10年修渠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水利经典案例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中的开拓创新思想。如8 km的曙光洞工程采用“坎儿井”施工办法,70个工作面同时施工,16个月工程就竣工;空心坝地下流渠水、渠上流河水的十字,交叉经典设计;桃园渡桥一桥三用的巧妙建造等。

红旗渠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百折不挠的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等名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县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林县人民克服了红旗渠工程的技术难题、物资难题、后勤供应难题、技术人才难题等,保证了红旗渠工程的顺利进行,完成了一项举世震惊的世界奇迹。同时,红旗渠建成后,林县人在党的领导下,永不停顿、永不懈怠、永不自满,始终如一保持昂扬斗争的奋斗精神。“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充分体现了林县人持续地艰苦奋斗、奋力拼搏、永不停步的精神状态。20世纪60年代,林县解决了事关生存的“水”的问题;80年代,林县解决了“温饱”的问题;90年代,林县人开始解决“钱袋子”问题;新时代,自强不息的林县人,正行走在一条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名城的美丽林州之路上。

3.2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红旗渠精神被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

红旗渠精神中蕴藏着共产党人率先垂范、无私奉献的价值导向。共产党人的价值选择就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和行动的集中体现。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林县各级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始终奋战在修渠一线,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红旗渠工地上所有领导干部与群众实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同学习。最困难的活,最危险的地方,都是党员干部最先冲上去。时任林县副县长兼红旗渠工程总指挥马有金,哪里有危险就出现哪里,哪里有困难就跑在最前面,同群众一起抡锤打钎,在工地与群众并肩苦干9年,直至患上严重风湿被抬下工地。共产党员任羊成承担最为危险的“凌空除险”任务,腰系绳索,飞崖除险,凌空打钎,每天飞荡在悬崖峭壁上,飞石把他的3颗门牙砸倒,他就用钢钎把牙别正,接着干。红旗渠工地上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领导干部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标准。但在领取补给的时候却相反,干部补给永远少于补群众(表1)。

表1 红旗渠工地粮食补助表[4]196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主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胜者强,越己者恒越。”正是靠着不断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20世纪50年代,林县县委已带领全县人民建成中小型渠道1 364条、水库36座,其中县办中型水库2座,小型一、二类水库34座,池塘2 397个,旱井27 120眼,水井5 652眼,引山泉650个,有效灌溉面积达20.1万亩(1.34万hm2)[4]65。为了让林县有更多的土地灌溉水,林县县委县政府在1959年规划建设1条更大规模、更大社会效益的水利工程,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红旗渠。1966年红旗渠3条干渠全部完成后,敢于挑战自我的林县人民又开始利用红旗渠巨大的水资源进行“一渠十带”建设,小煤炭、小化肥、小水泥、小水电、小机械等五小工业如雨后春笋一样在林县迅速发展起来,为林县之后的“富太行”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林州人靠着建设红旗渠培养起来的技术人才,更靠着修建红旗渠带来的超人胆识,10万大军出太行,奔向全国建筑行业大市场,仅用3年时间,林县建筑工队就占领了全国大中小城市的建筑市场,建筑业成为林县另一张最闪亮的名片。2016年,“中国建筑之乡”的荣誉称号花落林州。

总之,纵观红旗渠的建设历程和林县人的创业历程得到,红旗渠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本质灵魂水乳交融。可以说,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私奉献、大胆创新的最真实生动写照,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光大。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中华民族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