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话语体系视角下中国工程科技类纪录片海外传播效果及启示

2024-03-20 02:46吴陈亮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字幕纪录片话语

陈 晰,吴陈亮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8)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传播话语体系包括国家话语(China Daily, CGTN, 宣传片、“一带一路”等)、机构话语(网站、社交媒体)、企业话语(网站、商务沟通等)、文化话语(电影、电视剧、电视节目等)和个人话语(微博、自媒体等)。当前,学界多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高度对话语体系进行阐述,认为从国家战略高度构建当代话语体系可以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使国家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问题的话语表达能被国内和国外受众所广泛接受和认同[1]。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理应关注国际传播力,让世界听懂中国故事。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过程中,短视频、影视剧、社交媒体软件等新媒体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媒体以其方便迅捷等诸多优势日益成为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理想载体,在日常信息交流、文化身份塑造和文化形象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反映中国式现代化成就的《超级工程》《大国建造》《大国工匠》《大国重器》以及反映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的微纪录片《大器》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展现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取得的成就,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最重要的窗口。此类影片带有鲜明的中国标识,彰显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提升国家话语权,首先需要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纪录片是除新闻节目之外能够让他国对中国的发展感同身受的最佳宣传渠道。从国家层面专门开辟频道播出纪录片始于2011年1月1日开播的CCTV-9纪录频道中英文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16年12月31日启动中国全球电视网(简称CGTN),记录频道英文版(CCTV-9 Documentary)正式并入CGTN,成为继CGTN英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频道之后的第六频道。本研究通过CGTN在海外平台播出的纪录片受众反馈来考量传播效果,思考如何增强国家媒体的亲和力,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

1 研究设计与方法

1.1 问题来源

从传播者、信息与讯息、媒介、受众、效果(反馈)传播过程5要素来看,“传播者”涉及纪录片的制作与开发,纪录片的解说词与译制就是“信息”,“媒介”对应电台、影院和新媒体等纪录片的发行渠道,“受众”指在传播过程中“受”端的个体或团体总称、个人或观众,“反馈”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情感、思想、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反应。

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是提高对外话语能力。话语能力决定了话语的吸引力、可信力和感召力[2]。话语能力的提升受到3个方面的制约:一是话语内容;二是话语风格;三是话语载体[3]。由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局限,新媒体和社交平台是CGTN的最佳海外宣传渠道,同时符合CGTN的定位,观众反馈自然成了考量中国纪录片海外传播效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1.2 传播理论依据

纪录片因自身所独具的真实性、思想性、文献性、揭秘性以及艺术审美、文献典藏、国际政治与文化传承等价值,能让海外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国情与发展、中国理念与精神等,被认为是最适合进行国际传播的文化载体[4]。然而,在异质文化中的纪录片传播效果会受到传播渠道、社会环境、国际受众需求的个体差异、受众对作品的解读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 提出的著名的编码、解码理论在传播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中的编码、解码方式以及解码立场与纪录片在异质文化中的传播研究十分契合,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5]。

我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可以被看作是编码、成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指从业者对影片主题的选取、拍摄剪辑、解说词撰写和译制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从业者融入了自身的价值观,因此所拍摄的纪录片是带有一定意识形态的作品。经过编码的传媒产品必须经过受众的解码才能生成意义,因为受众只有经过解码才能消费传媒产品。信息和意义不是简单地被传递,而是被生产和解读出来的。编码和解码2个过程是积极的、动态的活动。

尽管从业者在编码过程中融入了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但是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这些内容,而是基于自己的立场,对信息进行解码,进而构建意义。我们不难看出,信息在传播者按照某种意识形态进行编码进入流通环节之后, 编码者就对其失去了控制权。而受众对传媒产品的解码,则与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立场相对应。受众所处的社会背景与传媒产品承载的意识形态达成一致时,就会倾向于演绎出正面信息;而受众所处的社会背景与该意识形态相反时,就有演绎出反面信息的倾向。

1.3 研究案例与数据获取

西方普通老百姓的国际新闻和信息来源主要依赖于西方主流媒体[6],因此,通过视频网站、社交媒体推广中国纪录片成为西方百姓了解中国的最佳途径。例如: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其流量在全球第3,仅次于Facebook和Google[7]。YouTube的每月活跃用户达到了23亿(2023年数据)。2022年,YouTube在美国的观众人数达到了2.1亿人。CGTN目前在YouTube上的订阅量是299万。但目前YouTube尚未形成系统的全球受众调查体系,也没有明确的受众反馈途径,因此我们很难了解到CGTN的受众构成、媒介接触情况、媒介使用习惯和受众满意度等指标[8]。本研究通过采集海外观众在视频平台上观看中国纪录片后的留言,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海外受众的解码方式(表1)。首先,利用Web Scraper在YouTube网站抓取系列纪录片《超级工程(第三季)》食物、能源、交通、制造、城市共5集的观众评论,共获得2 512条有效英文评论(与该片有关的其他语种评论翻译成英文)。其次,将评论转存为TXT文件,用Treetagger软件对文本进行词性标注,标注之后的文本是本次研究的语料。最后,为了全面描述观众对《超级工程》纪录片的态度、评价的关键字、视角等,使用语料分析工具AntConc3.4.3(windows) 2014进行针对性检索,统计高频名词和评价性形容词出现的频次,分析观众的关注要点、情感表达,进而准确了解观众对《超级工程》及其内涵的接纳程度。

表1 AntConc 工作界面

2 数据分析与解读

高频名词能够凸显观众的关注点;评价性的形容词则能展示观众的情感倾向,透露其真实态度。研究人员将语料导入AntConc后,使用wordlist功能统计出语料中的高频名词及评价性形容词,列于表2。

表2 高频名词表

高频名词体现了观众评论的聚焦点。China出现频率最高,说明评论对象是该纪录片所映射的国家主体;Chinese、people、power、energy、technology、development、government、nation等次高频名词则说明评论重点从宏大的国家主体下沉到国家主体的具体特征,例如民族凝聚力、执政能力、国家软硬实力等;地理名词诸如America、USA、Africa、Pakistan等反映观众在观看影片后,对国家实力进行了比较;此外,单独统计了love的频次达到175,足以说明该纪录片在国外观众中产生的共鸣及对中国的喜爱。respect、wonder、infrastructure、achievement、innovation等词则反映了观众对影片里中国所展现的能力的关注和认可。有观众留言说:“19世纪是欧洲的,20世纪是美国的,21世纪就是中国的。”但“propaganda”说明部分外国观众对中国对外宣传依然持有偏见。整体而言,中国、中国人民、中国力量是观众热议的主要对象,这与《超级工程》系列纪录片拍摄的初衷相符——用真实的影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民族踏实、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

高频形容词能够反映观众的感情倾向、透露真实态度。表3中的高频形容词说明观众对《超级工程》系列纪录片的评价呈现出显著的夸赞特征。夸赞既有宽泛意义上的称赞,例如great、good; 也有对具体特征的情感抒发,例如modern、advanced;也有持负面态度的形容词,但仅有terrible一例。

表3 评价性高频形容词表

从表3中的词汇可以发现:great、good所修饰的对象多为movie、 documentary等名词,表明观众对《超级工程》系列纪录片的喜爱,认为该片制作精良,有较高的观看价值;部分great、good所修饰的对象为China、Chinese、engineer、job等名词,这部分评论表明观众对纪录片所传递的信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码,对中国的国力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表达了敬佩;amazing所修饰的大多是efficiency、city、urban planning等细节,表明这部分观众注意到了中国超级工程与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best主要出现在regard、wish等词的搭配中,体现出观众对于中国发展的真挚祝福;informative、impressive等形容词反映出国外观众对于影片蕴含的丰富信息的感慨。比如名叫Ray Lee的观众这样评价《超级工程》系列纪录片:“Very informative and how little do we know of the folks that provide vital services to us. My thanks. ”(信息量很大,我们对那些为我们提供重要服务的人了解甚少。我要感谢。)外国观众评论中advanced出现的频率很高。比如名叫Heloł Australia的观众这样说:“Unreal. I didn't know China was so advanced!”(是真的吗?我以前都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先进。) 另一位名叫DJ Moska的观众写道:“I went to the USA. And I thought I had seen the peak of human advancement but I gotta say the Chinese are way ahead. It's insane how advanced China is. ”(我去了美国。我以为我已经看到了人类进步的顶峰,但我必须说中国人远远领先。中国有多先进,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从表面上看,advanced、incredible等词汇体现了他们对于中国现代化程度的惊叹,但结合上下文语境,此类评论也体现出西方观众骨子里的优越感和傲慢,以及对真实中国缺乏了解。

3 对中国纪录片制作与海外传播的启示

3.1 纪录片呈现效果的启示

3.1.1 多样化内容供应

YouTube平台上的CCTV纪录频道共有1.2万个视频,101万位订阅者,而与此相比,CGTN Documentary 则较为冷清,仅有770个视频,5 650位订阅者 (截止到2023年4月), 并且该平台首页上的内容十分单一,除了不同视频的横向选择切换,没有任何栏目板块,视频内容也没有按照主题进行分门别类的呈现。由于用户习惯的变迁和流媒体平台的普及,网络用户观看节目首先想到的是流媒体网站。借助国外流媒体平台嵌入纪录频道英文版的直播通道,或许能吸引更多海外观众观看中国纪录片。

3.2.2 优化观赏体验、提升视频质量

不少观众看完《超级工程》后表示,在CGTN 平台上播出的纪录片在视频框下方或者右上方没有“视频选集”列表,不少观众看完《超级工程》后表示找不到其他选集。另外,节目视频的标识也欠佳。例如:片名China's Mega Projects: Manufacturing,看不出是第几集,不妨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片名前加上Episode 4(第4集)。CCTV纪录频道有意识地在右上角添加了视频选集的功能(图1)。然而,这个频道上的纪录片多为中文语言,很难吸引海外观众。

图1 《超级工程(第三季)》第4集右侧带播放列表画面

此外,观众对于节目画面质量也有期待。Telencephelon说:“@CGTN 请上传1 080 p高清视频,看看视频上下两端的抗锯齿(反图像失真)。都21世纪了,视频来自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低分辨率的视频让我无法想象。”在影像技术全面进入4K时代,宏大的镜头语言加上细微之处的捕捉,才能更好地展现工程技术的尖端与复杂,震撼的影音效果会抓住观众眼球,体现出传播工作的精益求精。

3.2 对纪录片译制的启示

3.2.1 对配音的启示

从表2可以看出,narrator 解说者被观众提及15频次,表现了观众对于影片某些技术特征的关切。从narrator 搭配最高频率的词看出,大部分观众对于narrator 解说者作出负面评价,称“这是使用文本经过语音合成生成的英文解说或者机器人语音,或是使用了讯飞语音识别工具。”经核实,解说旁白的确是真人发音,之所以观众误以为不是真人发音,可能是因为其语调起伏不大,抑扬顿挫不够突出,再加上网络平台上的音频码率会被压缩,仔细听起来的确像机器人发音。

不同的纪录片会有不一样的主题,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配音方式。对于译制是否选择配音,首先要知道dubbing、voice-over and subtitling 是3种语言转换模式。准确来说,dubbing 是对口型配音(lip-sync dubbing),当然消除原声;voice-over是保留原声的配音,通常与off-screen dubbing 一起作为影片译制模式,有时被业界称之为叙述(narration)或解说(commentary)[9]。由于一些国家的偏好,一些东欧国家,虚构文学性的影视作品译制多采用配音,但在一些所谓的偏好配音或字幕的国家,配音也常常被用于诸如纪录片纪实性节目的译制[10]。关于subtitling,《牛津语言词典》将字幕定义为 “显示在电影或电视屏幕下方的文字,用于翻译或转述对话或叙述内容。大致分为3类,开放式字幕(Open Captioning)、隐藏式字幕(Closed Captioning)和听障人士字幕(SDH)。视频的受众和对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所选择的字幕类型。“开放式字幕”直接嵌入到视频本身中,因此始终可见且无法关闭。

开放字幕的主要优点是,字幕支持所有类型的设备和视频播放器,发布方控制观众看到的内容。字幕内置可以避免不同播放器显示字幕字体样式的不一致。其缺点是,在视频压缩过程中,字幕的质量可能会降低。此外,由于字幕嵌入在视频本身中,观众无法在整体内容中搜索特定视频内容。

隐藏式字幕是当今人们最熟悉的字幕信息形式。这些字幕通常出现在视频的底部,一般不超过2行。在这种字幕形式中,字幕信息作为单独的文本存在,观众可以随意打开或关闭。TED演讲上的字幕就是典型的封闭式字幕。如今,大多数视频播放器都能兼容播放任何格式的字幕视频,因此采用此类字幕变得越来越普遍。

SDH专为听障观众制作,与隐藏式字幕非常相似,观众可以随意关闭或打开这些字幕。这种字幕主要是为那些可能会觉得视频中的声音细节难以理解的人设计的,它包括一些额外的音频细节,如“音乐正在播放” 或 “背景中的交通声音”等。这些字幕不仅能帮助听障观众理解视频中的文字,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场景中表达的情绪和其他情感。

字幕信息有助于将视频内容展示给更多的全球观众,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理解能力。有研究表明,添加字幕后观众完成观看率从 66% 提高到 91%。

对于电影、电视剧等,口型同步配音是普遍的做法。所谓的“配音偏好国家”主要是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法国、中国。对于大多数北欧国家,它们更多选择为其娱乐媒体节目加字幕,还有一些国家则习惯于联合国风格的旁白。纪录片是由画面和声音共同构成的视听艺术,一部具有影响力的纪录片离不开声情并茂的解说,观众只有通过解说才能体会到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根据上述研究发现:选择配音需要谨慎,不然会影响观影效果。

3.2.2 对配字幕翻译的启示

目前,《超级工程》一共推出了三季。第一季的英文版没有推出;第三季是英文配音版;第二季是中文版本,无英文字幕也无英文配音,并且无法启动YouTube自动字幕生成功能,说明没有内置字幕可以开启。不少观众表示:“为什么没有英文字幕?”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采用隐藏字幕,它是电视节目或影碟中为有特殊情况或者需要的观众而准备的字幕。例如观众在听力上有障碍,或者需要无音条件下观看节目,同时,可以照顾到英语为非母语的观众,因为全英语对他们而言是有困难的。此外,内置字幕具有必要性。YouTube在线自动字幕功能是无法识别或正确显示中国的地名或者人名拼音,势必影响到传播效果。字幕不宜切分成过小单位。同一帧字幕中,适当的换行有助于加强理解和提高阅读速度,从句连接词that使得句子自然断开,这一做法符合国际主流。由图2可以看出,中英文排列的方式并未专门针对海外播出的需要。为了兼顾海外华人及外国人的观赏需求,纪录片可以采取“双语字幕(Bilingual subtitles)”,凸现语内和语际字幕的益处。语内字幕提供口语的书面形式,可以促进母语学习和满足听障人士等特殊需求,而语际字幕可以提高外国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实证研究表明,观看无字幕影片的理解率比观看有字幕影片要低,从而说明字幕有助于理解[11]。

图2 《超级工程(第三季)》第2集画面

3.3.3 对纪录片传播内容的启示

对于中国纪录片而言,必须坚守政治和文化立场,但在话语策略和方式上应进一步强化受众意识,尊重观众的接受心理[12]。有评论道:“CGTN纪录片的一个问题是它们从不展示任何差错或已经出错的事情,这使它们变得超现实,让观众沉浸在CGTN所描绘的奇妙世界中。你可以打赌,在这个视频中展示的每一个成功测试之前,都有一千次不成功的测试。展现事情有多么困难比宣传一切都完美无缺更让我印象深刻。”由此可见,既要讲“好”故事,讲述真实的宏大故事的同时还要展现故事复杂、生动而曲折的一面。在制作风格和内容上,适当考虑国际观众的需求和喜好。精准叙事传播方式可以共凝话语共识,增强中国纪录片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其在海外的接受度。

多角度叙事已经成了海外观众的期待。在一些外宣的纪录片中不妨传递这样的信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听取百姓声音,注重和谐发展,让世界感受中国、读懂中国。观众Felix Jordan 说,“亲爱的CGTN,未来请拍摄一下《超级工程》——中国脱贫攻坚、在全球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为全人类造福的科学工程”。因此,类似展现中国硬实力的纪录片不妨多展示中国新发展理念,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如何给更多国家带去积极影响的故事。纪录片在海外的推广与上线,强化了中国在国际纪录片行业中的话语权,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舆论场的影响力。

4 结语

纪录片的海外播出对于助力中国对外话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持第1种解码立场的受众数量越多,则纪录片的接受程度越高,传播效果越好,反之纪录片的传播效果越差。更重要的是,相关研究能够帮助中国纪录片的生产者更好地把握受众心理,体察消费习惯,结合受众期待,调整叙事风格和话语形态,用更丰富的内容取材,用更具体验感的视觉符号给受众带来强烈的情感连接,实现纪录片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中国纪录片作品本土性特征强,国际性特征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品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中国形象的塑造仍处于被动状态。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的策略方式有所转变,但仍缺乏国际化表达能力。

传播效果体现为话语传播主体对话语传播对象的影响,话语传播效果通过传播对象的自我接受来实现[13]。传播主体的方式影响到传播效果,纪录片的海外传播须从整体编译、后期字幕、配音制作、发行落地、宣传跟进等方面加大投入,字幕或配音工作应当和影片策划制作一起统筹规划。中国纪录片在作品定位、制片策划、营销发行、产业链开发等环节都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中国纪录频道海外版(CGTN Documentary)在发达国家的落地率低于发展中国家,未来能否扩大在北美和欧洲的落地范围, 能否把国际传播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是中国纪录频道进一步实现有效国际传播的必要基础[14]。

猜你喜欢
字幕纪录片话语
Word和Excel联手字幕添加更高效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