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4-03-21 06:59文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粮食安全研究团队
中国农村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标准管护农田

文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粮食安全研究团队

高标准农田是指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标准农田下一阶段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 作为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措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标准农田主要用来生产粮食, 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 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高标准农田是指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 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 年年底, 我国已累计建成10 亿亩高标准农田,19.18 亿亩耕地超过一半是高标准农田, 稳定保障1 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保障了全国粮食产能的近80%。 分区域,13 个粮食主产省份共建成高标准农田7.07 亿亩, 占全国建成面积的70.7%。2021 年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明确到2030 年建成12 亿亩高标准农田。 2022 年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的指导意见》提出,2023—2030 年, 全国年均改造提升3500 万亩高标准农田, 改造提升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一、为什么要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高标准农田供给要满足粮食生产和服务主体不断升级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成为粮食稳产保供的主力军,通过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多种形式的粮食托管服务,帮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回答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时代之问。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代表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率先实现粮食生产高水平机械化在向智能化迈进,推动粮食生产向更省人工、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需要先进的基础设施支持,无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开展田块整治、灌排设施提升、田间道路改造、农田输配电建设、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老基建基础上,对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的新基建需求日益迫切,亟待政策加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要与建设难度相匹配。目前,我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52%,基本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深入推进,集中连片、平整度高、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 剩下的任务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建设成本持续攀升,资金需求量更大、 筹措难。 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 年)》中,按照区域气候特点等因素,将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分为7 个区域, 即便在耕地立地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耕地质量等级以中上等为主的东北地区, 未来建设高标准农田任务依然艰巨。其他区域农田地形地貌更加复杂,建设难度更大,资金投入量更多。 除此之外,我国过去一段时间已建设高标准农田存在工程老化、设备毁损、建设标准偏低、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改造提升需求迫切。 这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想进一步提高, 真正达到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标准,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高标准农田既要“有钱建”还要“有钱管”。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我国正在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地方财政宽裕的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多,建设标准高,管护工作开展难度小。 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一些产粮大县,地方财政困难, 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建设配套资金难落实,管护资金捉襟见肘。亟须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研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

二、怎样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

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性公益性, 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 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持续释放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耕地保护重中之重的积极信号。同时,在国家层面配套一定资金, 支持已建高标准农田后续管护。 鼓励耕地条件好的粮食主产区提高地方财政支持标准,更好服务于全程机械化、智慧化等粮食生产先进方式,为全国树立可借鉴的模式。对于财政确实有困难的产粮大县, 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支持增量部分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建议取消县级财政配套, 让产粮大县集中精力建好管好高标准良田、产好优质粮。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探索灵活的投资方式。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和产能提升指标交易收益, 优先用于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债券偿还等。 招商引资的涉农项目资金,拿出一定比例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财政杠杆作用,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 支持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鼓励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自主筹资投资, 参与农田建设和管护。以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为契机,探索粮食产销区之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相互协作和对口帮扶。 依托农业保险,完善“工程质量+管护服务”于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保险服务。除了开源,还要节流,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接地气,实事求是,节约资金和资源,为构建更高水平、更有效率、 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高标准管护农田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
农田创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