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佳县:建设科技强县,提升高质量发展驱动力

2024-03-21 06:59文丨吕如军高剑常纪昀刘子恺
中国农村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佳县红枣科技

文丨吕如军 高剑 常纪昀 刘子恺

陕西省佳县,这片孕育了经典颂歌《东方红》的土地, 见证了毛泽东同志率领党中央转战陕北的英勇岁月,亦是中国红枣产业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佳县县委、 县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技兴县、 人才强县、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方集聚科技资源,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佳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县发展大局核心位置

佳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把握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引聚科技创新资源在县域科技工作中的根本性、全局性作用,把建设国家创新型县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统筹多方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抢抓科技、产业、金融有关政策机遇, 创新投融资平台管理机制, 探索运用PPP 融资模式,加大投融资对接协调力度,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和争取各类资金投入科技创新领域。

2023 年,佳县已成功实现债权、股权融资总额达8.82 亿元, 相较于2022 年, 实现了31.4%的增长。 此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达到2.32%,位居全市第一。 本级财政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已达到179 万元, 占公共财政支出的0.06%。 在技术交易方面,合同成交额高达4400 万元,相较于2022 年,增长了300%,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0.86%。 目前,佳县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投入、企业主体投入、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极大地激发了全县的创新创业活力。

佳县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启动会

二、全面统筹谋划,培育壮大示范作用显著的创新主体

(一)高标准建设秦创原(佳县)创新促进中心

2022 年,挂牌成立秦创原(佳县)创新促进中心,着眼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建设目标,加快打造连通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的主通道。陕西有色天瑞公司成功创建秦创原(佳县)半导体及新材料产业两链融合试验区,引进全球领先生产技术, 建成年产1.8 万吨粒状多晶硅、300 吨超纯多晶硅、800 吨高纯硅烷气装载能力的电子及光伏新材料产业化项目,成功填补国内三项技术空白。黄土地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功创建榆林市首家省级“四主体一联合”小杂粮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围绕小杂粮新优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病虫害绿色防控、营养食品开发及产业化等开展技术研究,大幅提升全产业链附加值。

(二)强化县域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建立“一窗多办”审批机制,推行非主审材料容缺办理制度,推动“佳快办”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以企业为主体加速集聚创新动能,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梯度培育链条。 2023 年,佳县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8 家,较2022 年增长47.8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 家, 每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数量达到59.78 家。

(三)健全完善星创天地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建立“公司+创客+基地+农户”机制,开展技术培训、创业辅导、资源共享和产品销售“一站式”服务,加快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学校”和农业企业家“摇篮”。 东方红小杂粮国家级星创天地培育创客99 名,转化科技成果9 项,研发杂粮新产品7 个,提供就业岗位50 多个,带动1500 余户农户增收。 瑞兴羊产业国家级星创天地吸引20多名大学生和62 户农民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自主开发红枣配方饲料, 培训新型农民537 人次,帮扶农户281 户,将建成陕西省肉羊体系试验示范站,成功纳入科技部和陕西省“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 枣缘红红枣产业省级星创天地建立公共实验平台,联合多家企业与百余户农户开展红枣种植、加工、销售合作,有力推动红枣产业提质增效。

(四)发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辐射带动作用

把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作为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打造农业科技研发成果向全县示范推广的总窗口。 在核心区建设日光温室大棚46 座、拱棚69 座,采用控根栽培技术引种“阳光玫瑰”“鲜食红枣”“芝麻香瓜”等特色品种,形成集模块化种植、智能化管理、精准化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在核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下, 辐射区内圪崂湾村相继打造百亩阳光玫瑰种植园、智慧日光温室采摘园,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 佳米驴、 黑山羊、黑毛猪特色养殖示范基地,泥河沟红枣科技示范园, 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等一大批农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累计带动700 余户农民增收。

三、坚持因地制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深度融合

(一)引进推广渗水地膜旱作农业新技术

针对小杂粮种植方式落后、 亩产量低等问题,率先引进山西农科院渗水地膜旱地穴播技术,通过“高校(院所)+农技站+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方式进行产业化推广。 2018 年至2020 年,累计在高粱、谷子上推广该技术11.9 万亩,高粱亩均增产70%,谷子亩均增产75%,带动18019 户农民增收6695 万元, 成为大旱之年保障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全膜深沟探墒播种、双垄沟播种等高效种植模式, 打造旱作农业高粱、谷子“优质品种+地膜覆盖集雨+精量穴播+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 集成模式,实现节本增效30%以上,为全国旱作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佳县路径”。

(二)大力推动红枣高效种植与精深加工

引进推广红枣强力降高塑形丰产技术,大幅提高产量和优果率。 积极建设红枣矮化密植园、红枣科技示范园,引育48 个品种进行适生品种选育,开展林下立体种植模式、防裂果试验、红枣采收机械研发,均取得明显成效。延伸红枣产业链,成功开发红枣酵素、红枣醋、冻干枣片、红枣挂面、黑晶枣、红枣酒、枣木菌菇等新产品。 以残次枣为原料研发红枣饲料并打造“红枣羊”品牌,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在众多科技成果的叠加效应下,佳县红枣利润平均每斤增加2~5 元,红枣综合产值连续两年突破15 亿元。

(三)统筹推进“草畜加”全产业链高效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支持下引种“中科羊草”1000 亩,成功试验套种、林下、坡地等新模式,顺利开展羊驴喂养试验。率先推广陕北白绒山羊胚胎移植技术,150 只母羊顺利产羔, 成功率达75%以上。在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驴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支持下引入母驴繁育技术,佳米驴生育率从20%提高到60%。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组建快长型、高繁型、体大型优异绒山羊核心群,建立绒山羊“两年三胎”繁殖技术体系规程,农户家庭羊场种养一体化经营模式助力全县畜牧养殖业实现跨越发展。

四、突出前瞻引领,谋划实施上通前沿下接地气的科技计划项目

(一)积极争取示范优带动强的国家科技项目

近年来, 大力加强与各级科技部门对接联系, 先后引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3个,全力支持相关课题成果进行落地示范。“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村镇数字化科技信息服务综合示范” 项目研发的农技服务驿站落户佳县,集成5G 融媒体接入展示、农业环境数据精准测定、物联网智能实时感知等先进成果,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堂和见习基地。“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特色干果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项目已在佳县完成30 亩平欧杂种榛优良品种栽培示范园选址, 着力研发适宜佳县土壤、气候特征的产地苗木种植、轻简化管理和省力化栽培技术体系,形成可复制的半干旱栽培区榛子种植“佳县模式”。

(二) 系统谋划实施有特色可持续的引导专项项目

采用“本地企业为主体+领域专家为主导”方式,近3 年共组织实施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14 个,投入财政资金2590 余万元,推动建立技术体系和技术方案5 项、企业标准或地方标准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 项、开发新产品4 个、建成产业化示范基地3 个。在引导专项项目的直接驱动下,本地企业成功推出有机红枣、红枣汁、红枣挂面、枣木雕、原味羊酸奶等一大批加工产品,小杂粮、红枣、畜牧等主导农业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直接带动2400 多户6000 余人增收。

(三) 持续组织实施支撑产业升级的省市科技项目

通过与高校院所的深度产学研合作,近3 年来,共组织实施省市科技项目26 个,投入财政资金750余万元,成功开发有机小杂粮、杂粮代餐粉、营养空心挂面等一大批精深加工农产品。其中,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的红枣僵果与裂果防治试验及土壤综合治理,探索出半干旱地区林下套种新模式。与西北大学合作开展的枣花蜜生产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与生物活性研究, 建成佳县首条标准化枣花蜜生产线并获得SC 认证,成功创建“枣花花”品牌。

五、外引内育并举,强化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的人才保障

(一)深入推动落实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

充分运用国家、 省市科技特派团专业人才资源,遴选科技特派员下乡进村开展科技服务,立足基层特色产业科技需求开展培训与宣传活动,健全基层科技服务工作体系。 近3 年来,围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共引入省、市两级红枣、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设施蔬菜等6 支科技特派团,“三区人才”28 人, 各专业科技特派员105 人,建成专家大院3 个、 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基地7 个,开展宣教活动500 余场次,实现了全县特色主导产业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二)持续挖掘培育壮大“本土能人”队伍

通过开展多层次培训交流,加大对本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中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基层干部培养支持力度, 激发创新创业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近3 年来,累计培训县乡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员946 人次,组织登记自然人科技特派员188 人、 法人科技特派员20 个, 培育出“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 王海军、“陕西省优秀民营企业家” 曹永旺、“榆林市科技扶贫创业能手”武子生和张生友、“榆林市首届驼城工匠”薛春桢等创新创业能手。

(三)广泛对接“域外精英”拓展产业发展智库

积极开展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企业人员“双聘”流动机制试点,大力推广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主导产业成立科技专家顾问团,先后举办红枣产业发展论坛、 小杂粮产业科技扶贫研讨会、羊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农业技术转移专题培训班等研讨交流活动30 余次。积极搭建高校院所佳县工作平台, 西北大学佳县科技工作站成功研发枣芽茶、枣粉、红枣挂面等产品,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佳县分中心开展了特色中药资源普查并协助编制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为解决特色产业高端人才需求提供了渠道和保障。

猜你喜欢
佳县红枣科技
佳县文化馆:非遗传递爱心 消费助力振兴
《黄河过佳县》
一颗大红枣
快乐佳县人
佳县找回“佳米驴”
我爱家乡的红枣
红枣期货价格大涨之后怎么走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