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4-03-22 08:02刘杰张显华马会芳张岑岑刘云边立然
福建轻纺 2024年3期
关键词:纺织竞赛应用型

刘杰,张显华,马会芳,张岑岑、刘云、边立然

(河南工程学院 纺织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目前,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也应运而生,纺织产业发展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急需能结合行业发展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知识体系的人才。作为地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培养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多元化新型工程人才,是人才培养改革的本质要求。因此,我校(河南工程学院)开展了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高层次纺织人才为目标的纺织工程专业改革和实践,构建了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2]。

1 纺织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背景

通过对我校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以及了解市场上的人才需求等,发现了我校传统的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纺织产业人才的需求[3]。目前的工程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满足纺织产业的要求[4]。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度低

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主要是由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大部分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一方面,重知识,轻实践,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理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不能有效地促进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解决不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受到实践课程课时、经费所限,企业接受度等的影响,实践环节大多是“参观式”“调查式”的走马观花,很难真正地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对企业的技术水平、设备状况、产品品质缺乏深入的了解,致使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培养效果不佳,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一体。

1.2 产学研融合程度较低,纺织企业的参与度较低

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是为了满足企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是常用的形式。但从学校和企业反馈的效果来看,合作的层次较低、质量不高,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仍以简单的实习为主,且企业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在人才培养方案、校企课程、教材等方面的合作较低,部分企业只想通过学生实习完成岗位招聘,而没有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

1.3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随着纺织产业发展和结构性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能创新、懂管理、技术强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的学科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强调创新能力,薄弱的实践能力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很少有机会独立思考和探索新事物,在校期间的知识过于片面化、碎片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不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纺织综合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地主动进行科研创新。

1.4 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欠缺

纺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深入到基层、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实施和转化工作,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除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外,更要求他们不怕吃苦、不为困难所吓倒,要求敬业爱岗、务实踏实,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但目前纺织企业普遍存在大学生“要不来,留不住”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2 纺织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搭建

纺织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构建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将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全方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2.1 搭建“五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并深度融入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五位一体”价值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图1)。以立德树人为引领,重视价值引领,培养学生团结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积极进取、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校企协同育人,学科竞赛驱动,双创助推,将赛创企融合,强化实践能力。将学科竞赛成果融入创新创业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将学科竞赛引入行业元素和企业需求,夯实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础。构建面向工程教学实验平台,全面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图1 “五位一体”价值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2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环节,夯实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基础

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环节体系(图2)。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将集中实践教学比例提升为总学分的25.8%,并且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专业实践不脱钩,能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通过基础实践、应用实践、创新实践三个教学层次,实验实习、设计与论文、技能与竞赛、社会实践四大实践教学模块,由“工程认知-工程训练-工程实践”逐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初级→高级,基本→综合→创新(渐进模式),切实提高工程实践的有效性,实现多元项目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同时实践教学采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设计活动作为主线,以产品“纤维制品构思、纱线面料设计、产品生产加工和产品商业推广”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教学的教学环节,并贯穿连接整个实践教学全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螺旋进行,使学生获得有成效的综合设计体验,形成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图2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环节体系的构建

2.3 学科竞赛贯穿实践教学,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引领,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贯通整个实践教学的嵌入式新模式。依托学院河南省服用纺织品工程技术中心、河南省纺织品开发重点实验室省级平台、国家面料馆-河南工程学院分馆、众创空间、“三融一体”创新中心、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院级实验实训中心、校级测试中心等八个教学平台,将竞赛内容融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级大创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中,通过将学科竞赛作品实物案例化,以探索式、研讨式教学方法融入,培养学生的问题导向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金字塔式”学科竞赛,构建“两团队、六融合、八平台”的学科竞赛体系(图3)。逐级提升学生能力素质,锻炼并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图3 “两团队、六融合、八平台”学科竞赛体系

2.4 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地共建、资源共享,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依据图4搭建的产教融合共建图,企业深度参与产学赛融合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接产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基地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基于纺织产业链人才需求、重设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接职业需求,重塑课程体系,共建应用型教材。深化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协同合作实践育人平台。

图4 产教融合共建

依托校企双方的优势,与企业开展共建,建立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将校外基地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渠道,通过顶岗实习、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将课堂搬到了企业,使产业需求链与学校供给链相融,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无缝对接。让学生在企业中接受工程实践训练,不断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融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边做边学,提高实践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开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渠道,学校定期派教师到企业下厂锻炼,实践反哺教学,将实践内容不断更新和补充教学理论知识,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纺织人才。同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聘请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实践教师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5 “渐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提升学生双创能力

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纺织工程专业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创新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在实践教学环节渐进式地融入“创新创业”(图5)。

图5 “创新创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渐进式融入

依托开放实验项目、学科竞赛、“三融一体”创新创业平台,创客空间,渐进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初期阶段通过开放实验项目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渐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科技创新活动,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学赛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将学科竞赛融入课程体系,融入专业实践环节,突出综合性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纺织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奠定创业的专业基础。

学校依托“三融一体”平台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训平台等场所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实践的场地和配套支持,保证学生们在校期间可以积累真实创新创业的经验,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对以上的实训工作进行实践模拟,给予学生了解企业内部的场景的机会,让学生切实地参与到全真模拟创业当中,感受在社会上创业的特点,为后续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

3 纺织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进行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初步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纺织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富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3.1 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成果实施期间,我校纺织工程专业获得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纺织工程学科获得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建设点,获批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获全省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思政样板课1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部级在研教研项目4项,省级以上教研项目结项1项。获得省级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教研论文14篇,主编或参编省部级规划教材7部,一部教材被评为部委级优秀教材。

3.2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上升

⑴ 成果实施以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累计受益学生达1000多人。通过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双创项目等,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委托权威机构麦可思调研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纺织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基础知识满意度达81%,实践能力满意度达75%,毕业生具有踏实肯干、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等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学院获批国家纺织服装人才双创示范基地及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校。

⑵ 经过多年实践,学院组织参与校内外学科竞赛的学生达到532余人次,获得全国大赛学科等级以上的奖项4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9项,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其中国家级10项,组织实验室开放项目56项,参与学生达700人次,受训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⑶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明显提高。与20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产学研协议书,如锦艺搜布、万利源棉业有限公司、舞钢市银龙集团公司、浙江台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并与企业签订奖学金,“订单班”式人才培养,聘用企业导师50多位,培训企业骨干200余人,依托合作协议,学院建立了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机制,推动了“教、学、做”一体化,满足学生生产实践的教学要求。企业通过学生实习期间的各方面表现,优先录用毕业生。

4 结语

作为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形成了以竞赛助力,双创驱动,强化实践的育人理念,搭建了“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了学赛创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不断提升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猜你喜欢
纺织竞赛应用型
澳洋纺织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我看竞赛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创新思维竞赛(3)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