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创意面料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03-22 08:02胡晓罗炳金
福建轻纺 2024年3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协作面料

胡晓,罗炳金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也是文化、时尚、创意、绿色产业,纺织品的设计是传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创意设计”是纺织品设计者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创意面料设计课程是高职纺织品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对接“纺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职业岗位,旨在提高学生对面料设计的艺术再造力和创造力,以及将传统和现代纺织技艺在面料创意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性的设计能力。

建构主义是一种以问题解决和个人需求为中心的学习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环境和互动之下,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历和经验而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借助他人的指导和互动交流,主动地通过个性化的信息加工而获得知识[1], 学习者不一定需要按先前规定的知识体系来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可以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和个人需求创建“有意义”的知识体系。

创意面料设计课程在“三教”改革的驱动下,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结合学情调研和学生学习风格分析,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运用建构主义的学生观、知识观、情境观和教师角色的定位等思想,在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情境设计和课堂教学策略制定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课程利用课内外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开展协作学习、探究式和个性化学习,指导学生建构“有意义”的知识,挖掘隐性知识,培养学生再现、重组、迁移和应用四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等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从“会设计面料”“能制作面料”到“爱创意-做创意-赛创意”。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创意面料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高职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 基于“3维度”数据采集,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风格

学情分析是建构主义视阈下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它包括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和学生学习风格分析等,其中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刺激作出反映而产生心理特征,包括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倾向、习惯、定势以及学习内容等方面的接受程度和偏爱。学习风格的分析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创意面料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也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学生观的思想体现。

本次课程教学设计以教学班是以21纺设(3+2)班级21人为例,通过国家职业教育纺织品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前期学习行为数据自动采集分析、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调查和分析、个别访谈等途径得到学生先前所具有的认知、技能和学习风格三个维度的信息(图1)。

图1 学情和学习风格分析结果

维度1: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具备中学的文化知识、良好的纺织工艺基础知识、纺织品的色彩和图案知识,Photoshop计算机绘图、服装和家纺的缝制动手制作能力相对较强。

维度2:认知与实践能力。学生在企业进行了生产性的纺纱、织造的认识实习,对企业的设备、工艺、纺织面料的生产流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面料小样试制技能,但对面料设计的主题把握、灵感转化等能力薄弱,团队协作与创新性实践等方面应加强塑造。

维度3:学习风格的特征。通过所罗门学习风格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得到学生主要学习风格是以视觉感悟为主,喜欢使用眼睛学习材料,擅长记忆事实和做现成的工作,喜欢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理解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序列特征,思维发散能力较差。

2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教育的真正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取知识,挖掘出自身潜在的灵感,完善自身的人格,在情感完美交融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层次性和完整性[2],因此,建构主义认为课程教学目标在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所谓“发展”是动态生成性的状态,是一个“模糊”的标准[2],因此建构主义者认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是模糊的或者是宏观的,而不是具体的,目标的设定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基于建构主义认为课程教学观思想,创意面料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脚在能力和素养的发展上,教学理念从“知识、技能为本”转向“核心素养为本”,突出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项目任务的驱动,利用小组协作探究、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虚拟仿真等虚实结合、理实融合的方法,把宁波的“红帮文化”思想与现代工匠精神融到“走进创意面料、设计创意面料、制作创新面料、展示和评价创意面料以及产品应用”等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促进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让学生感知面料美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时尚、科技、环保意识,吃苦耐劳、敬业严谨的工匠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及团队合作、创新精神,最终促使学生从“会设计面料”“能制作面料”到“爱创意-做创意-赛创意”。课程教学核心素养目标见图2。

图2 课程教学核心素养目标

3 时尚引领,“岗课赛证”融通,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一种假设或一种解释,并不一定是对现实和实体的准确表征,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要求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性、生成性、兴趣性、“意义”性的原则,注重学习内容是学习者的主动性及其意义的建构,课程当前教学内容尽量要与学生已经知道的或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3],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挖掘和创建“意义”的知识。因而在建构主义视阈下,课程教学内容要打破原有的僵化、呆板的状态,教学内容的选取一方面要根据学知识发展方向、趋势以及学生的职业要求和兴趣特点而定,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课程资源的生成过程,我们的生活世界和学习场景是课程内容的资源。

基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的思想和动态性、生成性原则,创意面料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时尚为引领,面向《纺织面料设计师的职业资格标准》中的“纺织品文化创意设计”岗位要求,对接纺织面料开发的“1+X”证书的标准要求,根据企业纺织面料开发的流程和生产工艺技术条件,将国际国内创意设计元素与民族文化、传统技艺以及现代的纺织新原料(如功能性的绿色纤维、抗菌纤维)、新工艺(如环保型的生产工艺)、行业新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从创意面料设计的主题分析、方案构思、灵感翻译与转化、作品制作、评价、展示上开展一系列创意面料设计与制作,让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掌握纺织面料开发的“1+X”证书所要求的技术、技能内容,实现课证融通。课证融通为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创造条件。

面料设计的技能比赛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因此创意面料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生成性地对接各层次的纺织面料技能比赛,如学校“红帮”技能节比赛、全国纺织面料设计比赛、国际纺织品创意设计比赛等,将技能比赛的要求进行教学化改造,将技能比赛的内容动态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促使“赛教”融合对接,最终实现教学内容的“岗-课-赛-证”有机整合(见图3)。

图3 教学内容重构

4 基于“意义建构”,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设计的学习“情形”和“环境”,学习情境的载体是一个“学习任务”。良好的学习情境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化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学习情境设计,强调学习者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进行学习,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经历去索引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会话”和“协作”是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两大因素,学习者常需与人协商、合作,以实现课程学习效果的最优化[4]。

创意面料设计课程的面料制作这一教学模块,在教学方案设计时贯穿2022年的杭州亚运会围巾设计这一主线,学生分4个小组,各组分别命名为时尚组、工匠组、竞技组、科技组,每组围绕“吉祥物”“帆船比赛”“亚运场馆”“亚运火炬”的4大设计主题方向,按照这4个方向,让每组学生开展主题挖掘分析,以为亚运会设计和制作围巾面料作为任务载体,遵循“基础认知→技艺学习→技艺应用→创新探究”的职业能力提升要求,构建生活化、生动化和应用性的学习情境(见图4),采用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方式,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进创意、设计创意、制作创新、展示和评价创意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主题性的面料设计、制作和展示、评价启发学生的灵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图4 学习情境设计

在学习任务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小组任务,主动去搜集并分析主题性面料创意设计的信息、素材和资料,制作SKETCHBOOKS(素描簿),并在每个环节要求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实施报告。例如,在主题挖掘与方案构思阶段要求学生整合灵感创意进行构思,设计花型并进行工艺设计,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和改进方案,在小组协作和讨论后进入下一阶段任务实施,利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开展协作与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自主进行碎片化的知识的加工、整合和最终的知识创新。

5 “协作学习”为导向,制定课程的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特别注重“协作”,认为“协作”需要贯穿于整个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意义的建构”是“协作”化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认为教师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促进,认为学习环境是交互式的灵动环境,学习过程就是在学习环境中与他人、周围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向交流活动,学习者可以在其中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而进行自由探索和知识的意义建构,可以利用此环境的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创意面料设计课程依托国家职业教育纺织品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智能化平台和颗粒化的线上教学资源,创建 “云学习社区”线上学习环境(见图5),实施线上与线下融合,课内与课外联动的教学策略。在“云学习社区”线上学习环境中,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发挥其引导、启发、监控学习过程的主导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差异性,以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为中心选取课程学习内容,为学生搭建学生线上学习活动小组。教师有针对性地构建个性化的SPOC线上课堂,为学生推送数字化的面料设计教学资源、流行趋势信息、时尚元素等,促使学生线上开展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和小组协作,指导学生利用SPOC线上课堂、纹织设计CAD软件、家纺设计虚拟仿真软件进行作品在线设计、虚拟化的“评展鉴赛”,让学生进行多元化的生生沟通、师生沟通和自我个性展示,促进教学决策数据化、课堂互动交流多元化,让学生在交流、互动、协作和自主探索过程中,创作出具有个人情感特点的个性化创意面料。

图5 资源库平台上的“云学习空间”

6 结语

在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创意面料设计课程结合学情调研和学生学习风格分析,运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情境观等思想,遵循“基础认知→技艺学习→技艺应用→创新探究”的职业能力提升要求,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情境设计和课堂教学策略制定等方面进行课程整体设计、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创意面料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高职教学改革中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教学实践证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程教学设计是有效的,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开展协作与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实现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变,培养学生再现、重组、迁移和应用四个层次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进行面料设计时能自主选择设计方向,注重产品原创性,深入挖掘纺织品在科技、时尚和文化中的人文内涵和时代元素,创作出具有个人情感特点的个性化创意面料。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德技并修”目标的有效达成,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学生面料设计比赛和学校挑战杯竞赛中成绩突出,学生作品深受企业的好评,作品企业选中率从原来的20%左右提升到32%。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协作面料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女装流行面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团结协作成功易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协作
女装流行面料
热销面料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