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定眩方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眩晕的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2024-03-22 07:56王冬梅尹杰马艳华范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4年6期
关键词:司汀血流量功效

王冬梅 尹杰 马艳华 范巍

(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青岛 266002)

老年群体多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机体功能不断降低,已成为眩晕症的多发人群〔1〕。李筱棠等〔2〕研究指出,眩晕与脑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具有较大相关性,故改善脑血流速度成为治疗老年眩晕的主要方向。倍他司汀具有改善脑血管、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作用,可显著提高患者心、脑及外周血流,促使血液循环,已成为老年眩晕的主要治疗药物〔3,4〕。使用西药虽然可在短期内起到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且易复发。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属本虚标实证,老年患者以痰浊上蒙型较为多见,应以散瘀化痰息风、补肾益肝、养血固本为治疗目的〔5〕。研究表明,化痰定眩方具有健脾平肝、化痰定眩之功效,可有效且长期改善老年眩晕症状,但仅依靠中药方剂治疗无法在短期内有效改善患者症状〔6〕。本研究旨在探讨化痰定眩方与倍他司汀联合应用于老年眩晕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老年痰浊上蒙型眩晕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男28例,女34例;年龄为60~75岁,平均(66.89±3.41)岁;病程1~6 d,平均(3.24±1.04)d;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34例;眩晕程度:轻度20例,中度26例,重度16例。对照组男30例,女32例;年龄为60~76岁,平均(67.02±3.71)岁;病程1~6 d,平均(3.34±1.07)d;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36例;眩晕程度:轻度19例,中度28例,重度15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参照《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7〕,所有患者符合其中与眩晕相关的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辨证分型为痰浊上蒙型眩晕的诊断标准,主症:头重如裹,视物旋转;次症: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脉:苔白腻,脉弦滑;(3)年龄≥60岁;(4)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认知障碍者;(2)合并颅内或其他恶性肿瘤者;(3)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及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4)合并内分泌疾病者;(5)合并对本次研究用药过敏者;(6)合并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引起眩晕者;(7)近3个月内有头部外伤史者。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加强休息、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控制血压及血糖等常规干预及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河南辅仁怀庆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41024697,规格:2 ml∶10 mg)10~30 mg,用盐水250 ml稀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化痰定眩方治疗,方剂由葛根20 g、地龙20 g、泽泻15 g、茯苓15 g、川芎10 g、陈皮10 g、天麻10 g、半夏6 g、白术6 g、胆南星6 g、僵蚕6 g、甘草6 g组成,水煎约150 ml,1剂/d,早晚分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5 d。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包括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聚集(PAG)指数,具体检测方法: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为防止采集血液凝固,向试管中滴入抗凝剂并混匀,采用全自动血液黏度动态分析仪(重庆南方数控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型号:South990FT3)检测WBV、PV、HCT,并应用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北京乐普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型号:LEPU FastRing FR 1000)检测PAG指数;(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变化,包括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具体检测方法: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 d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深圳市德力凯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型号:EMS-9EB×2P)进行检测,将探头调整至可获得最佳多普勒信号为止,保存并打印所得信号频谱,记录ACA、MCA及PCA血流速度;(3)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进行密切监测,观察是否出现口干、恶心、头晕、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将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并对比。

1.4临床疗效判定方法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9〕,将眩晕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可正常进行日常活动判定为痊愈;将眩晕及其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能够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判定为好转;将眩晕及其他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Shapiro-Wilk检验、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15 d,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1例(98.39%);痊愈36例、好转25例、无效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53例(85.48%);痊愈14例、好转39例、无效9例;χ2=6.961,P=0.008;Z=4.340,P<0.001〕。

2.2两组血液流变学对比 治疗前两组WBV、PV、HCT、PAG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 d,两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WBV、PV、HCT、PAG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1。

表1 两组血液流变学对比

2.3两组脑血流速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ACA、MCA及PCA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 d,两组上述指标均明显增快,观察组ACA、MCA及PCA血流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血流速度对比

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例(3.23%);口干、头晕各1例〕与对照组〔4例(6.45%);口干2例、恶心、皮肤瘙痒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5,P=0.676)。

3 讨 论

祖国医学对眩晕有多种认识,元代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其在《丹溪心法》中表示“头眩挟气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以有痰湿者。”痰浊上蒙型眩晕,主要由痰湿中阻,浊阴不降所致,治疗应以健脾平肝、化痰定眩、调理气机为主,多应用化痰定眩方治疗,具有持久的长期疗效,但起效慢,短期效果并不明显〔10〕。而现代医学认为,眩晕主要由于脑动脉硬化、脑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增高所致,应以改善脑血流速度为主,多采用倍他司汀进行治疗,但作用效果短暂〔11,12〕。推测二者联合应用于老年眩晕可有效改善临床疗效,加快脑血流速度。

倍他司汀为组胺类药物,为H1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改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对抗儿茶酚胺的收缩血管作用,且具有抑制血液凝固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降低血液黏度〔13〕。化痰定眩方中葛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升阳止泻之功效,且其成分中含有黄铜及葛根素,可改善心肌氧代谢,同时能够起到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地龙具有清热定惊、活血通络、平喘利水之功效,其成分含有蚓激酶,具有溶解血栓、溶解纤维蛋白、抗凝血的功效〔14〕。因此,化痰定眩方与倍他司汀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黏稠度及凝集状态。

本研究结果表明,化痰定眩方与倍他司汀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脑血流速度。分析其原因,倍他司汀对于内耳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具有松弛作用,且对耳迷路毛细血管张力及前庭微循环具有明显改善作用,从而增加耳蜗血流量,改善脑内血流量。同时,倍他司汀对于前庭神经元,可起到下调至适当水平的作用,从而对循环系统起到舒张作用,进而对脑血管及外周血管起到扩张作用,提高脑血管流动速度〔15〕。化痰定眩方中川芎具有活血行气之功效,可增加冠脉血流量,并对脑部血管起到扩张作用,扩张后随着冠脉血流量的增加,脑部血液供应也随之增加,进而加快脑血流速度;泽泻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效,可抑制由血管紧张素引起的血管收缩,从而增加动脉血流量,改善脑血流速度〔16〕。

倍他司汀的化学结构类似组胺,能够加快内耳内微循环及大脑内血液循环,从而将前庭代偿激发并达到改善膜迷路积水的作用,进而起到消除眩晕的临床疗效〔17〕。化痰定眩方中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天麻具有平肝息风止痉之功效,可改善血液供应。诸药共奏,可使风息痰瘀消而浊阴降,从而改善眩晕症状,且因其成分天然,正常配比下不会对机体产生危害〔18〕。因此,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且联合应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增加,安全性良好。

猜你喜欢
司汀血流量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藏雪茶的养生功效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测定盐酸倍他司汀原料及制剂中盐酸倍他司汀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奇异值分解法用于MR灌注成像脑血流量估计的仿真研究
奶山羊乳腺血流量检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