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框架下黎族传统体育文化高校传承的基础知识研究

2024-03-25 03:57王博文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黎族竹竿基础知识

王博文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海南三亚 572000

黎族,自称为“赛”,是我国56 个民族中的重要成员。黎族是海南的世居民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海南158万少数民族中,黎族所占比例最大。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很多举世瞩目的黎族文化样态,体育运动就是其中之一[1]。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黎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凝聚着黎族文化独特气质和黎族同胞精神力量的,一切与体育相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2]。研究表明,通过高校进行文化传承是一种有效的途径[3]。

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全球推进,国内外对TPACK理论的研究也得以快速发展,目前TPACK的研究成果已经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被广泛应用[4-7]。实践证明,在TPACK框架下进行文化传承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有效性。高校进行文化传承的重点在课程,但首先要做好课程所需TPACK 基础知识的总结和提炼,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好课程这一文化传承手段,真正促进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的传承。

1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述

1.1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

1.1.1 起源于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说,生产劳动创造出人类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人类历史不断推动向前[8]。黎族传统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黎族传统体育中的很多项目,如串藤圈、赶狗归坡、竹筏竞速等,都是从劳动实践或因劳动演变而来,随着不断发展,逐渐独立于生产劳动以外,最终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传统体育项目。

1.1.2 起源于军事训练

在生产力低下时期,人们拥有的物质条件非常有限,争夺领地的军事事件屡见不鲜,提升己方攻击和防守能力的军事训练势在必行,这些军事训练催生了一些黎族传统体育项目,射箭、射弩和钱铃双刀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现今,这些项目已经失去了其固有的军事属性,转而成为极具表演性和娱乐性的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1.1.3 起源于游戏娱乐

娱乐是高于生理、安全、归属需求的更高层次需求。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后,人们在劳动之余希望找到快乐、享受快乐,因此发明了很多方便开展又极具娱乐性的游戏活动。这些游戏经过不断改进,最终也成为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拉乌龟、顶牛两个项目都是源于模仿动物的游戏,前者是模仿乌龟爬行,后者是仿效水牛打架的动作,在开展时惟妙惟肖,令人捧腹。

1.1.4 起源于祭祀舞蹈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信仰活动,是对天地和谐共生的理念的现实追求,天地信仰祭祀和祖先信仰祭祀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在祭祀过程中,采用舞蹈这种形式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来源于祭祀舞蹈的黎族传统体育项目较多,如跳鼓舞、老古舞等。在摆脱祭祀属性后,这些具有健身、健心功能的舞蹈,被人们作为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体育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

1.2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

1.2.1 健身性

健身性是指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参与这些活动后,人们的身体素质、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如拉乌龟、顶棍及拔河等项目都具有很大的运动负荷,经常参与,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1.2.2 日常性

黎族同胞在生活中,长期从事农耕、采集和狩猎等劳动,不但锻炼了体魄,更让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具备了日常性的特点。如踢毛菌、舂米操等项目,是在自然而然中出现于黎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的,也都是对日常劳动场景的复现。

1.2.3 体验性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体验性的特点,是指黎族传统体育重视对人的情感的满足,如打狗归坡、打陀螺等项目,不但可以让人们在活动中愉悦自我,而且能够使人们放松身心,宣发情绪,从此更加快乐地生活。

1.2.4 便宜性

在开展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时,大多不需要复杂的器材和场地设施,就像竹竿舞项目,只要在一块较为平整的场地使用自然生长在地旁的竹子即可进行,这充分体现出黎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方便及合适开展的特点。

1.2.5 节奏性

节奏性也是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之一。因为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之一就是祭祀舞蹈,这些舞蹈往往需要配以有节奏的鼓点或旋律。在祭祀或节日中,既能通过舞蹈表达信仰,又能烘托气氛并展现出体育舞蹈的艺术之美。

2 TPACK理论介绍

2.1 TPACK理论的产生

TPACK 是由密歇根州立大学的Punya Mishra 博士和Matthew Koehler 博士在Lee Shulman 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有关整合教育技术的概念。这一概念是在学科教学知识外,加入技术知识拓展而成的,起初是用TPCK作为这个概念的缩写形式,但为了更好地标记与发音,在艾奥瓦州立大学Ann Thompson博士的组织下,选用了更为合适和恰当的TPACK 作为缩写,并沿用至今[9-10]。

为了促进TPACK 理论的应用,也为了进一步改变教师的培养方式,AACTE委员会出版了名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一书,系统阐述了TPACK在教育中的作用,并对具体学科领域TPACK的应用进行了介绍。自此,TPACK 理论正式走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并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

2.2 TPACK理论的知识框架

TPACK是一个关于整合技术的知识框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框架包含3 种基础知识,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学科内容知识(CK)是指那些在教学中被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具体知识,包括概念、理论和观点等;教学法知识(PK)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和展示出来的,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策略和办法;技术知识(TK)主要指整合学科内容知识(CK)和教学法知识(PK)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知识[11-13]。

以上3 种基础知识相互交叉重组后,又形成了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及最终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14]。由于前面所述的基础知识是构成后者的前提,因此,与这些重组衍生的知识相比,TPACK 框架下的基础知识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3 黎族传统体育TPACK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归纳

根据TPACK理论中对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的论述,能够获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高校传承所需的3 种TPACK 基础知识,即黎族传统体育内容知识、体育课程教学法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详见图1)。

图1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高校传承的TPACK基础知识

3.1 黎族传统体育内容知识

黎族传统体育内容知识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实际讲授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知识对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高校竹竿舞课程为例,黎族传统体育内容知识至少应包括竹竿舞的发展历程、相关概念和主要技术等。

3.1.1 竹竿舞的发展历程

竹竿舞,被黎族称为“俊孪”或“转涉”,又被叫做跳竹竿,是一项至今在海南当地喜闻乐见的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竹竿舞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北宋的大文豪苏轼,在海南时,就曾留下“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竹竿舞在民间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后常被黎族同胞用于祭祀或庆典,最终逐步演变成为一种黎族传统体育项目。现今,竹竿舞在海南当地多有开展,特别是在节日庆典中,人们身着盛装,在欢声笑语中随着竹竿的打击节奏翩翩起舞,用肢体语言享受美好生活带来的喜悦之情[15]。

3.1.2 竹竿舞的相关概念

竹竿舞的相关概念包括体育课程一般概念和竹竿舞专属概念,这里只列举部分概念名称(如表1)。

表1 竹竿舞的相关概念

3.1.3 竹竿舞的主要技术

跳杆技术是竹竿舞最为重要的技术,也是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跳杆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竹竿舞活动的开展效果。跳杆技术一般包括单脚跳、双脚跳、单脚连跳、交换脚跳、分腿跳等技术类别。其中,单脚跳包括左脚或右脚单独跳技术,单脚连跳包括左脚或右脚连续跳技术,交换跳包括左脚和右脚交替跳技术;双脚跳是指双脚齐跳技术;分腿跳是指分腿姿态跳杆技术[16]。

竹竿舞的打杆主要包括坐打、蹲打和站打3 种基本技术。一般打杆人数共为8人,分2排,每排各4人,双手持杆头,采用3种姿势,按节拍进行打杆。打杆的主要节拍包括2 拍、3 拍、4 拍和7 拍等。2 拍为双手拿竿同敲一拍,然后分开再敲一拍,周而复始;3拍为分开敲2拍,合敲1拍,或分开敲1拍,合敲2拍,周而复始;4拍为分开敲2拍,合击2拍,或分开敲3拍,合击1拍,周而复始;7 拍为第1、3、5、6 拍分敲,第2、4、7 拍合敲,或第1拍分开打,第2拍上提0.5 m合击,第3拍同样分开打,第4拍起身,上提1.5 m合击,第5、6拍翻身转体,第7拍在同等高度合击,周而复始[15]。

3.2 体育课程教学法知识

体育课程的教学法知识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一般可以分为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等(见表2)。

表2 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3.3 信息技术知识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所使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知识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功能层次可分为基础层次的信息技术知识、支撑层次的信息技术知识、主体层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层次的信息技术知识;按形态不同,分为硬技术知识和软技术知识;按环节和流程,可分为信息获得技术知识、信息传递技术知识、信息存储技术知识、信息加工技术知识和信息标准化技术知识;按使用设备不同,可分为计算机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和电视技术知识[17]。信息技术知识大体包括信息的概念、特征、历史,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文件的下载,文本信息加工、表格信息加工及多媒体信息加工,信息集成、发布与交流,信息资源的分类和管理等[18]。

4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高校传承中应用TPACK基础知识的价值

4.1 有利于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在黎族传统体育文化高校传承中,应用TPACK 基础知识,能够充分发挥出新技术与新媒体的优势,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手段、方法的革新,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升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

4.2 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内生动力。应用TPACK基础知识,通过高校进行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利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对于其实现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最终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3 有利于维护海南民族文化生态

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海南这片土壤中生长,并深深烙印在海南人民心里的固有文化价值观念。在TPACK 框架下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有利于黎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对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维护文化生态具有重要价值。

4.4 有利于完善黎族文化理论体系

TPACK基础知识是对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进一步挖掘,是对其中优秀文化精髓的归纳和概括,这对于探索和掌握黎族文化的发展规律、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补充黎族文化的理论。

起源于生产劳动、军事训练、游戏娱乐和祭祀舞蹈的黎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黎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具有健身性、日常性、体验性、便宜性及节奏性等特点。在黎族传统体育文化高校传承中应用TPACK基础知识,不但可以提高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维护海南的文化生态,同时对黎族文化理论体系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要想在TPACK 框架下进行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高校传承,必须以课程为主要的传承手段,预先做好黎族传统体育内容知识、体育课程教学法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归纳和梳理,唯有如此,才能为黎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高校传承打好基础,才能真正利用好高校这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猜你喜欢
黎族竹竿基础知识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清律的基础知识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爬竹竿
一根竹竿
掌握基础知识
长竹竿的帽子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