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路径思考
——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4-03-25 03:57李锐侯光定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标准体育

李锐 侯光定

1.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 湖北武汉 430072;2.湖南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 湖南湘潭 411104

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实施。《课程标准(2022 年版)》较上一版做了完善,要强化核心素养培育、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突出水平单元教学与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我国目前课程管理主要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具有引导性、权威性,地方课程设置要依据国家课程,学校根据国家与地方课程要求,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与实施课程。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1]。已有研究表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对于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强化健康意识和行为等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2]。

无论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如何制定与开展,都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相关要求,如果还以以往的传统模式进行开展,那么很难满足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发展的需要,以及新时代学生发展的目标要求。

因此,如何依据学校体育资源的差异,设置符合自身实际情况与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无疑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此为研究视角,对体育校本课程做进一步理论探讨,力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合理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1 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地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课程开发、设置与实施,来满足学生的需要[3]。

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在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学校自身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方案[3]。

2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2.1 符合新课标的内容要求

校本课程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占一定比重,内容设置上与传统的体育课有很大区别。在开设校本课程时,要充分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结合《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体学习等内容充分融入进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师资队伍、场地器材、学生运动基础等情况,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关联与整合,开发和利用好体育校本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形成学校独特的体育校本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落地“双减”政策部署

“双减”政策以及一系列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政策为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培训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4]。“双减”政策的落地,让教育的主阵地回归到学校中,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课堂的“质”,减轻学生的“负”。“双减”政策中要求初中生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 min,而且还限制了校外培训时间,这就为广大学生争取了大量的运动时间。“双减”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校园体育活动的增加,保证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为课外体育全面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指明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体育教师充分利用此次机会,根据自身学校体育资源,设计开发出了具有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

2.3 适应当代体育课程需要

体育教学关系到学生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的发展,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其特殊的重要性[5]。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在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体育课程的开设必须适应当代的环境,不能落后掉队,甚至要走在前面。在小学、初中、高中连续12 年的体育课中,如果体育教师一味按照传统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出现倦怠感,容易降低积极性,体育课的效果也会下降。体育校本课程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新课标,融入新方法、新理念、新趋势,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引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体能锻炼,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传统文化或新运动的独特视角认识当代体育教学。

3 新课标背景下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机遇

3.1 新课标为体育校本课程提供了支撑

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劳动、综合实践、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占9 年总课时的比例为14%~18%,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专项运动技能中包含新兴体育类运动,如生存探险类(定向越野、野外生存、远足、登山、攀岩等)、时尚运动类(花样跳绳、轮滑、滑板、极限飞盘、独轮车、小轮车、飞镖等)。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地域、民族与风俗等开展新兴类体育运动的相关课程,或因地制宜开展相关的校本课程,来提升学生对多样化体育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提高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与适应能力。

3.2 “双减”政策为体育校本课程注入了动力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共同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6]。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加强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体育校本课程以及社团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时间得到保障。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结合学校现有的资源,以体育运动为载体来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多角度培养学生,打造出具有跨学科主题的学校特色体育校本课程。

3.3 新兴体育运动为体育校本课程指引了方向

目前,多数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方面主要结合传统文化和当地地域特色来进行,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属于一线体育课,在开发建设上一定不能落后,甚至要走在前列。当下也有新兴的运动项目涌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取得了人们的关注,如现在流行的飞盘运动、腰旗橄榄球等,这些新兴运动参与人数多,运动量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这也为教师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提供了新的方向,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心、好胜心都较强,学习能力也很强,教师对新兴的运动项目进行改进,引进校园,会很快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眼球,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人数多,运动量大,对于中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是至关重要的要求之一,初中体育课程不需要学生掌握难度非常高的动作,只需要进行体能方面的训练。因此,把握好新兴运动的发展趋势,并将新兴运动项目结合到体育校本课程中去,将会开发出一门非常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并了解新兴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为其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内在的发展动力。

4 新课标背景下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挑战

4.1 学校体育制度问题阻碍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

学校有关体育制度主要是为了规范与管理体育相关课程,因为体育课程具有多样化的特征,随着课程的多样化,相应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满足新的课程需求。不是学校课程制度要改变,而是学生新的课程学习需求迫使学校课程制度必须创新[7]。针对课程的管理与评价问题,学校一般会对开设的课程作出相对应的管理与评价。在课程的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并纠正问题。评价一般会从学生学习和教学效果来进行评价,对这两部分的评价又分为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诊断。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之中,通过不同维度的指标对每个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含师评和自评),以可操作的最小量度来记录和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阶段性诊断是指每年4次的阶段性学科考试[8]。

有很多学校存在机械化“一刀切”的现象,尤其是对一些竞赛类的体育项目,仅以比赛成绩来进行评价。如果用统一或传统的制度来管理一些新兴的体育课程,那么学生面对新兴的体育课程发展必将受到限制。目前,很多学校的制度主要还是以管理者为首,单向控制为主,学校的管理层对体育校本课程具有管理和支配功能。体育校本课程主要还是以教师为主,管理层很少参与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以及关注课程本身的进展与困难方面,更多的是关注体育校本课程结果,最终育人和成果就会走向两个极端方向。

体育校本课程在管理方面可以参照其他课程管理来进行,但在评价方面,学校应先根据体育校本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生学习的特征,制定不同的维度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可以根据体育校本课程的身体参与性以及运动技能习得性特点来进行相对应的技术性考核。学校从多层面来对体育校本课程进行评价,以此来达到“纠偏”与“督促”的作用,这样对教师也是一种督促,避免了唯比赛成绩论,学生也得以更全面地发展。

4.2 学校体育资源问题制约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器材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等,其中学校场地器材设施与体育师资队伍资源起决定性作用,课堂质量和学生练习效果与之息息相关。随着课时与课堂数量的增加,场地器材设施与师资的不足问题随之而来。

学校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学校场地器材也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新兴类体育运动,对上课器材与场地要求较高。场地的建设与器材的购买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经费紧缺是目前很多学校面临的问题,经费不足,会导致场地与器材不足,进一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方法设置。场地器材严重紧缺的情况下会直接导致课堂效率的降低。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没有场地器材的保障,都难以正常开展,更难以高质量地组织活动[9]。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足。体育校本课程在管理过程中,实现者、组织者、探索者和引导者是体育教师[3]。体育教师本身专业能力不足会直接导致教学质量出现极大问题,甚至产生教学“脱节”现象[10]。教师的专长关系到校本课程的种类,目前学校教师的本身专业能力会制约校本课程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师往往会根据自身专项或兴趣爱好来制定相对应的体育校本课程,长此以往,就会影响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只有多样化开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多样化与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设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体育校本课程的效果。因此,教师的专业与数量会限制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

4.3 课程结构内容问题限制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

《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于课程内容结构进行了优化,健康教育由多学科共同承担,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关键阶段,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水平,培养健康行为至关重要。学校和教师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设定时,容易忽视体育校本课程的特点与作用,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没有发挥出课程的特性,只是开设了规定的课程,教授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完全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不是开发创新者,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发挥,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难以形成特色。

现阶段容易忽视目前所提出的体育核心素养,难以构建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在选择与组织方面没有注意结构化,没有认真设计组织每一节课,使学生难以通过每一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学练真正学会所学的运动项目。没有跨学科融合,导致学生无法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

5 新课标背景下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设计路径

《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而体育校本课程也应该抓住此次机遇,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因此,本文特提出促进体育校本课程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见图1)。

图1 新课标推动体育校本课程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构图

5.1 完善学校体育制度,加强校本课程监管

第一,完善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需要,对课程进行的安排、实施、开发和评价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动[3]。《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学校可以参考学业质量的要求对体育校本课程进行管理,来考核和评价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规范体育校本课程中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制定校本课程评价制度。课程评价是对课程价值判断的过程,包含课程计划、实施与结果的评价,评价的对象也包含课程计划的本身。学校在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时,也要注意多元化评价,尤其是一节体育课很难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不能从单一角度进行课程评价,既要注意终结性评价,也要注意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是发挥评价功能的有力保障[11]。只有完善对课程的评价制度,才能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与改进的功能,提高课堂质量与学习效率。

第三,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管。体育课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建设体育强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019 年,全国6~22 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12]。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出台了多样化的政策,都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定量的体育锻炼,而学校体育课程能有效保证青少年最基本的体育参与,化解体育锻炼不足问题。在开展体育校本课程时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的特性,课程的性质与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在课程中做好学生的体质健康监管,让体育校本课程也成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保障。

第四,强化学生安全防范措施。体育校本课程在课程中具有身体运动性特征,本身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特殊性。在课堂中由于场地器材等因素,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同时,在课堂中出现运动损伤后,因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导致很多学校会对体育课作出相应的限制。体育教师也会因安全问题等因素,对体育课堂进行简化,不做高难度动作,甚至减小运动量,以此来降低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虽然这些措施短时间内可以降低出现课堂安全事故的概率,但长远来,看不利于课堂的质量、上课的效果,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制约了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政府应在相关政策方向上给予指导,学校应在体育校本课程中给予支持,教师应在体育课堂中强化防范措施并培养学生安全防护意识,多角度共同打造体育校本课程,如此来提高课堂质量,降低安全事故概率,打造高效课堂。

5.2 优化学校体育资源,提升校本课程质量

第一,学校提供体育课程基础保障。学校应保障相应的上课场地,完善体育校本课程的器材,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尽量保障体育校本课程上课的需要,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充分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多样化、教学多样化,切实提高体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二,课程密切配合其他学科专业。育人需要多学科密切联动配合,不是仅靠一门课程的作用就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只有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才能全方位培养人。教师在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时,既要基于体育学科、课程、项目和内容要求,又要大胆尝试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对各学科知识的学习,逆向推动其对体育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把握[13]。通过跨学科融合培养,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来获得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

第三,教师完善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外体育教学方面的特色培训,支持教师走出去,引进来。校内多组织校本课程相关教学知识培训讲座,让教师在技术提升的同时也能丰富理论教学知识,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大力丰富教师的教学体系,努力提升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支持保障。

5.3 抓住课程核心素养,注重内容整体设计

第一,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课程设计。各学科将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每个课程的核心素养,体育课程也有相对应的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体育校本课程在进行设计时也要紧紧围绕体育核心素养来进行,通过体育校本课程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习得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必备的体育品格与关键的运动能力,全方位地培养人,最终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并综合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去。

第二,结合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目标引领内容,新课标中根据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分4个水平对课程目标进行细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要有课程一体化的概念。根据项目的特征、运动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到课程的一体化、目标的层次化、内容的结构化、手段的多样化、评价的多元化与考核的合理化。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保证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与衔接性。

第三,整体规划课程,注重整体设计。目前,新样态体育课要求做到“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课程要在结构上进行上下一体化设计,在内容上也要有衔接,做到教会、勤练与常赛,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与比赛的机会,通过练习与比赛使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和比赛的乐趣,领悟体育的意义,切实增加学生的运动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每一节课的结构化知识与技能学练,真正学会并掌握运动项目。

6 结语

校本课程的建设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不足,在对体育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时,一定要认真结合《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新要求、新内容、新方式,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为此,完善学校体育制度,加强校本课程监管;优化学校体育资源,提升课程质量;抓住课程核心素养,注重内容整体设计,从而做到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发挥体育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作用。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标准体育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