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的力量:推动公共图书馆改革与创新

2024-03-25 10:22潘雨亭刘培旺何颖芳李金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评估标准

潘雨亭 刘培旺 何颖芳 李金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绩效和成效集成的公共图书馆评估理论与评估标准创新研究”(19ATQ002)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4-01-02

摘  要:

为进一步明确公共图书馆评估在图书馆事业中所扮演的角色,探究评估如何在公共图书馆改革与创新中发挥作用。文章立足近十年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以第六次、第七次评估为切入点,从图书馆改革创新的方向、动力、途径、效能四个方面着手,论证评估工作在其中贡献的力量。研究认为,评估以一定的标准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通过发挥评估倍增器作用,不断增强图书馆改革创新的理念动力、系统动力、标准动力与结果动力,为图书馆建设、管理、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探索具体途径,最终达成图书馆组织管理效能、事业发展效能、行业引领效能和社会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评估;图书馆事业;改革创新;服务效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4)02-0019-09

The Power of Evaluation: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ublic Libraries

PAN Yuting,LIU Peiwang,HE Yingfang,LI Jin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role of public library evaluation in the librarianship,this paper explores how evaluation plays a role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ublic libraries.Based on public library evaluation works over the past decade,and taking the sixth and seventh evalua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evaluation work from four perspectives: the direction,motivation,approach and efficiency of library reform and innovation.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evaluation leads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with certain standards and promot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es.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evaluation multiplier,we can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concept power,system power,standard power and result power of library reform and innovation,explore specific ways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library construction,management,resources and services,and finally achieve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library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career development efficiency,industry leading efficiency and social service efficiency.

Keywords:

public library;library evaluation;librarianship;reform and innovation;service efficiency

黨的十八大以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公共图书馆评估已然成为推动公共图书馆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聚焦近十年评估期,以第六次和第七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为主要切入点,论述评估在公共图书馆改革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阐释评估在确定图书馆改革创新方向、增强图书馆改革创新动力、探索图书馆改革创新途径、提升图书馆改革创新效能四个方面的作用,以期对公共图书馆评估进行多方位地深入探索,对评估在推动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形成充分认识,从而为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  评估确定公共图书馆改革创新方向

回顾历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评估始终与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特征和图书馆事业发展阶段性特点紧密结合,并围绕突出问题调整评估标准侧重点。因此,不同批次的评估定级标准产生了适应性变化,它既是社会发展对公共图书馆的要求,也是公共图书馆契合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回应。评估作为导向鲜明的重要实践,为公共图书馆改革创新指明方向,让图书馆始终朝着顺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

1.1  方向一: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迈入新时代以来,经济腾飞与技术崛起带动社会繁荣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踏上新征程的同时,文化事业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此过程中,文化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要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1],将文化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以上重要政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场所,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单位和关键支柱,亦是培育国民文化素养和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空间。与上述角色定位相对应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在每一次的定级工作方案中进行了标准调整。

2013年开展的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首次将重点文化工程单独列出,这部分内容包括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以及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在国家大力倡导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际,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在标准建立之时便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设立“基本服务”一级指标并将其列为整套标准的首位,强调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应当承担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的责任,突出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定位,充分考察公共图书馆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质与量。

从实际效果来看,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公报中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流通人次数据,第五次评估时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为43,437万(第五次评估数据为2012年数据),到第六次评估开展之时,这一数字暴涨至74,450万。随着第六次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2019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已高达90,135万,相当于2012年的两倍有余。随后,尽管受疫情影响数据有所下滑,但在第七次评估开展时又迅速回升至78,970万人次。另外,书刊文献外借量数据同样稳步提升,第五次评估时书刊文献年外借量为33,191万册次,到第六次评估时已上涨至55,091万册次,再到第七次评估时的60,719万册次,几乎实现翻倍增长。这两项数据直观展现了从第五次评估到第六次、第七次评估,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能力的迅猛增长,充分说明在评估的引领带动下,图书馆积极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水平,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和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2  方向二: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不断投入和评估定级工作的持续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发展,表现为:一方面,加快构建我国图书馆服务网络,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事业也逐渐实现了各区域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通过前五次评估已经得到良好发展,尤其是在基础资源建设与核心业务服务等方面,而局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差异仍然较为明显,如区域间的差异和区域内不同馆的差异。此类差异也是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因而自第六次评估开始,按东中西三个地区设计了差异化的指标分数。这对于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仅如此,第六次和第七次评估还加大对公共图书馆拓展创新的鼓励,这两次评估标准中均有加分项的设置,通过加分项给各地各馆提供了施展舞台,并鼓励积极探索创新性服务内容,进一步推动各馆凸显特色,促进各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均衡发展。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图书馆名单,以一级图书馆为例,第六次评估时,一级图书馆东部地区11个省份共有483个,中部8省有259个,西部12省有227个。到第七次评估时,一级图书馆东部地区11省的数量增加至633个,中部地区增加至366个,西部地区增加至303个,增长率分别为31.06%、41.31%和33.48%。可以看出,中部地区一级馆数量增速是三个地区中最快的,西部地区一级馆数量增长速度甚至略高于东部地区。这从侧面说明尽管西部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还是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也说明了评估对公共图书馆的区域均衡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即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带动公共图书馆事业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质量提高。

除此之外,评估重视以图书馆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为顶层设计驱动,强化政策指导,敦促公共图书馆事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第七次评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政策文件中,挖掘关于公共图书馆的具体要求并提取相应内容作为评估标准[2],“文化和旅游融合”“法律保障”等二级指标便旨在检验国家法律政策在公共图书馆中的贯彻情况,引导公共图书馆密切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大众的文化需求,推动服务走向高质量发展。

2  评估增强公共图书馆改革创新动力

评估对图书馆改革创新起到倍增器的作用,通过强化理念带动、系统引领、标准引导、结果导向,提升图书馆改革创新实力和能力。

2.1  理念动力

理念动力即评估牵引图书馆核心理念的深化,通过开展评估工作,持续强化图书馆改革创新理念。

评估作为促进图书馆管理、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读者满意率是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直接体现。早在第三次评估时,便在标准中增加“读者满意率”,随后历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始终将读者服务作为关键考核标准。以第六次评估省级图书馆定级必备条件为例,东中西三个地区的省级或副省级图书馆都需要读者满意率达到85%以上才能参与一级图书馆的评估。第七次评估时把省级公共图书馆读者满意率需达到90%作为一级馆的必备条件。评估标准表明,公共图书馆的地区或级别虽然不同,但在读者满意率这一标准要求上却一视同仁,并且标准所设比例的提高说明在逐步加强对于公共图书馆读者满意率的考核。这便是通过评估进一步强化和凸显以读者满意度为重要指标的圖书馆服务理念,强调公共图书馆应该以读者为中心,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从理念上对公共图书馆改革创新起到推动作用。

除全国性统一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图书馆改革创新,努力提升读者满意率。上海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评估标准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地方考核标准,秉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扩充并修改部分标准内容,具体体现在:为了更好地开展图书馆公益性服务,不仅提高了馆舍建筑面积和服务时长等的相关标准,还对读者参考咨询、弱势群体读者特殊服务等细节方面进行要求[3]。该案例是评估标准增强改革创新动力的一项有力证明。

2023年4月,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在杭州开幕,此次大会发布了第2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对公共图书馆、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城市书房等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使用满意度持续提升,其中对公共图书馆的使用满意度为78.2%,是所有阅读服务设施中最高的[4]。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评估过程中,使得图书馆更加注重读者的需求和体验,根据读者的意见和反馈,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同时,评估结果也反映出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不足,为其从理念上审视自身、从管理上完善自身、从服务上改进自身提供发展空间。

2.2  系统动力

系统动力即评估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各级领导、图书馆自身等图书馆系统要素,从整体性上为公共图书馆的改革创新增强动力。

其一,评估通过唤醒员工意识,凝聚图书馆改革创新的主体动力。评估深层次地唤醒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共同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体现在每一次评估工作都会引起全馆上下的高度重视,能够充分调动图书馆全体人员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在协作完成评估工作的过程中,馆内工作人员相互交流合作,形成互相学习、互帮互助的良好工作氛围,上下一心、团结协作,进一步增强工作人员的凝聚力。

其二,评估为建立健全图书馆管理制度提供良好契机。在地方政府、图书馆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下,图书馆积极调整业务流程,推动图书馆走向科学管理,进而完善体制、机制。财政拨款的增加是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支持、重视图书馆工作最为直观的体现。第六次、第七次评估标准均包含“经费保障”这个二级指标,对公共图书馆的年财政拨款总额进行检查。从评估效果来看,根据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发布的《2020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基础数据概览》,第五次评估时全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934,890万元,到第六次评估时,已增长至1,722,791万元,几乎实现翻倍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财政拨款金额的快速上涨可以为图书馆改革创新增强系统动力。

其三,评估在图书馆界形成积极同行参照,有效推动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行业风尚。在评估过程中,图书馆可以了解其他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其他图书馆的优点,从而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服务策略[5]。同时,评估还可以促进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鼓励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断革新和进取,形成一种崇尚创新的文化。例如,第六次评估期间,苏州地区部分图书馆的创新性项目为国内其他公共图书馆起到良好的参考借鉴作用,其中,苏州图书馆的“网上借阅 社区投递”项目被推广到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合肥市图书馆等[6]。

2.3  标准动力

标准动力指的是每一次评估标准的创新都会对图书馆的改革和创新产生推动作用。面对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变化,评估标准在不断地更新调整。对比七次公共图书馆评估的标准体系,几乎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具体体现在标准框架的重新设计、赋分办法的提升改进、标准侧重的调整变化等细节之处。在标准框架方面,评估标准逐渐从简单、笼统的分类转向更加具体和细致的指标体系,这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衡量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在赋分办法方面,评估标准也逐渐从单一的量化评价转向更加综合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这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反映图书馆的实际服务效果。在标准侧重方面,评估标准也逐渐从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转向更加注重读者参与和体验的服务模式,这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和参与度。这些改革创新反映了图书馆界对于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和服务社会的不断探索与尝试。

对比第六次、第七次评估标准,从一级图书馆必备条件来看,第七次评估中省级图书馆一级馆增加年报制度、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专业技术人员占比等内容,其中如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顺应了《公共图书馆法》的规范化要求。这一变化凸显出评估定级工作以标准为导向,推动图书馆积极调整,不断改革创新。

2.4  结果动力

结果动力意指评估结果的呈现方式,以一、二、三级或“全国文明图书馆”等荣誉来直接呈现。一个公共图书馆被评为一级馆,能为其带来诸多益处:提高本馆声誉和知名度,吸引更多读者,同时吸引更多捐赠者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关注;获得政府政策及经费上的倾斜,带来本馆设施设备和文献资源、人员待遇等多方面的改善,促进本馆的良性发展;增加与其他图书馆、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建立合作关系的可能,带来其他方面有益资源的输入。在以上所列的结果导向激励下,图书馆更愿意朝着一级馆目标努力,以此增强改革创新動力。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从第一次评估到第六次评估,广东省一级图书馆比例由18%增长至55%,而二级馆和三级馆的比例都相应减少,全省公共图书馆水平有着整体提高[7];到第七次评估结束,广东省的一级图书馆比例已经增加至66%。评估等级结果成为当地政府测评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指标,各地图书馆也以此作为本馆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不仅如此,评估结果还被纳入各地政府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市等考核体系,如第六次评估期正值无锡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关键时期,图书馆和政府共同面临压力和动力的双重作用,市政府加大对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政策帮扶与经费投入,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业务建设、保障条件等的大幅提升[8]。

3  评估探索公共图书馆改革创新途径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环境和新的任务,在深化改革创新以满足新时代广大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亟须摸索和探寻出兼具可行性和实操性的途径。评估为图书馆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具体的途径引导,在其标准中就已明确给出驱动图书馆顺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创新道路,具体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资源创新和服务提升四个方面着手。

3.1  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创新

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不再仅仅是存储实体文献的物理场所,而是保障信息有效查询与获取的功能体,图书馆的概念意涵延伸至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虚拟形态或复合形态[9]。与此同时,评估标准也推动公共图书馆从物理空间建设和网络空间建设两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传统图书馆关注馆舍建筑面积和阅读空间座椅数量,第六次评估在此基础上强调“功能适用性”,评估标准要求检查图书馆分区与空间合理性,读者服务配套设施以及无障碍设施等是否齐全。在第七次评估中,又将二级指标调整为“设施及功能适用性”,对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功能是否齐全等作出要求,考察图书馆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设施设备配备情况,要求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对比第六次评估和第七次评估,评估标准关于图书馆物理空间建设方面的检查内容在表述上更加细致,在内涵的指向上更为全面,因此可以为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具体的途径指引,使其朝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设施设备、细分服务人群的方向改革。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不同形态图书馆的快速发展。第六次评估时,建立“馆藏统一数字化揭示平台”作为加分项出现,至第七次评估时,“数字化服务平台”已成为“数字化建设”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可见两次评估标准对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要求逐步提高。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统计数据,2012年第五次评估期内全国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终端数量为10.14万台,到2017年第六次评估开展时增长为14.43万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评估可能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有带动效应。不仅如此,第七次评估标准还对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移动图书馆形式进行检查,并将智慧图书馆建设列入评估标准,考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图书馆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的情况。评估标准为顺应科技发展趋势而进行适当调整与更新,带动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朝着数字化、智慧化方向改革创新。

3.2  图书馆管理改革创新

评估从理念途径、制度途径以及模式途径推动图书馆管理的改革创新。

管理理念方面,评估工作从自身做起,增强评估信息化与智慧化理念。第六次评估开始采用线上评估系统,融入信息化评估手段[10],第七次评估更是增加智慧化评估,通过开放数据结构的方式实现评估数据自动采集,体现智慧评估。此外,从评估标准来看,评估标准中融入了现代新技术元素,为图书馆改革创新梳理现代化管理理念,由传统人力手工管理转向利用现代技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业务集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要求全业务流程实现数字化、一体化管理。

管理制度方面,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始终着力于对图书馆管理制度进行检查,并且检查内容在逐步细化。从第五次和第六次评估考察图书、古籍、岗位职责制度等较为宏观的内容,发展到第七次评估对未成年人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文献保护等图书馆方方面面所应涉及的制度均作出明确要求。图书馆可以以评估标准为蓝本,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例如,第六次评估期间,四川省出台《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为全省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帮助全省公共图书馆朝着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发展[11]。

管理模式方面,传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业务复杂化的管理需要,图书馆管理需要积极吸纳社会力量,推动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第七次评估结合《公共图书馆法》中关于社会力量参与的法人治理模式相关要求,在评估标准中设置“社会力量参与”一级指标,考察图书馆是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与表彰奖励情况。广东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在评估标准的带动下,积极探索与社会力量合作的管理模式,到第七次评估时,广东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展项目共计1883个,成立280支志愿者服务队伍[12]。以安徽省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例,第七次评估期内,安徽省一级馆和二级馆基本实现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全覆盖,并与个人、社会团体、企业、政府派出机构等社会力量开展合作项目[13]。

3.3  图书馆资源建设改革创新

评估为图书馆指明了以文献资源、文化资源为中心的改革创新途径。其中,文献资源指馆藏数字资源、地方文献资源、特藏资源等,文化资源主要指彰显图书馆自身文化特色的馆藏开发产品、文创产品等。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馆藏文献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图书馆信息、知识服务的质量。历次评估标准中都对文献资源建设情况作出了量化的指标考核,包括传统纸本文献资源藏量、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情况等的考察。评估标准对文献资源的检查角度逐年细化,从馆藏总量、年人均新增入藏量、文献资源流通情况、年文献外借量等角度来考察文献资源结构是否合理。这促使图书馆积极开展文献資源建设改革创新,调整优化文献资源结构,保障文献流通率。此外,地方文献资源和特藏资源是图书馆特色的体现,评估标准也逐步加大了对这类馆藏资源的考察力度,要求图书馆提高方志、谱牒等地方文献的采集量。第六次评估标准中的“地方文献工作”指标旨在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组织情况、各类地方文献入藏情况以及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情况进行考察,第七次评估同样考察了年地方文献采集数量以及地方文献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情况,这促使图书馆探索一条特藏文献工作的改革创新道路。

文化资源是图书馆精神文明的内在体现,随着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旅融合与文创产品开发成为现代社会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提出的新要求。顺应时代变化,评估标准积极调整应对,设置“文旅融合”“馆藏开发与文创产品”等相关指标。这些指标考察了图书馆服务与旅游服务相互融合的项目数量,以及图书馆利用馆藏开发具有原创独特性的产品数量。第六次评估时,“文创产品开发”二级指标仅作为加分项出现,并且仅占5分分值;而在第七次评估时,相关二级指标调整为“馆藏开发与文创产品”,满分提高至10分,指标释义要求利用馆藏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产品,并且将对评估周期内馆藏开发与文创产品数量的考核作为正式定量标准。从评估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看,目前,已有诸多图书馆根据本馆特色或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图书馆文化IP的实践与探索,以文化IP的方式形成图书馆专属特色。如湖南省图书馆“难得湖图”、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YUE宝”、宁波图书馆的“甬图君”等[14]。在公共图书馆同质化发展的趋势下,通过充分挖掘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能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3.4  图书馆服务改革创新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核心使命是提供服务,这一点在历次的评估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服务工作不仅被视为一级指标,还在总分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第六次和第七次评估中,一级指标均调整为“基本服务”,这表明评估标准不仅关注服务内容数量,还强调服务质量。为了实现改革和创新,图书馆服务的相关评估标准提供了三种主要途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渠道。

服务对象方面,将传统的到馆读者延伸到了更為广泛的读者群体。例如,第六次评估标准中设有“未成年人及其他特殊群体服务”一级指标,强调为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提供服务。第七次评估中,相关指标的表述调整为“特殊群体服务”,将所针对的人群范围扩大。从第六次评估到第七次评估的表述调整,表明对读者群体提供服务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实现扩展,为了满足无法亲自到馆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应当积极主动地提供上门送书服务,并为机构组织、单位等特殊群体和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提供专门的服务,如重庆、浙江、陕西、新疆等地公共图书馆免费为农民工提供火车票订票服务[15]。以评估标准带动图书馆服务意识的转变,进一步凸显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目标,反映了图书馆对人文关怀的重视和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关注,不仅可以扩大图书馆服务的覆盖面,更能提升图书馆社会地位,使其越发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服务内容方面,从一般文献服务深化至信息与知识服务。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评估标准对图书馆服务品质的追求,也体现出评估标准对读者需求变化的敏锐洞察。第六次和第七次评估标准中的“信息咨询服务”或“参考咨询服务”指标下,不仅包含普通参考咨询,还要求图书馆围绕特定主题进行专业性咨询服务,并为立法机构和党政机关决策提供信息服务,这对图书馆信息与知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图书馆可以借助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文献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对读者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发展机构知识库、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复合形态,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促使读者的服务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读者对于图书馆的需求不仅包括借阅图书、查询文献等基本需求,还包括图书馆能够提供更加前沿、更具时效性的情报服务或信息知识服务。如在第六次评估中将智能数字参考咨询和移动数字参考咨询作为加分项。因此,图书馆应当不断改革创新,关注社会热点、学科前沿,收集、整理、分析多元信息与知识,为读者提供专业化的高水平、高质量知识服务。这些创新的服务内容不仅满足了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也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整体质量。

服务渠道方面,从线下服务延伸至线上线下多渠道服务。评估逐步在标准中融入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形态的线上服务渠道,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从传统的线下面对面服务延伸到了移动远程服务。从具体评估标准来看,第六次评估时仅强调移动图书馆服务,第七次评估时,标准中强调通过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提供预约、检索、借阅等移动图书馆服务,对线上渠道的服务要求更加细化。目前我国32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已经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客户端开展移动服务,尤其在疫情期间,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挥极大作用,湖南图书馆微信公众号2020年的访问量比前一年同期激增113%[16]。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开发移动应用程序、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等途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线上服务。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进行图书查询、预约借阅、在线阅读以及参加讲座活动等,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服务渠道的拓展也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图书馆能够更好地与读者进行互动和交流,及时收集读者的反馈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

4  评估提升公共图书馆改革创新效能

评估工作以一定的标准提升图书馆自身的组织管理效能与事业发展效能,并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角度,提升行业引领效能与社会服务效能,实现由小到大、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带动图书馆改革创新效能提升。

4.1  组织管理效能

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改革创新的核心保障力量。评估帮助图书馆优化人才队伍,提升图书馆组织管理效能。历次评估都很重视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图书馆组织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察其基本的学历水平、专业情况、人员结构、领导班子等内容。例如,第三次评估标准增加对业务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检查,引导图书馆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强化知识武装。在古籍保护计划背景下,第四次评估标准增加对古籍修复人员情况的考察,旨在提醒图书馆注重招聘各类细分领域人才开展专职工作,尤其是针对不同类型读者的专项服务,如服务听障读者的手语人才。第五次评估将“经费与人员”单独列为一级指标,进一步强化对人员的重视程度,考察图书馆工作人员开展业务研究的情况。

图书馆工作人员除基本工作外,还应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充分将理论与具体业务实践相结合,或发表学术论文、专著,或主持科研项目,或参加科研竞赛等,不断强化研究能力。出于上述考虑,第六次评估在标准中设置“业务研究”指标,对馆内外学术活动、年工作人员人均发表论文篇数、年均出版著作总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励等内容进行考察。此外,第七次评估标准更是结合《公共图书馆法》加入“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二级指标,并将其作为等级必备条件,体现对馆员队伍专业性的重视和要求。在评估的带动下,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比例逐渐增加,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共计60,74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7850,占比12.9%,中级职称人员19,103人,占比31.5%,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近半。这一标准的引入促使图书馆注重招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加入能提供高水平服务,这对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信息素养教育、学术评价分析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促使图书馆整个组织管理体系的专业化发展。

历次评估工作中人员相关标准的调整与变化,体现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人员结构等要求的逐渐升级与细化。人员是图书馆组织管理的核心保障力量,更是图书馆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关键主体。评估为优化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标准与参照,为图书馆组织管理效能提升打好人才基础,帮助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体作用,从而推动图书馆的改革创新。

4.2  事业发展效能

评估可以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持续高效运作,帮助图书馆系统构建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从组织管理的制定规划、监督改进等主要环节发挥作用,带动图书馆事业持续高效发展。

在评估的指导下,图书馆的发展规划有了一套客观、规范化、可衡量的参照标准,能够对自身的现状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和标准进行参照对比,发现改革与创新的着眼点。例如,评估标准对于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与研究的情况进行检查,便是提醒图书馆应当在下一步的业务改革中注重古籍普查、古籍修复等工作。图书馆依据评估标准制定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为效能提升和事业发展提供明确的路径。

评估帮助图书馆检查自身发展的问题与不足,并为后续监督改进提供指导。第七次评估中,省级公共图书馆一级图书馆必备条件要求东部地区年文献外借量应达到110万册次,读者满意率90%,年财政拨款总额6000万元,普通文献馆藏量450万册件,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专业技术人员占比80%。这些数据是量化的、可参照的标准,直观地告诉图书馆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可以被评为什么等级。在评估标准的监督之下,图书馆为了获得令人满意的评估结果,需要不断自发地进行改革创新,由此不断提升图书馆事业发展效能。

4.3  行业引领效能

经过30年发展,公共图书馆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评估经验,不仅对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规划和执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可以在整个公共文化行业中形成借鉴机制,引领其他文化机构将其应用到自身的发展规划中,促进自身的创新发展。

公共图书馆评估经验对其他文化机构的参照主要体现在评估标准制定、数据收集与分析、绩效改进等方面。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可以参考图书馆评估的标准构成方式,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每一个指标下的基本分和加分项,以及它们所对应的分值比例,并结合自身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对评估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图书馆评估在实际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经验。例如,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评估系统平台,采用预评估与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判断等。不仅如此,其他公共文化机构还可以参考图书馆的绩效改进策略,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根據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制定改进方案,提升绩效和服务质量。

4.4  社会服务效能

评估引领公共图书馆探索与地方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门等的合作渠道,通过开展文旅合作提升社会服务效能。在这一方面,主要包括:与旅游景点的联动,为游客提供文化信息和导览服务,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例如,天津滨海图书馆、秦皇岛阿那亚图书馆等通过打造网红图书馆,营造独特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相融合的氛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评估指导公共图书馆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的改革创新,以满足社区文化需求,同时实现社会服务的效能提升。公共图书馆作为社区的重要文化中心,承担社会教育、文化交流和社区参与的重要角色,评估标准要求图书馆服务延伸至社区、乡村、农村等角落,建立流动服务站、移动服务车、上门服务等服务机制,直接面向居民提供文化服务,提升社会服务效能。

评估要求公共图书馆时刻关注弱势群体,为未成年人、老年读者、残障人士等少数弱势群体开展针对性服务,深化图书馆社会服务效能。例如,针对老年读者、视障读者等的大字出版物或有声图书,针对青少年读者的独立阅读空间,甚至有少数公共图书馆针对无家可归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扶持,充分体现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人文关怀。评估为图书馆服务弱势群体提供标准参考,从专门的文献资源、空间、无障碍设施等,增强弱势群体的参与感和融入感。

5  结语

立足近十年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实践,以第六次和第七次评估为切入点,可以发现评估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纵观整个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脉络,评估不仅是对单个图书馆在一定时期内的建设、管理、服务等全方位工作的相对科学的客观评价,也是对这一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全面检阅,更是对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是否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以及是否耦合了内外部各类环境要素的综合考察。通过评估,在过程和结果呈现上均可以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优势与特色、差距与不足,能够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改革创新提供导向,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均衡发展与整体提升。与此同时,评估工作在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以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指引下,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图书馆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和深度参与。这项系统性工程不断强化公共图书馆改革创新发展动力,以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等手段敦促图书馆不断改进工作并思考未来发展空间,以读者参与和社会参与等方式增强图书馆评估的社会影响力。从根本上说,公共图书馆评估是通过公开、公正、科学的评估方式,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在保障公众文化权益、阅读权利、信息获取权利和增强公民获得感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2]周德明.以评估工作助推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第七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研制专家周德明访谈[J].图书馆杂志,2023,42(3):4-8.

[3]邹铭沁.基于DEA的上海市区县公共图书馆效率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4]史竞男,冯源,张晓洁.过去一年,你“读”了几本书?[N].新华每日电讯,2023-04-24(5).

[5]阮孟禹.图书馆评估的意义与缺失[J].图书馆建设,2006(2):102-103.

[6]许晓霞,黄洁,徐荣.普遍均等惠民众 氤氲书香溢苏城:基于第六次评估定级的苏州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J].新世纪图书馆,2018(3):69-74,86.

[7]陈卫东,刘青,伍舜璎.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发展历程:经验、问题与前瞻:以广东地区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2):59-64.

[8]趙霞.基于第六次评估定级的无锡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3):19-22.

[9]于良芝.何以守正?如何创新?从图书馆概念的反思看我国图书馆学的守正创新[J].图书与情报,2022(5):63-70.

[10]柯平,刘旭青,邹金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回顾与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8(1):37-48.

[11]刘韩萍.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定级分析及研究[J].四川戏剧,2018(7):168-171.

[12]陈卫东,陈杰,伍舜璎,等.2022年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J].图书馆论坛,2023,43(5):1-9.

[13]冯锦福,张晓婷,陆和建.社会力量参与安徽省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调查与研究:基于第七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调研[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3(4):9-17,69.

[14]刘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IP的全流程管理之路:以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23,42(11):71-79.

[15]王聪聪.我国公共图书馆农民工服务对策研究[J].图书馆界,2014(2):57-59,70.

[16]高坤.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4):14-17.

作者简介:

潘雨亭(1994— ),女,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

刘培旺(1996— ),男,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

何颖芳(1985— ),女,博士,讲师,任职于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

李金(1985— ),女,硕士,馆员,任职于山东省图书馆。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信息咨询。

猜你喜欢
图书馆评估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图书馆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评估依据
去图书馆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