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成就“完整儿童”
——以中班“红薯”课程为例

2024-03-25 09:35孙沁怡
好家长 2024年3期
关键词:红薯幼儿生活

文 孙沁怡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他曾经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我园重视自然教育,注重幼儿生活力的培养,促进幼儿在自然中学习和发展。

一、走进自然,捕捉教育契机

可以说,种植区是广袤的田野在幼儿园的缩影,蕴含着重要的自然教育价值。在这里,幼儿认识自然、观察自然、探秘自然,将课程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但是,中(二)班种植区里只有一株不知名的小苗。它是什么植物呢?围绕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进行讨论。大家一致决定,用绘画的“植物名片”询问种植园的原主人——大(二)班的哥哥姐姐。原来,这是红薯苗,它的果实是藏在泥土里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观察中,幼儿对红薯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结果了吗?结出的果实被采摘了吗?为此,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幼儿对这株红薯苗开展了探索活动。

二、亲身感知,助推课程发展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经验反映了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是认识理解与情感态度的综合。教师应支持幼儿多维度探索、多角度思考,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得知泥土里可能有红薯后,幼儿充满了好奇。到底有没有呢?他们决定动手挖一挖。大家自发地收集了许多挖土工具。哪个工具最好用?幼儿一一尝试。不久,幼儿在泥土里挖出了一个浑身是泥的果实,让大家感到意外又惊喜。

面对挖出来的红薯,幼儿有很多疑问。为此,我利用网络搜集了有关红薯的资料,并与幼儿分享——红薯的茎通常被称为藤蔓。藤蔓越粗壮,泥土里的根就越多,而它的根就是我们通常食用的红薯,所以红薯是根类蔬菜。有了新的认知,幼儿更加珍视这只被自己挖到的红薯。

一天,晴晴从家中带来了一只红薯。幼儿发现两只红薯的表皮、颜色、形状、果肉都有不同。大家觉得晴晴带来的不是红薯。面对幼儿的各种疑惑,我再次借助网络,搜寻了一些红薯的图片,并组织幼儿一起观看,发现了许多红薯的秘密。接着,幼儿又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对红薯展开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记录下来。

三、关注全面,成就“完整儿童”

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较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弱。但是,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认识世界的钥匙,引导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在“吃红薯”游戏活动中,幼儿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猜测、判断,由外及里地探究红薯的味道。他们发现,不同品种的红薯,味道也各不相同。

红薯还能用来做什么呢?浩浩利用牙签和贴纸,制作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红薯小刺猬”。其他幼儿也发挥想象,大胆尝试,教室里出现了许多可爱的“红薯小动物”。有的幼儿还尝试画出不同形态的红薯。

不久,幼儿提出了种植红薯的想法。有的幼儿提议水培,有的幼儿提议土培。水培的红薯很快就长出了白白的根须,土培的红薯却什么也看不见。两种方式培育的红薯到底谁长得更快呢?于是,“薯薯”PK活动在自然角开展了。随着时间推移,红薯并没有任何的生长迹象,仿佛时间为红薯按下了暂停键。经过调查,幼儿发现红薯非常怕冷,像乌龟一样冬眠了。怎么办啊?为此,幼儿制作了“爱心暖棚”,希望红薯能在这里生根、结果。

当幼儿的求知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新的需求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他们开始发现红薯的美,并尝试去表现与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积极引导与支持,为活动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学习来自经验。”实践、沉浸、对话、互动、参与、体验,是课程最活跃、最富有灵性的身影,也是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方法。在本次班本课程实施中,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得。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好比是蔬菜,文字好比是纤维,生活好比是维他命。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蔬菜,吃了不能滋养体力。”因此,教师应秉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学会制作“滋养体力”的蔬菜,把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活自然教育,让幼儿都能“滋养体力”,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红薯幼儿生活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秋季怎样种植红薯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蒸红薯,学一招
坚强的红薯
漫生活?阅快乐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