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大道以自然

2024-03-26 12:16江霞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柴火发展教育

江霞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一个乡村小学学习。学校人不多,全校五个年级,共一百来个学生,但辐射范围很广,有些同学过一条河就能来到学校,有些同学要跨越几座小山。为了解决午饭问题,老校长让一位住在学校隔壁的老阿姨管理膳食。冬日里,孩子们自家带来的饭食可以热一热,也可以直接放饭盒煮饭。那是一个圆圆的大土灶,阿姨蒸饭时会在饭甑底下卧几个芋头、红薯等根茎类食物,饭好了这些也能吃了,看哪个孩子运气好,找到惊喜。老师们有时也会自己炒两个菜。日子虽然艰苦,但午饭问题能解决,师生关系也很和睦,大家其乐融融。可日子一长,阿姨年纪大,行动不便,烧的柴火不够了。老校长决定,在一个暖和的秋日,老师带着四年级、五年级的学生一起去砍柴,把柴火存在杂物间里以备不时之需。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校长自己掏钱购买大家砍来的柴火,一分钱一斤。

那时候没有什么专业的实践课的概念,学校所有的卫生、劳动都是师生一起做,也没有所谓研学的规范标准,要通过某个行为懂得什么,家长也不挑刺。大家热情高涨,学生们像小老虎一样嗷嗷地冲上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小山包。班上力气大的男同学可能是熟手,不一会儿就用小镰刀和铁耙子把细蕨柴(蕨菜长成,细小,可引火助燃)掏了出来,用竹枝或藤捆成团,两团之间穿根棍子,就可将其飞快地担下山。速度快的人能来回跑几趟。而我拿着借来的不趁手的砍柴刀,怎么也砍不断一根并不粗壮的树枝。校长看见了,笑了笑,三两下就砍断了几根分杈的枝条,绑好递给我,和蔼地说:“你把这些带下去吧,慢慢走。”

我看着好不容易得来的柴火高兴极了,先是往前抱着走,结果因视线被挡摔了一跤。又改换姿势背在背上,结果肩膀有点磨破皮,最后还是直接拖回去。几百米的距离我摔了三次,每摔一次哭一会儿,衣服脏了,脸上也划了几道口子,但我却没有一丝丢掉这些柴火的念头。

六根长短不一的木棍子一共八斤,换了八分钱,赶集时我去乡里买了八颗水果硬糖。这八颗糖一直甜在我心里。很多年过去,也许我会忘了小时候看了什么书,学了什么课文,但一定不会忘记这节特殊的勞动课。这节朴素的课教会我很多道理,比如要珍惜劳动成果,要敬畏知识等等,且随年龄增长体会更深。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也不断推陈出新。对于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但越来越多的人清醒过来:教育要回归常识。如何坚守、践行教育常识?我这样理解——教育要回归自然。

自然的教育,是顺应时代的素质教育。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决定了教育的社会功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不容有偏差的问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方向。知其所来,识其所在,要坚定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有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未来。教育的内容也要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教育对象的改变而改变。要结合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学情,构建教育发展大格局,提升基础教育工作水平,实现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普及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特殊教育常态发展的高质量发展。

自然的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个人的独特性,根据不同类型的教育目标,因材施教,协调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以单一的分数评价学生,不求全责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宏大的事业,也是长远的事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程又一程,教育又是看似“微小”的事业,需要落实落细到每一个人身上。要尊重理解接纳个人的不同,整体看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曾和朋友聊起师者的困惑:一个孩子从小开始,大人就要求他什么都学会,他因而产生厌学等心理问题;当他长到一定阶段有理解分析能力时,却没有多少选择了,只能朝一个指定目标发力。就像一棵树,本来是自然生长,但在幼苗时就硬生生被砍掉上部一截,只留主干。有的树苗也许长成比较粗壮的枝干,但有的却再也长不大了,只留一截矮矮的桩。人有千百种,有年少就聪慧的,也不乏大器晚成的。厚积才能薄发,要杜绝急功近利的想法。

自然的教育,是亲近“自然”的素质教育。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培养新型人才能力的指南。现代社会不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需要的是懂事物发展规律的各行各业的人才。这里的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纯粹的大自然。智慧在田野,智慧在更广阔的天地。以前我们用“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来比喻自己还有一定的见识,但现在有些孩子真的没见过猪,分不清韭菜和蒜苗,以为食物原本就是摆在面前的样子。教育就是引导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自然中感悟,格物致知,洞察世事。二是指培养方式的自然,即符合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的不同,以及个人成长过程的阶段性、不均衡性等因素告诉我们,教育不能搞一刀切,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立足生活,循序渐进,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

记得有一段时间,学校流行手机打卡式交作业、填表、制作手工……将一切能外化的内容在班级群里留下痕迹。这种方式固然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也会更加耗费时间精力,无形中加重家长的负担。朋友问我要不要也学这个方法,我不同意。我认为任何一种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依据本校校情、本班班情、学生的学情因地因时制宜。我在农村一线教学二十余年,农村留守儿童多、住校生多,爷爷奶奶多不识字。作为班主任,我不提倡签字拍照交作业,允许分层作业我批改。我欢迎孩子们贴耳朵说说悄悄话,通过小卡片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会细细观察周记字里行间隐藏的情绪波动,静静感受班级故事里流淌的温情。一张张小纸条、一个个小片段,如飞鸟掠过天空,却永恒留存在成长的档案里。我们的班级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几年过后,学生毕业了,心还连在一起。

回归教育的本真,重新审视成才成功的内涵,不被定义,不被所谓的框架禁锢,化大道以自然。

猜你喜欢
柴火发展教育
烧柴火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父亲的柴火 母亲的年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弄柴火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妈妈菜的柴米油盐——兼品二毛《妈妈的柴火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