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沈娟老师

2024-03-26 12:16刘梅芳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沈老师灯塔整本书

刘梅芳

如果沈娟老师还健在,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她是我的小学老师。

第一次见沈娟老师时,我读小学一年级。她四十来岁,齐耳短发,浅浅的梨花烫,妆容淡雅,编花盘扣圆领上衣,素色的坡跟浅口鞋,步履轻盈。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扬旗村,乃至整个安庆市,沈娟老师的这副打扮在当时都属于一股清流,被人敬仰,却无人企及。幼年时代,沈娟老师的独特审美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里。不知从何时起,我喜欢穿圆领上衣、浅口鞋,后来细细回想,在这段记忆里找到了踪迹。

沈娟老师是上海知青,高中毕业后插队到了我们这儿——一个冠名为文化名城的地方。我不清楚她是不是奔着“孔雀东南飞”的美丽传说来的,或者是奔着文化领袖陈独秀,毕竟她是个文化人。在她下乡之后,这里还出了一个叫海子的年轻诗人。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后来大批的上海知青抛家弃子返城。沈娟老师是为数不多的为了家庭留下来的,在当时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

放弃了繁华大都市的生活,沈老师留下来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她教我们数学,也教音乐。学校里,只有她的板书是彩色的,讲解数位对齐时,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别开来。小时的我们只觉得她的板书工整好看,是全校最好的板书。直到我做了老师,才明白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也直到我做了老师,才明白当老师应当一丝不苟,才能身正为范。

在沈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班学生注意力集中,成绩优秀,这不仅因为沈老师长得好看,更重要的是她有好听的声音。她有着绵柔的上海女人腔调,亲和的谈吐,遇事不恼不愠,带出来的学生文文静静。当暴躁的家长领着调皮的孩子往沈老师面前一站,也要变得温和几分。她大概是我这辈子遇见的少有的清雅谦和的女子了。音乐课,别的老师只会一句一句领着唱,只有沈老师先教我们识谱再唱谱。不得不承认,在三十多年以前,高中毕业的沈老师,她的文化素养反映出上海教育已经远远领先于我们当地。

沈娟老师插队落户小村庄多年,但她与村里人的交往敬而不近。她家的院落不像普通农户家那般大开着,而是一扇简易的栅栏门整日掩着,院子里安安静静的。透过栅栏铁门,可以看见廊檐下花坛里种的花花草草。一到春日,墙头的藤蔓开出不同颜色的花儿。院子与村子隔而未隔,始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院中摆放着藤桌藤椅,我们向往已久——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沈娟老师依旧保持着读书、喝下午茶的习惯。她在院落里领着她的一双儿女读书,她在学校里领着一群农家的孩子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也是沈老师对农家孩子的规劝。她认为再淘气的孩子也能够在书本里获得片刻的安宁。

我與沈娟老师的交集不多,但在她的影响下,我真的爱上了读书。读完小学,我走出了村庄,到镇上,到县城,进省城,最后出省;读了师范,读到大学,考上硕士研究生,做了老师,当了妈妈。一路走来,一路回想,沈娟老师就像伍尔夫笔下的灯塔。作家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有一段经典的描写: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好不容易终于到达灯塔。而坐在岸边上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瞬间获得灵感,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画出了多年萦绕在心头的幻象,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灯塔给予的灵感不仅是刹那间的芳华,更是伴随一生的滋养。当年沈娟老师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让三十多年以后的我们的身体里都有一个温和、执着、不改初心的沈娟老师。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身为老师,我们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往往并没有进入学生的内心。除了让学生得到学科知识的即得性高分效应之外,什么是好老师呢?多年以后,他们不经意回想起来,或许是你的包容让他们获得自信,或许是你的兴趣影响了他们的爱好,就像沈娟老师如影随形伴我成长,几十年来不曾离去。我喜欢读书,恐怕就是从那时开始。沈娟老师坐在藤椅上捧着书的那个画面,像一束光,一直引领我沉浸式体验阅读的美好。

成为老师,我喜欢将阅读分享给台下的学生。课前几分钟的经典朗读,拉近台上与台下的距离。我们读鲁迅、老舍、林清玄、周国平、余秋雨、余华……经典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常常让人治愈,这是学生的听后感。高中毕业后的豆豆,十年如一日坚持阅读,每个教师节她都会给我发来祝福。我是她的高中老师,她是我的课代表。从上大学到读硕士研究生到工作,豆豆对我的亲近一如小学时代我对沈老师。她说同学们喜欢我在课堂上给他们朗读经典名作片段。学生在高考题海里晕头转向时,是这些经典文字让他们获得新鲜的空气。如今豆豆硕士研究生毕业,也成了一名优秀的老师,她说她也将在讲台上延续当年的欢喜。

在为人师的初期,我不曾仔细思考过朗读会给学生们带来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喜欢,希望在枯燥的题海里通过朗读获得心灵片刻宁静,一如我当年透过沈老师家的铁栅栏门看到的画面。我不曾想过,我的喜欢会变成他们的喜欢。

那一年,考入青岛科技大学的胖胖在分别时用白落梅的语调写了一段文字送给我。他说,因为阅读,他找到了心灵的寄托——白落梅,这种由阅读带来的深入骨子里的影响深深地震撼了我。让语文回归文本,让理解落实于品味语言,在只言片语里让学生获得习得语言的动力,找到一份能触动心弦的归属,才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近二十年,由阅读引领课堂,从读给学生听,到听学生分享读,到成立“《红楼梦》读书会”——我的“阅读初心”像沈娟老师在庭院里的下午茶,不曾改变。我带学生读,给学生讲我的阅读趣事。每一届学生高考结束后,都有学生私信问我要书单。在电子产品盛行的时代,当课堂上的阅读习惯能够延伸到生活当中,这才是最令人快慰的。

当前,教育界“整本书阅读”蔚然成风。蓦然回首,我的整本书阅读早已践行多年。其实,不只是我,可能还有很多的“我们”一直在“喜欢”的路上默默无闻地坚持,只是不曾“高谈阔论”过。当大家们孜孜以求于表达自己对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与认知时,我想,与呈现“我”对读的认知的价值相比,真切地落实为具体的“师生共读”更有意义。

而事实上,“为读而读”的百家争鸣场面呈现已久,各种整本经典阅读方法层出不穷,甚至不曾通读原文也能说出一套理论的也大有人在。只是如何将这些可贵的理论方法落实到学生具体的“读”上呢?

当沈娟老师在黄昏日落,静静地坐在庭院的藤椅上捧起书的刹那,各种读书的理论好像都显得苍白。耳畔又响起她绵柔的上海腔调来——捧起书来,读呀!

是啊,捧起书来,读吧!这就是美好的生活啊。

猜你喜欢
沈老师灯塔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巧用衬托刻画人物形象
——以写老师为例,让学生写人时有话可说
灯塔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灯塔看守人(节选)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我的竹笛老师
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