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卓越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2024-03-26 12:16张家海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卓越读书教材

张家海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课堂上,教师在想什么,学生又在想什么?”

2023年1月11日晚7点,由“源创图书”主办的网络直播准时开播。或许是因为这次讲座的主题“教师阅读与成长”符合大家的口味,加之开讲嘉宾又是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特级教师常生龙,笔者注意到,随着开播时间的逼近,观众人数直线飙升,最多的时候几个平台共计数万人在线观看,之后还有更多人通过视频回放的方式学习。

云端培训是当下一种非常好的研学形式,庞大的关注数据无疑反馈给活动组织方一个令人满意的活动效果——尽管身处一个浮躁焦虑的时代,但在全国各地仍然有很多中小学教师默默地追寻着成长,仍然有很多思考者探索着阅读与成长的关系,他们无不期待通过阅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成长的突破口。

阅读与成长究竟有多大关联?我的观点是,阅读丰富营养,阅读催生成长。常生龙老师的成长史就是最为有力的证明。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常老师一步步成长?答案无疑是阅读、写作。阅读与写作,使常老师不断开阔观察和思考的视野,不断汲取和丰富人文营养,催生着常老师的生态化成长。现如今,常生龙已经是全国教育界的一位知名学者,是真真正正的学术精湛、造诣深厚的卓越教师。

“听时激动,想着感动,回来不动”,这是大多数老师培训归来的一句自嘲。那么,如何走出这种专业培训的恶性循环?个人认为,常老师两个小时的讲座,至少能给还想积极追求进步的同人一些启发。

第一,课程,真的不能再迷茫了。

教材、課程,是每一次课程改革和教师培训绕不开的词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能否正确认识、理解这些概念,并把它们科学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场域和教书育人事业中?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当我们给学生布置背诵识记作业时,我们是否想过这些知识可能很快过时?是否明白“课程”才是教学应该遵循的教学“跑道”?按照叶圣陶先生的忠告,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应该是一味地“教教材”。

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界,对于“教教材”,教师在学生面前已经没有多大优势;对于“用教材教”,教师死记硬背的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孩子们。为了弄清楚孩子喜欢什么、此时此刻在想什么,教师必须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儿童视角”,必须培养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学眼光”。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教着教着,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一书作者周岭告诉我们:“模糊是成长路上最大的敌人。”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必须每日三省吾身,保持清醒的头脑,让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能具体清晰地呈现。在走上三尺讲台之前,我们要重温一遍党的教育方针,领悟并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弄明白每一堂课的教学方向,也就是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几个问题;要将眼光放长远,设想一下十年后、二十年后面前的学生的生活是否会和谐幸福。

第二,阅读,真的不能再观望了。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时候读到这句话,没有什么感觉,脑海里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大概就是读书使人进步吧。直到近些年,在网上看到一张名为“读书的意义所在”的图片——图中几个人因为脚下书籍的厚度不同而看到不同的世界,瞬间让我回想起高尔基的这句名言。这时候读起这句话来,越来越感觉大师的话意境深邃,寓“人类进步”这个抽象哲思于“书籍”和“阶梯”两个具体物象中,让人一下明白了读书的意义所在。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吧。

有人说:“一个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作为“教书人”,对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是不是该觉醒了?一套教材,可能会连续使用十年八年不变,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没有想过,面前的这些被教育者还是十年八年前的那一代孩子吗?所以,要读懂学生,才能走近学生,也才能“因材施教”“传道授业解惑”。想读懂学生,我们必须保证一定量的专业阅读,谙熟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理论等,不断与时俱进、自我革新。

当然,读书变现的周期可能相对较长,这让一部分想获得即时满足的教师看不到收益。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是,即使暂时的读书劲头不足,我们也可以把书买回来,把报刊订下来。这样,每过一段时间就能享受收到快递、撕开包装的快乐。然后,可以把各类书籍报刊分门别类摆在沙发上、案头上、床头柜上。这样,可以随时兴起、及时满足读书的冲动,还可以时时处处享受到纸墨溢出的书香。从“逼读”到“恒读”,再到“恋读”,我们要像常老师那样,渐渐形成包括本体知识、学习科学、课程建设、教育管理、教育哲学、优秀文化、五育融合等在内的阅读体系。

第三,写作,真的不能再畏惧了。

任何时候,谈到“教师专业成长”,必然绕不过阅读和写作两个话题。有人说:“阅读和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对翅膀。”尽管当日的在线直播中,常老师在讲座主题“教师阅读与成长”中没有明确提出有关“写作”的字眼,但稍加思考我们定能领悟到,常老师自述的“三个十年”里始终贯穿“成长”的一个词——写作。从常老师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写作是通往优秀教师乃至卓越教师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写作一度成为部分教师成长进步的“拦路虎”。其实,写作并不难,难的是培养写作兴趣。这里,我可以根据自身的写作学习经历,以极其负责任的态度告诉同人们:写作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写作水平是可以学习提升的。

我的工作室有一位老师,刚开始一直迈不开“敲动键盘”的那一步。在我多次的逼迫、激励、鞭策下,她终于写成一篇1500字的文章。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甘肃教育社主办的《未来导报》上。当我把文章链接转发给她时,她才如释重负地告诉我:“终于不再对写作有恐惧感了。”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可以使人进步,压力可以使“辛苦指数”换来事业人生的“幸福指数”。认识到这个道理后,后面几月里,每当主持人布置写作任务后,这位老师都能及时提交一篇较高质量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她在视角、视野等方面得到不断拓展,越写越有“教育学眼光”,之后相继又在各大报刊发表数篇文章。

什么是卓越教师?有种观点认为,卓越教师需要具备两种意识和两类能力。两种意识:一是教育意识,教师必须首先是育人的使者;二是学习意识,卓越教师应当是终身学习者。两类能力:一是学科问题专业决策处理的能力,卓越教师应该是教学的名师;二是对实践活动的反思能力,卓越教师更应该是教育的思考者。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如果用上述“两把尺子”来度量自己,或许,我们大多数教师尚达不到一名卓越教师的标准。但是为了“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了开展深度学习的素养课堂的变革,作为“教书人”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不断捧起书本来读、拿起笔来记录思考呢?

猜你喜欢
卓越读书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