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四维审视

2024-03-26 19:43方可吕林倥
关键词:人民性

方可 吕林倥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人民性的四维向度,即文化为了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文化由人民创造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路径,文化造福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目标,发展让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标准。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彰顯于其价值取向、价值路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之中,由此开辟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化的新篇章。坚持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有助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理论脉络和价值意蕴,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四维审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4)01-0003-07

2023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被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又有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部署,标志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篇”正式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然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这是由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所决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内涵、有目标、有战略,就其发展战略来看,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战略层面的重要特征,深刻蕴含文化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由人民创造的价值路径、造福人民的价值目标和让人民满意的价值标准。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实践中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需求、尊重人民创造、满足人民期待,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坚持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有助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理论脉络和价值意蕴,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42。

一、利益主体:人民利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将人民利益摆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利益全局的首要位置,建构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逻辑,在思想宣传为民、精神文明利民、文化繁荣惠民上持续发力,书写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民性的壮丽史诗。

(一)宣传工作为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基础

宣传工作关系着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生活,归根结底在于宣传工作是塑造形象、传递价值、凝聚人心的基本途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文化作指引,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才能强化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向着实现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目标不断迈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国内外“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更加严峻,这使得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次召开宣传思想相关领域工作会议。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14,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或出席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针对宣传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社会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不断赋予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精神力量。

(二)精神文明利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优势

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同等重要的位置,是实现人民群众人民美好生活的两大基础。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伟业,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更高、更加具体,对非物质层次的追求更加强烈。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持续化深入,各种思想文化交织,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基础的高度协调推进,努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4]精神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滋润人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取得巨大成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利用精神力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文化繁荣惠民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归宿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蕴含着马克思关于“自然人化”“人自然化”[5]84相统一的观点,强调文化的兴盛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是时代进步最为鲜明的标识,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人民对文化需求的提升,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人民至上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归宿,始终将文化建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创”“两个结合”①等一系列重要理论,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肯定了文明的崛起是相比于经济崛起更有根本性、更加长远的伟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6]这明确了文化自信对于人的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基础性作用。党的二十大就“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安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才队伍、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进行部署。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文化惠民取得了巨大成效,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文化精神、文化公共服务、文化产品对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作用。

二、实践主体:人民创造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路径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激发人民创造伟力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人民作为推动文化发展、创新的实践主体,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系统推进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人民主体力量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

(一)人民是文化事业的创造主体

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劳动实践的考察和思考,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7]111的真理性论断,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劳动创造出物质财富,为社会精神财富创造物质基础,又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从事社会精神生产。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7]112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深刻蕴含着人民是文化思想创造者的理论内涵,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道路。“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8]544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开创、推进和拓展的文化发展道路,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创造主体。没有人民的广泛参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道路就是没有价值主体的“虚幻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道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将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在此目标的驱动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创造放在重要位置,以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引领文化创造的正确方向、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主体性、以“两创”“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奠定文化创造前提,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文化创造参与度进一步提高、文化生产力逐步跃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造成果不断涌现、文化创造生态持续向好,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人民这一文化创造主体的历史地位将不断得到彰显。

(二)人民是文化事业的创新主体

文化的发展在于创新,文化在继承中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提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既与尊重和重视我国古代人民文化创造密不可分,又与当代文化在传承中发展的时代需要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视文化人民历史创造、尊重文化人民时代创新的人民性特征。人民是文化的创新源泉和创新动力,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方面。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3]223文化创新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深入社会发展实际,才能找到创作灵感,获取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和发展动力。作为文化创新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了殷切期盼,召开并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创新理论,为广大文化工作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文化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民作为文化思想创新主体的地位不断得到彰显。

(三)人民是文化事业的表现主体

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濟的反映,带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早在80多年前,毛泽东就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不能“超阶级”存在、文艺工作需要“工农兵”[9]855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变化予以发展。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0]1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作为文化创作和表现主体,做到文化创造来源于人民,文化反映人民意志、服务人民生活。首先,文化来源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0]13人民是文化创造发展的活水源头,文化离开人民就只会变成无魂的躯壳,文化创作者只有深入社会实践,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挖掘素材、汲取养分、树立典型,才能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次,文化为了人民,服务于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推出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求的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向着更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人民美好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享有主体:人民共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目标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新时代十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在思想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文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力不断增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一)文化自信力引领人民文化生活价值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并将其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作为“四个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力显著提高,文化自信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深沉力量得到凸显,主要体现在:第一,全民族思想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2012年至今,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理念、教育机制、教育公平得到实质性改善,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强化价值引领。文盲率从2012年的4.2%下降到2020年的2.7%,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人民思想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第二,文化凝聚力进一步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先后提出了“两创”“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观点,并在党内进行了多次主题教育,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向好,文化凝聚力不断得到彰显。第三,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2]44的重要论断。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教育发展水平取得巨大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巨大作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品质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和方向,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一,繁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11]115。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建设成效显著,文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持续优化、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电视广播、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理念逐步深化,截至2020年6月,全国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覆盖率超过95%。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切实保障,文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第二,繁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文化产业服务于人民的基本方向,提出要把握好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性,坚持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意识形态性是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文化产业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推出更多符合人民利益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近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一系列反映时代需求和人民呼声的优秀影视作品,如《山海情》《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等,叫好又叫座,在不失艺术效果下引导人民、鼓舞人民、启迪人民,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良好效应。

(三)文化交流拓宽人民文化生活维度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12]434。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文化融合中共同进步,从而让文化交融成果带给人民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行文化交流与融合,必须坚持从本土出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藏无比丰富的精神文化宝库,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中国人民的价值观点、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必须立足于本国文化进行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中华现代文明焕发活力和生机,使文化多样性真正造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国积极推动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散发,中华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豪感。另外,还要把优秀外来文化“引进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13]162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文明成果,不仅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更让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文明交流对精神视野的拓展,进一步拓宽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维度。

四、评判主体:人民满意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标准

人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终尺度,在马克思看来,人民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而且“人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14]195-196。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作为文化创造的评判主体,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标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深刻体現。

(一)人民立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将人民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评判主体的基本要求。坚持人民立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最真挚的人民情怀。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必须保持对人民群众最诚挚和深厚的感情,自觉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当作检验文化工作成效的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立场和方向性问题,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持把文化为了人民、服务于人民作为开展文艺事业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必须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出现错误,否则社会主义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明与其他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人民立场的观点启示我们,坚持人民立场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只注重文化的立场和方向问题,而忽视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二是脱离人民立场,将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观点移嫁在社会主义土壤上的文化思想。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导,做到文化创造创新来自人民、扎根人民,为人民生产生活实践服务。

(二)人民呼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导向

我国已进入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阶段,适应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际国内局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文化工作者需要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把握人民精神生活需求,倾听人民的呼声,以人民的呼声作为新时代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导向。新时代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回应人民呼声、把握人民期待,首先,必须坚持文化创造和创新必须来源于人民的基本立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文化创作者提供创作素材和灵感,文化工作者优秀文化思想和文艺作品则是代表人民精神力量的时代精华。回应人民呼声的文化创作必须以坚持人民立场为前提,就文艺创作过程来说,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文艺创作必须扎根人民生活,文艺作品要做到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不同内容和形式歌颂人民、鼓舞人心、启迪人民,反对以刻意挖苦和暴露为目的的文艺创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8]30来鉴赏文艺作品。其次,必须把握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生产更新迭代,文化也时常滞后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因此,文化工作者要及时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回应人民抛弃陈旧的、低俗的,追求更高品质、更新潮的文化的呼声;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方面,要坚持以社会意识形态引导文化发展方向,引导人民发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呼声。

(三)人民满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评判标准

人民满意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最高价值标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立场、回应人民呼声,把人民满意作为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标准,关键在于人民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拥不拥护,关键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否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坚实的民意基础,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是中国人民最忠实的代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鼎力支持。赞不赞成,关键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否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人民的认可度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就,也是文化繁荣进步的重要动力,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人民将对文化建设的认可转化为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文化工作者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创作者积极贡献出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作品。高不高兴,关键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否让人民有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方向,以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实践、把握人民思想动态变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期待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答不答应,关键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否得到了人民的深刻理解和认知。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人民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伟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10-09(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4] 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N].人民日报,2022-04-14(1).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7]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8]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9]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论丛:第3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3] 习近平.论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 Four-Dimensional Examination of 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of Cultural Thought of Xi Jinpin

Fang Ke, Lv Linkong

(College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Abstract: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it is the fundamental follow and action guide for building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in the new era.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contains four dimensions of 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the culture for the people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the culture created by the people is the value path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the culture benefits the people is the value goal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that satisfies the people is the value standard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manifests itself in its value orientation, value path, value target and value standard, thus opening up a new chapter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cultural thought. Adhering to and grasping 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s conducive to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theoretical context and value implication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which can be a thorough implementation of the “people-centered” socialist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 new brilliant socialist culture.

Key words:Xi Jinping; cultural thought; 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four-dimensional examination

【責任编辑:李 菁    责任校对:刘北芦】

猜你喜欢
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人民性及其新时代意义
深刻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辩证法
现代语境中的藏人民性——论杨显惠的短篇小说集《甘南纪事》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让人大工作更好体现人民性的生动实践——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人大常委会实施人大代表上站履职制度的调查与启示
新世纪文艺批评人民性标准建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