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重逻辑

2024-03-26 19:43赵聃丁晓

赵聃 丁晓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党在宣传文化事业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是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为了更好地在实践中创造中华文明新形态,完成新的文化使命,我们需要从理论渊源、历史演进、实践探索和现实需要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把握这一思想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也有利于我们切实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使命,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四重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4)01-001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思考和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时,提出了一系列内涵系统丰富、论述厚重深刻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被称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不断完善的关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推进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科学回答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问题”的问题时,为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导。为了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与丰富内涵,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的极端重要工作,我们需要从理论、历史、实践和现实等维度,深刻理解这一思想形成的逻辑。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马列经典作家对文化的价值与作用特别重视。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就论述了经济与作为意识形态产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152,“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3]17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是具有反作用的,并指出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以柔克刚”的。恩格斯也在与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交流中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4]732可见,恩格斯也特别重视文化对于经济的反作用。受此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5]164。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视,不仅指导了党的文化建设,也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

关于文化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它是人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另外,他还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发,对文化的本质作了相关的阐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6]104。受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与文化关系相关论述的影响,恩格斯则进一步强调,人类在“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7]492。恩格斯的这一论述不仅深刻地阐述了自由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也为我们大力发展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理论支撑。恩格斯在与康拉德·施米特沟通中郑重指出,“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4]691。恩格斯在这里不仅指出了物质的决定性作用,更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有着“第二性作用”。受此理论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认同文化对经济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8]149与此相关,列宁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也特别重视文化。1919年,他在《关于党纲的报告》中就将“文化任务”与“组织任务”“教育任务”合在一起,并称为党此时要解决的重要任务之一[9]770。同时,他还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中指出,“仅仅扫除文盲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苏维埃经济,而在这件事上,光能识字是无济于事的,我们需要大大提高文化水平”[10]587。为了更好地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列宁将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重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他深刻指出,“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10]306,力图通过引导知识分子观念改造、教育影响群众,为建设无产阶级文化与社会主义国家奋斗。此外,列宁还强调,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持续提高劳工群众的文化水平,才能为苏维埃政权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以此为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中,特别强调先进的文化思想的重要性,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5]164。

(二)马列经典作家关于民族文化的论述

马列经典作家对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重视,也为新时代以“两个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化”[1]提供了理论指导。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1]121。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不同国家、民族在发展本国文化、本民族文化时要重视继承其传统文化。同时,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指导下,马克思也重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广泛联系,强调各个民族间的关系是由各个民族的生产力及其内部发展程度所决定的,并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12]520。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也指出,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不同民族间交流不断加深而带来分工的彻底消失,“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3]33。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在高度重视各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时,也强调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过渡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列宁也十分重视民族文化,他认为世界各民族都有各自民族的文化。受其产生条件的影响,这些文化既包括部分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也包括资产阶级的文化成分。不仅如此,列宁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这些民族文化中包含的地主、神父、資产阶级的文化进行了批评,进而提出建立“全世界工人运动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14]337。

总的来看,马列经典作家对文化的相关论述,既为我们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提出,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逻辑

如何认识和对待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对待文化方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系列文化观”[15]。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百年演进,见证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历史必然。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文化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特别重视文化对于国家建设和中国社会的作用。李大钊认为“人类之社会的观念和组织的能力,和文化有相互的影响。文化高的民族,社会的观念和组织的能力,固然也高;亦为社会观念和组织能力既高,而文化始有进步”[16]269,强调文化对政党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发展会越好。与此同时,李大钊还认识到了文化的整体性,特别指出,“文化是一个整个的,不容片片段段的割裂。文化生活的各体态、各方面,都有相互结附的关系;不得一部分一部分地割裂着看”[17]380。陈独秀则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指出当时中国如果要在世界各国中生存下来,必须要对持续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和个人政治进行彻底舍弃,“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18]139。由此可见,陈独秀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并强调从思想文化深处去根除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糟粕。毛泽东指出,“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19]110。为了更好地推动革命发展,毛泽东在领导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20]698,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0]708。毛泽东以此为指导 ,进一步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与民族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并“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另外,“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20]708。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为了完成社会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就明确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21]345,以此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征程。一方面,为了顺利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提出文化要真正“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2]275的指导思想。以此思想为指导,为了更好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3]143的“双百”方针,并倡导“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23]158。这有利于激发文艺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毛泽东从历史的逻辑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为满足“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23]158,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23]227的基本方针。他认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23]42,要发展民族新文化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就必须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其精华,“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23]153-154;对于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毛泽东则认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有益的东西,我们都要学”[22]192,“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23]154。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强调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正确开展文化批评,团结知识分子,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可见,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关于文化的基本方针与重要论断,既为这一时期的文化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实现发展等问题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富起来的目标,邓小平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24]378,认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同等重要,“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24]144。江泽民也特别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其建设与发展作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他特别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他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5]537。在这里,江泽民不仅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内涵,还将文化建设与时代背景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与时俱进。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胡锦涛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26],将文化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重要位置上。不仅如此,在推进文化繁荣方面,他还特别重视文化的传承,认为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每一次跃进和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27]751。可见,胡锦涛也意识到国家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以来,受党对文化建设十分重视的历史传统影响,为了更好地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两个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理论成果,并在2023年召開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这极大地促进了党的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逻辑

实践孕育文化,实践铸就思想。理论随着时代的变化需要创新发展,但理论也必须在实践中来进行检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用来观察、把握、引领时代的理论,既能立足时代发展实践、听取反馈时代的声音,也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凝结时代的思想精华。总的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熔铸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关乎民族精神独立与文化安全,而且事关国运兴衰,可以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33。我们不仅将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中,指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还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好地坚持其他三个自信的题之中义。不仅如此,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8]12。以此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1]。在文化建设与发展具体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传承与弘扬并重,践行“两个结合”,着重用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培根铸魂。这不仅能够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还能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深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二)在实践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既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硕果,也是我们在全球文化碰撞与融合背景下站稳脚跟的基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9]18。这一重要讲话,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已经上升到民族复兴和国家治理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有了新格局、新境界。具体而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傳承与弘扬,同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既要保持民族特色、维护文化特性,又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实现转化与创新。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强调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0]26。此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关系,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沟通交流。既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又要吸收学习国外先进文化,以此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最后,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既包括理论阐释和教育普及,又包含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传播方式等。总之,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亲自指挥和部署文化传承的相关工作,同时,他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让文化资源得到统筹管理和高效使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愈发稳固、保护机制愈发完善、现实功能愈发凸显。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31]13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32],要从易到难、从近到远,坚持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文化建设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第一,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培育与践行。正是因为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以及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第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及其伟大建党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实现长久不衰,精神就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为此,“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5]480。第三,努力提升全社会的文明水平。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素质。不仅如此,还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构筑更加坚强有力。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文化事业

在文化建设中,努力做到举旗帜、聚民心、兴文化,坚持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及其成果由人民共享。任何国家文化的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28]161文艺工作者只有在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创作出人们喜欢的优秀文艺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是要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体现到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上,把发展思想转化为发展实践,尤其在文化建设方面更应该如此。要为人民造福,就必须落实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之中。

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于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的实践中,其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最终指向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新高度,驱动全民族的文化创新与发展。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还必须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提供道德上的滋润、现实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力量。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逻辑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国家的富强和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29]42-43。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纷繁复杂,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进入关键期,还伴随各种风险与挑战。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对文化建设与发展提出的新考题比以往更艰难、更复杂,以及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等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的现实逻辑。

(一)面对世界机遇与挑战的现实需求

在“两个大局”加快演进且深度互动的背景下,人类社会有诸多共同问题亟待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文化在世界格局变化、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愈加凸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从复杂的国际局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思想文化领域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对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给中华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要实现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挥文化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为了更好地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文化霸权主义,也迫切需要科学文化理论的指导。文化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如此,由于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更加活跃、交融日益加深、交锋愈发尖锐,我国也迫切需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来指导实践。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客观需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来,我们亟须坚定信心、统一思想,汇聚全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迫切需要科学文化理论的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迫切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9]42的要求。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将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指出要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化建设。为此,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也肩负起了完成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胸怀,在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推動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新的辉煌,这些都需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导。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部署,在新征程上进一步担负起做好各项文化工作的使命与责任,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增强信心为重点,以强化舆论导向能力为关键。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时代所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2] 本报评论员.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10-13(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9]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4]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邢红梅.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演进逻辑与理论品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3):55-63.

[16] 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 李大钊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8] 陈独秀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9]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0]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 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3] 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5]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10-07-24(1).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0]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The Quadruple Logic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s

Zhao Dan, Ding Xiao

(College of Marxism,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500)

Abstract: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s, as the new achievements of the Party in the field of propaganda and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re the theoretical summary of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propaganda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work. And it mark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ultural theories in the new era. In order to better create a new form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fulfill the new cultural mission in practice,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oretical origin, historical evolution,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needs. Thi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our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thought, but also conducive to our conscientiously shouldering the cultural mission of building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al country, constantly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al country, and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Xi Jinping; cultural thought; quadruple logic

【責任编辑:李 菁    责任校对:刘北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