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4-03-27 01:13钟小丽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8期
关键词:生活质量评分艾灸

钟小丽

【摘要】 目的 探讨研究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月期间上犹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数字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研究组使用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椎基底血流速度、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评分、护理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左颈总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有利于提升护理满意率,对病症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使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 颈性眩晕;艾灸;中医辨证施护;椎基底动脉血流;生活质量评分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8-0144-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248.1

颈性眩晕多与颈动脉供血不足有关,好发于中老年人。颈性眩晕临床症状伴随恶心呕吐、头晕、颈部疼痛等,若未采取规范治疗,易引发偏头痛、视力及吞咽障碍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因长期服药导致心情抑郁,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出院后容易再次复发或出现其他并发症。常规护理方式对颈性眩晕患者无法达到理想效果。中医认为,颈性眩晕是由于肝火、肝阳上亢、气血不安及痰浊等所致。辨证施护预后质量较高,艾灸可有效排毒祛淤,二者联合使用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但相关报道较少[2]。本研究对60例颈性眩晕患者使用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以提升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上犹县中医院于2020年2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0.26±3.13)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病程(5.16±1.42)年;辩证分型,风阳上亢10例,气虚血亏4例,痰浊中阻11例,肝肾阴虚5例。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49.97±3.36)岁,病程1个月~8年,平均病程(5.20±1.35)年;辩证分型,风阳上亢9例,气虚血亏5例,痰浊中阻10例,肝肾阴虚6例。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诊断标准:符合《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颈性眩晕的诊断[3];反复多次发作;特殊体位变化会眩晕;影像学检查示颈椎呈现失稳征象,第四椎体负荷运动试验呈阳性;屈颈实验及颈性眼震呈阳性。

纳入标准: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无明显的意识障碍,具备基础的语言、认知与表达能力;家属及本人知情本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通知书。

排除标准:合并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严重功能疾病;因其他疾病导致的眩晕症状;有急性并发症、感染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依从性较差,患者资料不齐全或中途退出本研究。

1.2 方法

入院后2组患者均接受完善的检查措施,听从医嘱进行基础的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嘱咐患者按时服药并告知注意事项。

研究组采用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1)实施中医技术艾灸。患者取舒适体位进行中医眩晕贴敷。将需要贴敷的部位洗净后擦干,护理人员将眩晕贴置于患者双翼风穴、双内关穴,将艾绒放置于艾柱器中,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病况,制成相对应大小的艾柱。将艾柱顶端点燃,其下对准双翼风穴、双内关穴的敷贴约5 cm处,对局部进行温热治疗;轻微按摩贴敷部位3~5 min,至穴位出现热胀感停止按摩,每次艾灸时间需>30 min;艾灸完成后注意保暖,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在艾灸基础上采取辨证施护。风阳上亢型:以中医情志护理为主要内容,针对不同患者的家庭、生活质量、病情等情况制定对应的情志护理计划,掌握患者的情志动向,尽量贴合其情绪波动,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采取防止“五志过极”的方式,即防止患者过喜、过悲、过怒、过思、过恐5种情绪出现;适当推拿或按摩的手法抚慰患者心情,深入交流减轻患者的疑虑,使患者心胸开阔,避免焦虑、抑郁。气虚血亏型:通过饮食护理、加强锻炼为根本,根据患者的身体评估、健康情况等,制定不同的营养膳食表及日常锻炼计划表;观察患者的饮食习惯,不宜偏好过多进食某类食物,食物要益气健脾,避免生冷、油腻性食物,常吃补气、补虚、滋养脏腑的食物,但应该循序渐进,不宜大补;可循序渐进进行运动,在不引发症状前提下,保证一定的运动频率和运动的时间,保持每日有氧运动30 min以上,根据患者身体机能调整运动方式和时间。痰浊中阻型:以避寒保暖、健脾为主,可适当服用中药汤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叮嘱和监督患者堅持每日温水服药;针对咳痰较严重的患者,需时刻注意病情变化,避免中风情况出现;保持环境的干燥,注意病房的温度适宜;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及时清理痰液,保持口腔干净卫生;可适当进行肺俞、列缺、天突、丰隆等穴位按摩,促进排痰顺利。肝肾阴虚型:以规律作息、强健筋骨为主,即遵从医嘱服药、卧床休息、定期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患者身体机能调整运动方式和时间,如身体不适锻炼可改为按摩,每日需选择太极、八段锦、散步、慢跑等舒缓的运动方式,每日至少运动1 h;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不熬夜,不抽烟喝酒,避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恐伤肾、怒伤肝”,需对患者施行情志开导法,加强心理沟通,降低患者焦虑感,可定期开展宣讲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帮助患者减少负性情绪,打开肝气郁结。

1.3 观察指标

(1)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通过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颈部血管彩超和经颅多普勒血管彩超,测定干预前后患者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左颈总动脉(LVA)的血流速度。(2)生活质量。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进行自我评分,每个维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护理满意率。采用《住院患者基础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4]评估,从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工作的专业度、护理效果3方面进行评分,共30项,总分30分,0~12分为不满意,12~22分为满意,22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满意率=(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4)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住院期间患者出现脑血管意外、摔倒、骨折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椎基底動脉血流速度变化

干预前,2组BA、VA、LV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且研究组BA、VA、LVA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价

干预前,2组GQOLI-74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GQOLI-74各项评分均有提升,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2.3 护理满意率对比

研究组护理满意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4。

3 讨论

颈性眩晕在中医学上属“眩晕”范畴,其病机为虚实结合,虚者气血亏损、清窍失养,实者风、痰等扰乱清空。颈部可连接外界,容易导致劳损,且外感六邪从此处侵袭进入肺腑,损伤了正气,风、寒、湿邪等经由脉络痹阻气血,使之气血遭到损伤,阻滞运行不畅,清阳之气无法运行,出现头晕目眩等证候[5]。正确临床护理在颈性眩晕治疗中极为重要。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关注病情的基础护理,忽略了患者的身心需求,患者常处于被动而非主动治疗,不利于康复。

中医辨证施护基于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论治分型,通过分型后展开中医针对性护理,可全方位促进身心康复[6]。艾灸作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之一,近年来常被用于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对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VA、BA、LVA血流速度提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椎基底血管有更好的改善效果。艾灸能提升脑部血流速度,调节脑部气血,发挥解痉作用,改善病灶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液黏滞性及浓稠性,促进血流速度及血液供应[5]。结合中医辨证施护对不同病机的患者开展情志护理、功能锻炼、病情观察等护理措施,有利于气血、五脏的虚损恢复,进一步提升了药效,促进血液流速得到改善[8]。本研究还显示,干预后研究组GQOLI-74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积极意义。颈性眩晕病史长且症状易反复发作,患者长期处于情绪急躁、焦虑、失眠等状态。辨证施护针对个体制定护理措施,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缩短病程[9]。颈性眩晕病机虚实错杂,护理需行气活血、祛风除湿、舒筋通络。艾灸可以发挥舒筋活络、调和阴阳的功效。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提升了护理的针对性,将内治和外治相结合,在提升疗效的同时,滋养气血、调和肺腑,使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改善了生活质量,舒缓了患者不良心态[10]。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护理满意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说明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具有更好的医护效果,提升了患者的舒适感。常规护理模式对某种病情采取系统性护理干预,缺乏全面、深层次针对性护理。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为患者提供运动、饮食计划,促进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对症治疗,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身体康复,使患者对护理工作保持满意态度[1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说明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出现病变压迫神经等,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的证候。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可发挥止晕定眩的作用,养护身心,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艾灸联合中医辨证施护能提升护理效果,改善椎基底血液流速,对提升生活质量及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下转第150页)

猜你喜欢
生活质量评分艾灸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护理干预对肠造瘘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人性化护理用于小儿心肌炎患儿的临床价值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护理干预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
通气汤联合艾灸防治妇产科术后腹胀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