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疗法结合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偏差及自杀意念的影响

2024-03-27 08:23杨璐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8期
关键词:认知偏差抑郁症

杨璐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暗示疗法联合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CBT干预,观察组加用心理暗示疗法,对比2组抑郁情绪、认知偏差、自杀意念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认知偏差问卷(congnitive bias questionnaire,CBQ)中的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非抑郁-歪曲评分低于对照组,非抑郁-非歪曲评分高于对照组,自杀态度问卷(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QSA)中的自杀者态度、安乐死态度、自杀行为性质认识、自杀者家属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 quality of life-100,WHO QOL-100)的心理、精神、环境、生理、社会关系、独立性、一般健康和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暗示疗法联合CBT能够减轻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纠正认知偏差,减轻自杀意念,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抑郁症;心理暗示疗法;认知行为干预;认知偏差;自杀意念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8-0118-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74

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表现为懒动少语、认知能力差,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并会出现妄想、幻觉,甚至自伤或他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但患者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抑郁症状改善并不明显,仍然自我封闭,不配合医护工作,治疗依从性差,影响疾病控制效果[2]。CBT是以心理学、行为学为理论基础,通过纠正错误认知、思维,以减轻个体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3]。心理暗示疗法是通过语言、情景等暗示影响患者心理活动,改变患者身心状态,并获得患者信任与顺从,被广泛用于神经症、癔症、强迫症等精神类疾病的康复治疗中。本研究选取260例抑郁症患者,经分组对照,探究心理暗示疗法联合CBT对患者病情改善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23~52岁,平均年龄(31.15±5.60)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4.87±0.53)年;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及以上20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2.07±5.78)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94±0.62)年;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及以上18例。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抑郁症[4]诊断;HAMD[5]评分≥17分;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

排除标准:认知障碍,无法沟通;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其他精神疾病等。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CBT,40 min/次,1周/次,持续12周。(1)以健康手册、视频播放、讲座等形式向患者介绍CBT相关知识,强调该干预模式对病情改善的重要作用,与患者互动,建立護患信任。(2)引导患者思考自身情绪与行为的关系,组织病友会,引导患者分享交流经验,配合情景模拟、正反案例法直观演示情绪与行为影响的关系;语言引导患者如何分辨哪些情绪对病情有益、哪些情绪对病情有害、哪些行为对情绪管理有益、哪些行为对情绪管理有害。(3)引导患者思考认知与心理关系,并倾听患者诉求;针对不合理负性评价与信念,及时予以反驳与鼓励;鼓励患者说出影响情绪的经历,进行详细剖析,协助患者从其他角度看待这些经历,重构认知。(4)鼓励患者每日记录情绪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医护人员根据情绪日记记录结合之前的谈话内容,与患者共同反思,纠正错误认知。(5)鼓励患者勇于面对抑郁情绪,再次询问抑郁情绪出现的原因,着重提问患者之前回避的问题,表达内心真实想法。

观察组加用暗示心理疗法,60 min/次,1周/次,持续12周。(1)语言与表情暗示。护患交流时可重复强调治疗效果良好,予以患者充分的赞扬,并面带微笑与患者沟通。(2)尊严暗示。尊重患者知情权,每项医疗操作前均告知目的与重要性,征求患者意见;有他人在场时不谈论病情,与患者单独沟通时不可使用敏感词语。

(3)同伴与家人暗示。选择1例基本康复的抑郁症患者作为同伴暗示者,同伴与患者单独交流,耐心分享经验、康复心路历程,并倾诉疾病治疗期间遇到的困难及克服方法;让患者家属向他人称赞患者长处,确保这些话能够被患者知晓,暗示患者具备很多优势。(4)场景暗示。选择电视剧或电影中常见工作场景、生活场景的矛盾冲突事件,合理安排患者进行观看,鼓励患者点评主角行为,并进行正向引导。

1.4 观察指标

干预过程中,主要观察指标如下。(1)抑郁情绪。以HAMD量表评价患者抑郁情绪,包括认知障碍、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等7个因子,其中10项应用0~4分计分,7项采用0~2分计分,总分54分,评分>17分则存在抑郁,评分高则抑郁障碍越严重。(2)认知偏差。用CBQ问卷[6]评价患者认知偏差,包括4个维度,分别为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非抑郁-歪曲、非抑郁-非歪曲,均为25分;非抑郁-非歪曲评分越高,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非抑郁-歪曲评分越低,表示认知偏差越小。(3)自杀意念。用QSA问卷[7]评价患者自杀意念,包含对自杀者态度(50分)、安乐死态度(25分)、自杀行为性质认识(45分)、自杀者家属态度(25分),评分越高表明自杀意念越轻。(4)生活质量。采用WHO QOL-100量表[8]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含心理(20项)、精神(4项)、环境(32项)、生理(12项)、社会关系(12项)、独立性(16项)6个领域、一般健康和生活质量(4项),1~5分计分,总分100~5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高。以上所有指标于干预前、干预后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抑郁情绪

干预前,2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HAMD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2.2 认知偏差

干预前,2组认知CBQ问卷中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BQ问卷中的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非抑郁-歪曲评分更低,非抑郁-非歪曲评分更高(P<0.05),见表2。

2.3 自杀意念

干预前,2组QSA问卷中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QSA问卷中的自杀者态度、安乐死态度、自杀行为性质认识、自杀者家属态度评分更高(P<0.05),见表3。

2.4 生活质量

干预前,2组WHO QOL-100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WHO QOL-100量表中的心理、精神、环境、生理、社会关系、独立性、一般健康和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见表4。

3 讨论

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认为其与生物化学、遗传、神经内分泌等多个因素有关,且家庭矛盾、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会进一步增加发病风险[9]。抗抑郁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抑郁症状,缓解病情[10]。

抑郁症患者心理抗压能力较差,一旦受到负性生活事件、负性语言刺激,病情容易复发,出现思维反应迟缓、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等典型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病情加重可能出现自杀行为。故临床还应辅以有效的干预手段[11]。

本研究中,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AMD量表、CBQ问卷、QSA问卷、WHO QOL-100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暗示療法联合CBT用于抑郁症患者中,可缓解抑郁情绪、认知偏差,减轻自杀意念,改善生活质量。CBT是以认知技术为基础的干预手段,包括认知理论和行为干预2个部分。CBT不仅重视外显行为的矫正,还重视正本清源,认为造成错误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认知,通过引导认知重建以纠正外显不良行为,从而解除不良情绪与行为,在建立良好护患基础上循序渐进引导患者积极思考认知与情绪的关系,配合多途径健康教育,纠正患者不合理行为与思维,从而减轻对情绪的影响。情绪日记便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情绪变化原因并采取有效谈话,以针对性地纠正患者认知,而且情绪日志能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情绪、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明白情绪与行为管理的重要性,进而促使患者有意识地进行情绪管理,减轻抑郁症状。心理暗示疗法是予以患者正向积极的暗示,消除或减轻不良情绪,以达到改善身心状态的目的。开展心理暗示疗法,以语言、表情间接性、有目的性地向患者传达某种正向的信息或观点,促使患者选择有利于病情的行为或信念并主动调整情绪,激励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主动采取积极行为,从而缓解抑郁症状,提高康复信心,减少自杀想法。护患交流时避开疾病敏感词汇,避免负性语言刺激患者而加重病情,配合同伴与家人的心理暗示,使患者获得来自他人的帮助与关怀,不仅能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与生活信心,还可使患者对生活充满希望,从而降低患者自杀意念。心理暗示疗法、CBT共同实施可协同增效,纠正患者不良心理与行为,缓解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信念与生活质量,降低自杀倾向。

综上所述,心理暗示疗法联合CBT用于抑郁症患者中可获得理想效果,纠正患者认知偏差,减轻抑郁情绪与自杀信念,提升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认知偏差抑郁症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关于当代高知女性婚恋问题研究
三种抗抑郁症药物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对比研究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避免认知偏差,促进孩子成长
消费者众筹购物决策的认知偏差及实证研究
抑郁症患者脑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