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系统的应用与研究

2024-03-27 09:01郭朝利郭庆峰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8期
关键词:结构化产科管理系统

郭朝利 郭庆峰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金数据网络平台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系统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控小组,针对筛选出的5项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通过金数据网络平台建立完整的护理质量管理理论实践体系,包括护理质量指标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的全过程质量管理。由监控小组成员对5项敏感指标进行策划,设计调查表,责任护士完成相关指标数据上报,每月25日由信息员导出监控数据并整理汇总,监控小组成员运用PDCA质量管理工具对监控指标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实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结果  通过构建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系统,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能力显著提升;5项护理质量指标均有所改善,会阴侧切率由28.30%下降至19.95%,经阴道分娩后产后出血率由5.60%下降至2.86%,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由3.75%下降至0.88%,早接触、早吸吮率由62.93%提高至80.26%,经阴道试产中转剖宫产率由14.53%下降至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金数据网络平台构建的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系统,有利于提升产科护士的工作效率和专业素养,规范护理行为,提高监控指标前馈管理能力,实现流程追踪管理监控,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关键词】 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管理系统;结构化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8-0151-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护理质量指标评价是护理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对护理质量的量化测定,对评价临床护理质量和指导临床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敏感性指标的选择是评价护理质量的关键,同时敏感性指标的循证依据和临床实用性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1]。目前,医院广泛采用护理质量指标来监测护理质量状况,主要包括跌倒坠床发生率、压疮发生率、无菌物品合格率、护理文书合格率等。这些指标缺乏专科质量敏感指标监控,且护理质量监控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主要通过纸质或电子表格等传统模式进行,存在数据缺失、耗时长、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2]。本研究从产科16项护理质量指标中筛选出5项敏感指标[3],通过金数据在线表单和数据管理平台设计结构化表单,实现集数据采集、查询、统计、自动图表生成等为一体化的质量管理系统[4],以促进产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升管理效能,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對象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山西省汾阳医院产科在岗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共调查产科护士(助产士)55名,平均年龄为(37.32±9.63)岁,平均工作年限(12.64±8.43)年,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8.18%,中级及以上职称占34.54%,见表1。

纳入标准:产科工作满1年;经过护理质量指标评估培训考核合格人员。

排除标准:工作不满1年的新护士;实习护士。

1.2 方法

1.2.1 专家咨询法

科室成立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控小组,由4名高级职称护理专家对5项敏感指标讨论设计结构化表单模型,包括4个项目(预测能力、预防能力、处理能力、母婴结局),分别以差、中(好转)、优(好)3个等级进行评价。经过2轮专家函询确定表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后,由1名信息委员会成员负责将表单内容录入金数据网络平台嵌入钉钉平台。

1.2.2 问卷调查法

2019年10月,利用1个月时间通过电子问卷对产科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调查,完成了5项网络监控指标管理的理论、技能、操作流程培训和掌握程度评价,并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职责、工作制度与流程。

2019年11月试运行,对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订与人员再培训。培训内容为:(1)理论知识培训,包括结构化表单产生的背景、优势、具体内容及意义等;(2)技能培训,采用模拟演练与实战训练形式,对护理人员工作中涉及到的新生儿血糖监测技术、产后出血技术、会阴侧切技术、镇痛分娩技术、自由体位及母乳喂养技术5项相关技能进行培训;(3)护理质量管理系统的使用、数据录入与提交,通过临床验证系统的使用效果,观察5项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结构化表单对护理人员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及母婴结局。

待全员熟练掌握5项网络监控指标的内涵意义及操作流程并考核合格后,于2020年1月正式上线使用产科护理质量管理系统。监控小组成员通过金数据网络平台进行实时质量指标数据监控,次日由护士长组织对相关上报数据进行审核、讨论分析,月底打印报表进行护理质量总结讨论分析。

1.2.3 数据收集

研究人员收集2019年1—12月产科5项护理质

量敏感指标以及2020年采用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后的临床数据。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分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项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及母婴结局

产科护理质量管理系统运行以后,会阴侧切率、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早接触早吸吮率、试产中专剖宫产率5项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及母婴结局较2019年度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表3。

2.2 护理人员预测能力、预防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护理工作效率

基于金数据网络平台的产科护理质量管理系统运行以后,护理人员预测能力、预防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护理工作效率(每月统计护理质量监控指标耗时)由

(9.82±2.13)h降低到了(4.33±1.65)h(t=7.059,P<0.001)。

3 讨论

本研究确立的产科5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结构化表单涉及预测、预防、处理、结局4个方面,改变了原有的以单一结果指标为衡量依据的护理质量评价方式所造成的护理质量不稳定性。表2结果显示,会阴侧切率、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早接触早吸吮率、阴道试产中转剖宫产率5项敏感指标,在应用产科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后均得到了有效改善。5项敏感指标充分考虑到产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使用质量管理工具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后找到了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实现了质量控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展现了产科护理内涵质量的科学改进。

基于金数据网络平台产科护理质量管理系统的应用,采用结构化、网络化、流程化设计,实现了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管理流程化和监控信息化,使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达到科学化、同质化,在提升护理管理效能的同时,为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及时发现潜在或存在质量问题提供信息辅助,以指导临床决策和质量改进活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该系统围绕整体护理程序进行全面评估,基于评估结果智能性地提出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建议,也可通过报表功能进行深层次数据分析,减少非结构的主观判断,建立科学、可靠的产科护理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可有效监测和指导产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

基于金数据网络平台产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结构化表单的设计,有利于引导护理人员结构化思维的建立和评判性思维的培养。表3结果显示,护理人员预测能力、预防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得显著提升,母婴结局也有了明显改善,有效提高了产科护理内涵质量。产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内容琐碎、孕产妇及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单位时间内工作量大。采用结构化表单设计,规范了护理人员采集病史的内容,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主动积极预防意识,改变了护理人员被动执行医嘱的惯性思维模式,锻炼了护理人员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促使护理人员主动掌握孕产妇及新生儿病情信息,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其整体管理能力和对病情分析能力。目前护理教学模式以理论授课为主,护理人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从事临床工作后依赖性过大,不愿独立思考做出决策[6]。科学严谨詳细的结构化表单可帮助护理人员在单位时间内全面且有重点地采集病史,充分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积极采取多项预防措施。一旦发生预测到的结果,也可以积极应对,提高了护理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

4 结束语

基于金数据网络平台搭建的产科护理质量管理系统,经过1年的运行,在工作效率、数据分析、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分析功能、信息交互、权限管理和界面风格设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改进产科护理质量管理系统,使护理管理者能更快、更全面地挖掘质量信息,为实现基于事实的决策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结构化产科管理系统
基于James的院内邮件管理系统的实现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基于LED联动显示的违停管理系统
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产科医师答问录
母畜妊娠期常见产科病及诊治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