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遗产价值评价的丽江纳西族传统村落分类研究

2024-03-27 02:41鲍晓燕黄新良
科技和产业 2024年5期
关键词:纳西族村落遗产

鲍晓燕, 黄新良

(1.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办公室, 云南 大理 671006; 2.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健康科技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6)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首次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阐释遗产价值,即在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1-2]。近年,我国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研究从有形的建筑、景观遗产等物质遗产保护转向更深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并形成了遗产实体研究理论、遗产与周边环境研究理论、遗产传承研究理论、遗产开发研究理论等。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社会、艺术、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3-5],是中华文明及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相关保护与发展工作也开展已久,自2012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先后启动了6批传统村落评选和调查,共有8 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6]。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传统村落经济发展同村落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甚至有的村落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空心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7]。

在传统村落类型划分方面,沿用乡村聚落分类方法,将村落从自然地理视角、外在形态、主导产业、发展变化等进行分类。随着对传统村落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村落区别于普通乡村聚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研究者通过农业遗产、乡村性、传统功能、多要素协同、村落多功能等,对传统村落全面分析后进行类型划分[8-9]。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综合研究不足,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类研究的案例较少,尤其是纳西族传统村落研究不多。传统村落是一个不断发生变化的活态单元,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文化遗产价值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路径具有差异化[10],沿用统一评价标准挖掘文化遗产价值,不具备普适性。因此,在传统村落共性的基础上,融入地域性指标,构建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明确村落保护发展类型,探索发展保护精准路径,拓宽研究视角,推进传统村落乡村振兴进程。

1 丽江纳西族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1.1 研究样本选取

纳西族是古羌族后代,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吸收历代文化,进而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极具鲜明地域历史特征的民族文化[11-12]。例如,纳西族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思想,在村落建设中体现在尽可能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纳西族主要分布于滇、川、藏三区毗邻的金沙江和澜沧江流域附近,绝大部分聚居于云南滇西北地区,其中全国近3/5的纳西族人口聚居于云南丽江古城区和玉龙县,少部分在永宁乡[13-14]。目前,纳西族传统村落占丽江市传统村落数量的2/3,村落主要分布于丽江坝区,河谷、山区、半山区等地次之。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极大影响了纳西族传统的生活观念及方式,民族文化逐渐被遗忘,传统技术被现代建造理念改变,某些村落过度商业化,民族文化纯粹性遭到严重威胁。

综合考虑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选取涵盖各种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的11个纳西族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遗产角度构建分类指标体系,对丽江纳西族传统村落具体类型进行划分,提出发展策略,进而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未来保护及发展提供思路。

1.2 评价指标体系

在对11个样本村落实地调研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等国家标准及前人研究成果[15-17],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普适性、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指标体系,包含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19个因子评价组成的纳西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指标体系,通过yaahp软件逐一确定各指标权重(表1)。

表1 丽江纳西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1)历史价值。通过对丽江纳西族传统村落的特征分析发现,由于地缘集聚,同属一个民族,在建筑形制、材质、手法等方面有较高的同质性,但在久远度、完整度、稀缺性及丰富性等方面有差异。该价值层面选取了村落现有选址形成年代,现存建筑的修建年代;村落整体风貌、街巷格局、公共空间保存情况;历史环境要素,文物保护等级;选址、规划、营建地域特色,活动空间的历史存续情况;传统村落建筑所具有的功能类型5个指标。

(2)经济价值。经济价值是传统村落保护中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内容之一,是村落留住人、吸引人的关键所在。该价值层面选取了年总收入、年度接待旅游人次、本村或外来居民在村内从事旅游行业占比、主要产业类型及种类4指标,可通过定量指标分析得出。

(3)社会价值。侧重于同公共空间品质相关,科学研究价值,村民对所在村落特殊遗产及环境特征的归属感。该层面选取了4个指标,包括媒体报道等级及次数、传统习俗数量、进行科学研究的价值、宗教信仰的完整度。

(4)艺术价值。体现在传统建筑建造工艺、景观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通常被认为是遗产视觉品质的反映。该层面选取3个指标,分别为:具有典型地域、民族特色,工艺精湛;传统村落现存环境要素的美学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等级、丰富度、活态传承情况。

(5)持续价值。侧重于村落的硬件设施提升,得到政策保障力度及原住村民的参与度,对识别村落保护价值及发展局限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该层面选取了4个指标,分别为:抵达县城的距离,联系道路等级便利度;公用基础设施的完善度;政府给予村落发展的政策资金保障支持力度;居民群体在文化演化和景观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参与度。

1.3 评价结果分析

运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结合11个样本村落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对其进行打分(图1、图2)。总体上看,11个样本村落的遗产价值为65.95~90.78分,平均值为76.98分,极差为24.83分。其中,白沙村得分最高(90.78分),玉湖村次之(84.22分),看牦牛村、落水村、石头城村、普济村得分均在平均分之上。表明样本村落的遗产价值整体较好,受资源、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基础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制约,保护和发展存在不均衡,遗产资源差距较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历史价值层得分均值为27.1分,白沙村、石头城村、普济村、西关村价值较高。经济价值层得分均值为9.13分,白沙村、落水村价值较高。社会价值层得分均值为11.88分,玉湖村、白沙村、石头城村价值较为突出。艺术价值层得分均值为11.22分,看牦牛村价值较高。持续价值层得分均值为17.66分,白沙村、落水村、普济村、玉湖村、启良村价值较高。竹园村在经济价值、持续价值上具有相对优势。海螺村、大东村整体遗产低于平均分,从5个价值层面上看,海螺村在经济价值和持续价值上具有相对优势;大东村在社会价值、艺术价值方面有优势。

图1 各村落主题得分

图2 各村落5个价值层面得分

2 丽江纳西族传统村落类型划分

结合历史、经济、社会、艺术、持续5个维度及整体遗产价值评分结果,结合不同维度特征,进行交互分析综合分类。例如,将5个价值维度得分高的归类为传承型;历史、艺术和社会续价值赋值高,经济价值得分相对低的,归类为潜力型。由此,丽江纳西族传统村落划分为传承型、潜力型、扶持型、提升型4类。传承型、潜力型、提升型村落各3个,扶持型2个(表2)。

表2 样本村落分类

(1)传承型村落。该类村落遗产整体价值较高。在5个指标上均有高得分,该类村落历史遗存比较丰富,文化保存较为完善,已形成较为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已产生持续性经济收益,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较大,吸纳了居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同时,发展中也存在村落风貌异化、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等难题。

(2)潜力型村落。此类村落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较为突出,整体风貌特色鲜明。石头城村和普济村的普济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牦牛村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分传统技艺进入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的是纳西族重要事件和宝贵史册的诞生地。产业经济以农作物、中草药种植为主,旅游经济以民族餐饮、民宿等乡村旅游产业为主,资源禀赋较好,但产业升级和遗产的活化能力不足,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尚未形成周边联动发展机制。

分布较散,体量小,资源之间没能有机地链接起来,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全的旅游产业服务链,旅游热度不足,未能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3)提升型传统村落。该类村落整体遗产价值分值低于传承型及潜力型村落,在5个评价价值中,有1、2个价值较为突出,发展中优势资源与特色产业整合力度不够,对自身文化特色挖掘不深入,与周边村落产业尚未形成联动发展模式,村落整体文化氛围和活力不足,村落文化特色未能充分转化为村落发展的原生推动力。“一村一品”培育力度不够,村落发展模式陷入同质化困境。

(4)扶持型传统村落。该类村落基本保持原有生活秩序,节日文化、传统礼仪、民族民间艺术等民风习俗保存相对完整,但历史遗迹大多已荡然毁失,仅知大致位置。产业以农作物及烤烟等经济作物为主,处于金沙江河谷地带农田面积有限,经济作物的规模效应未能有效体现。没有突出的经济增长点,很难吸引到外来投资,对村落保护力度较弱。需依赖政府政策资金保障。

3 丽江纳西族传统村落发展策略

结合以上对丽江纳西族4种类型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分析,对不同类型的村落分类施策,形成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基本策略。

3.1 做优特色品牌,创新发展机制

传承型村落作为文旅资源富集村落,是旅游开发及区域投资的重点。一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配置适度调配村落服务设施,完善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置,推进旅游设施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要素特色化。二是扶持地方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对村落民俗活动、民族工艺制作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梳理和整合,以历史传承为首要,找到合适的市场化途径,把最具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品牌做强。三是打造全域旅游格局。与周边优质资源片区融合发展,培育生态、康养、婚庆、民俗、研学旅游新业态,成为“舍不得的丽江”IP(知识产权)建设新名片。四是优化村落产业运营模式。采用“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市场参与的开发方式等。政府精准对接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工作激励的机制和政策,给予多要素支持为文旅企业兑现奖补、纾困资金。同时对保持传统村落风貌格局、优化村落发展布局、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营造规范经营氛围上进行指导和管控。

3.2 联动区域发展,探寻原真体验

潜力型村落具有较高的遗产价值,历史底蕴厚重和文化活态传承较为完善。一是编织地域特色空间文化旅游网络。响应大滇西旅游换线建设号召,主动融入丽江全域旅游发展大局,找准村集体发展与村民的利益联结点,梳理村落特色,根据村落个性特色明确发展优势,协同周边村落实现连片联动发展,突出差异化建设主题,打造体育、旅游、康养、农业融合的旅游精品徒步线路。二是探索文化强体验渠道。以带入性强、体验度高的形式,开展沉浸式非遗、传统手工艺、节气习俗、历史故事演艺、纳西特色餐饮及药膳文化,培育特色高端民宿,提升旅游吸引力。

3.3 完善服务设施,培育乡土经济

提升型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基础设施水平和资源丰富度限制。对于此类型村落应在保持原有村落格局、建筑特色和景观风景的基础上。一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编制路网提升规划,停车场、公厕、菜园、果园、花园等基础设施规划,不断提升村落人居环境,提高居民日常生活品质,实现村落环境生态化;二是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思路,促进产业发展特色化,从产业角度,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文化角度,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涵盖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分享经济,有效运行体验经济,体验化、定制化旅游经济新模式。

3.4 增强文化引领,重塑乡土记忆

对于扶持型传统村落,一是厚植文化底蕴。对纳西文化、民居文化、马帮文化等不同类型的人文基底进行价值评估,根据结果,挖掘其附加价值重点培育。推动“旅游+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高标准承办文化艺术节,打造精品示范村“微景点”。二是增强文化认同。按照“保留、创新、运用”的思路,通过文化研习、数字化村落文化展示、鼓励村民加入到村落治理等方式,强化村民的文化认同和社区参与意识。三是农业作为该类村落的支柱产业,应注意对“河流-农田-村落-山体”生态格局的整体性保护,并通过厚植文化底蕴,构建村落文景共同体,加强培育土特产品牌,推动土特产“出村进城”。

4 结语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出现了人口流失、文化消逝、生态破坏等不可逆转的问题。如何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课题。本研究在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引下,结合实地调研一手数据,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丽江纳西族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结果对村落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村落多维度价值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发展提出参考建议,避免开发建设盲目化和同质化,可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纳西族村落遗产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遗产怎么分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千万遗产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