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新十年:中国经济与全球发展

2024-03-28 17:05赵刚董艳
当代中国与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经济一带一路

赵刚 董艳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体现了中国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崇高追求。它与西方霸权思维、赢者通吃的理念截然不同。“一带一路”是中国提供给世界的高水平合作平台和宝贵公共产品,对于完善世界经济结构,改变世界经济不公平、不均衡、不可持续的现状,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往十年的实践表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当前,世界正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种内外挑战纷至沓来。美西方固守冷战思维,极力阻遏中国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国内经济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中国只要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完善社会治理,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2035 年远景目标。通过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化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推动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快速高效的互联互通等举措,形成更加安全、合理、包容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中国贡献。

【关键词】“一带一路”;时代变局;中国经济;全球影响

2017 年5 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a 丝路精神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也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珍视的文明资产。近年来,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安宁,越来越充满挑战。在“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恶性竞争、集团对抗的思想和行为甚嚣尘上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丝路精神与之形成鲜明对照,既体现了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传统精神特质,也体现了当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想。

1904 年,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 麦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在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宣读了一篇题为《历史的地理枢纽》b 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世界分为两个主要的地理实体:世界岛和边缘地带, 其中世界岛由欧洲、亚洲、非洲组成,是世界上最庞大、人口最多且资源最为丰富的陆地集合,而边缘地带则包括南美洲、北美洲、澳洲、日本以及不列颠群岛等相对独立地区。在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世界岛的核心区域难以被单一强权控制。他预言,未来世界的权力之争将围绕世界岛的核心地带展开。他进而提出了“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 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的著名论断。

自麦金德的理论提出以来,已经过去了一百二十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人类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东西方冷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系列事件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国际政治事件,似乎都在或多或少地为麦金德的地缘政治理论做现实注脚。

强世功教授在《地缘政治战略与世界帝国的兴衰———從“壮年麦金德”到“老年麦金德”》一文中认为,百年来东亚历史地缘政治的秘密都被麦金德所猜中,而麦金德之所以有这样的洞见,就在于他的政治地理学从地理与政治互动中找到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法则,从而敏锐地意识到全球历史是大陆与海洋关系演化的历史。

在人类文明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陆地强权在欧亚大陆上上演着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画卷;大海更是阻断文明交流的壁垒,而不是促进文明交流、碰撞的通道。直到最近一个千年的中叶,远洋航海技术在东西方先后成熟起来,大海才日益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通道及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碰撞的舞台。但与此同时,它也日益成为帝国主义全球扩张的战场。

近五百年来,人类目睹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一个个海上强权,以坚船利炮实现殖民扩张的历史。美国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提出的海权论,与麦金德的理论形成对照。他认为,海权就是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他所说的海权既包括海上军事力量,也包括开展海上贸易的全部能力。他提出的“争夺海上主导权对于主宰国家乃至世界命运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的观点,对世界历史影响深远。

其实无论是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还是马汉的海权论,都是以争夺世界霸权为最终目标。尽管如强世功教授所言,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麦金德,在晚年开始探索全球平衡与世界和平,但他们对于全球权力结构的认知, 实际上反映了整个西方世界对于世界秩序的认知。

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对于世界秩序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尚书》有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就是主张由家族和谐, 扩展到社会和谐,乃至不同邦族之间的和谐, “协和万邦”由此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汉唐时代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贸易通道,也是一条人文交流的通道、文明互鉴的通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古代丝绸之路流传千年的宝贵精神的延续,更为世界带来了中国关于世界权力结构的认知。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更均衡、更包容、更绿色的发展,才是人类发展的唯一正途。

一、过去十年“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全球发展弥足珍贵

2023 年10 月18 日, 第三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全面回顾了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系统总结了重要成功经验。

十年来,政策沟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催化作用。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文明互鉴指明了方向。在元首外交的推动下,各层级、各领域的合作机制不断拓展和完善,相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了高度共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参加国际组织和倡导多边合作,积极推动国际事务以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式解决。

十年来,设施联通作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初步形成,为促进经贸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不久前通车的雅万高铁将三个多小时的路程缩短到40 多分钟;蒙内铁路拉动当地经济增长超过2 个百分点;中老铁路助力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成为地中海领先的集装箱大港和欧洲最重要的邮轮和渡轮港口之一,以比港为枢纽的中欧陆海快线,已成为中欧贸易的重要物流通道。2022 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5514 份,新签合同额1296.2 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2%;完成营业额849.4 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4.8%。

十年来,“一带一路”积极推动自由贸易, 经贸合作水平持续提升。中国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加密切,为全球开放合作、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2013— 2022 年,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累计规模达到19.1 万亿美元,实现年均6.4% 的增速,e 这个增速既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 也高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我国是110 多个共建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已经与20 个共建国家签署了14 个自贸协定,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不断提升。中欧班列保持安全稳定开行,货物品类日益丰富。2023 年,中欧班列全年开行1.7 万列、发送190 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6%、18%。f 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25 个欧洲国家的219 个城市,为中欧贸易带来勃勃生机。

十年来,“一带一路”汇聚各方资金,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和投融资机制的设立,为沿线国家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3—2022 年,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累计双向投资超过3800 亿美元,其中对共建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2400 亿美元,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同时,共建国家也积极投资中国,共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十年来累计对华投资超过1400 亿美元,在华新设的企业接近6.7 万家。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中的使用得到大幅增加。人民币结算占比逐年上升, 成为全球贸易中使用增长最快的货币之一。人民币国际支付系统(CIPS)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服务。

十年来,“一带一路”促进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不断拓展。通过文化年、艺术节、博览会、展览会等人文交流项目,不断深化民间组织、智库、媒体和青年交流,增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援助工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不断巩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在总结“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所取得经验时,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十年的实践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是基于中华文明传统,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全不同于西方霸权理念和利己主义思想根源的,全新的全球合作平台。它已经取得的成果和获得的经验,必将为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和宝贵借鉴。

二、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动荡变革期

当今世界,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动蕩变革期。已持续三年的乌克兰危机,不断发展的巴以冲突,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不确定性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世界发展的显著特征。仔细考察当今世界发生的一切,可能有以下几个趋势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大国博弈的色彩越发浓厚,安全关切泛化成为普遍趋势。当前,全球各种势力的博弈呈现日益多发和不断激化的趋势,其大的背景是中美、美俄、俄欧等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和对抗。美国试图维护其冷战后获得的“唯一超级大国”的独特地位,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对中、俄等国进行围堵打压。其采取的众多方式之一,就是贩卖安全焦虑,将安全关切随意泛化,以达到恶化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而阻遏中国发展的目的。目前,这一现象正在形成某种趋势,在短期内难以转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各国之间日益扩大的信任赤字造成的。

二是经济全球化遭遇挑战,区域化、集团化趋势愈加明显。二十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的整体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全球化的红利。资源、技术、资金根据市场规则流动,为经济发展造就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随着美国等国家产业空心化日益严重,中国等国家的快速崛起,西方正在放弃其一直奉为圭臬的自由市场经济原则,以意识形态划线,组建区域化、集团化的经济贸易组织,替代全球化进程,其未来走向和效果值得持续关注。

三是科技发展有可能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当今世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愈加凸显。而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人才、资金、教育、机制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顶尖技术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大部分国家越来越无法参与到世界科技竞争中。这使得那些秉持霸权思维和极端利己的国家,更容易凭借自己掌握的科技优势收割世界、赢者通吃,使得世界各国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进一步加深,给全球安全带来深远影响。

四是人工智能给未来全球治理带来一系列新挑战。近年来,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全球治理带来众多不确定性。劳动力规模在经济中的决定性意义可能下降,很多传统行业可能面临消失或重组,一系列科技伦理问题可能使人类面临两难的境地。这些问题急需全人类共同面对和解决。

五是各种全球挑战的解决方案面临新挑战。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卫生危机等全球性挑战,在逆全球化、安全关切上升的背景下,其既有的解决方案可能受阻甚至面临失控局面。此类案例正在显现,例如乌克兰危机造成的能源危机,使得欧洲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出现明显倒退,而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给小岛国家带来灾难,也可能给世界农业形势带来巨大动荡;又比如,新冠疫情暴露出的面对全球卫生危机时各国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能力明显不足等。

三、美国经济技术打压给中国经济造成严峻挑战

毋庸讳言,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其主要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保护主义盛行,力求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通过贸易战、技术封锁、投资限制等打压和制裁中国的个人、企业和组织,以期制约中国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自由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在供应链替代方面,中国实体需要在短期内付出更大的代价找到可替代技术或产品,这对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风险。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呈现出两条明显的重构路向:一条是劳动密集型的、以出口或代工为主的中小制造企业由中国向越南、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劳动力和资源更低廉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条是部分高端制造业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引导下回流。而且,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国发起以“去中国化”为标志的“逆全球化”行动,全力阻挠中国向高端产业链上游攀升。

另外,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等层面的博弈不断加剧,也使得我国的境外企业资产面临更多风险。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对外直接投资排名第二的国家,大量资产分布于全球各地。自2018 年中美贸易冲突以来,我国被冻结海外资产的个人和企业明显增加,对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沉重打击。具体来说,当中国的 个人和企业进入由美国政府制定的特定指定国 民名单(Specially Designated Nationals and Blocked Persons List,SDN)或出口管制实体清单(Entity List)时,其海外经营活动和海外资产安全都会受到严重威胁。

从中美博弈来看,SDN 名单制裁手段是美国实现全球价值链“去中国化”的最有效方法。通过将中国战略型企业和重要个体列入制裁名单,美国可以切断中国企业实体与世界的联系,从而在各行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剔除中国。企业实体在进入SDN 名单后,自身经营发展环境会被极限压缩;而中国金融机构进入SDN 名单后,我国的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2004—2016 年,SDN 名单中每年出现的中国企业和个人数量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2017 年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中美两国关系急转直下。政治上,美国政府对中国展现出了强硬的外交态度;经济上,美国挑起了中美贸易摩擦,意图扭转由中美经贸结构和美元政策所客观造成的贸易逆差。美国还对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科技企业发难,极力阻挠中国龙头科技企业发展。中国企业和个人在美国财政部的SDN 名单中爆发式涌现,并在随后历年中不断增加。2017 年,进入SDN 名单的中国个人和实体数量增加了48 个,远远高于2016 年的8 个。2020 年正值美国总统大选之年,特朗普政府将对中国的经济制裁作为选举资本大肆宣扬。2020 年进入SDN 名单的中国企业和个人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对中国企业和个人的打压变本加厉,2023 年总共有145 个企业和个人被列入SDN 名单,达到历史峰值(见表1)。

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Entity List)制度始于1997 年, 是依据《出口管理条例》(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EAR) 建立而成的用于管控交易实体的制度,其管辖机构为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与安全局(BIS)。当企业或组织的行为被认定为严重违反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时,便有可能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并成为出口限制对象。其他企业向清单内实体出口、再出口和境内转让涉及EAR 管辖产品时,需要获取BIS 的许可证。被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的中国实体将很难从美国或第三国进口美国原产的商品、技术和软件,以及使用美国原产技术或软件直接生产或由其建设而成的工厂生产的产品,其供应链将面临极大的压力。

在《2018 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xport Control Reform Act of 2018,ECRA)通过后, 针对新兴技术的出口管制成为关键点。美国商务部通常将企业或机构的行为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作为实施出口管制名单制裁的理由。过去十年中,美国实体清单限制对象中的中国企业不断增加。当前,中国(包括香港)已经成为清单中现存实体数量最多的国家,已有571 个实体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见表2 和图1)。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也不断趋于精准化。以华为为例,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后,BIS 直接修改管辖物项的规则, 精准地限制台积电为华为代工芯片。实体清单制度俨然成为美国扼制中国高端和新兴科技企业和组织实体发展的工具。

被美国纳入实体清单的中国实体类型广泛,包括企业、科研院校、政府机构、自然人及其他组织。从实体清单中的中国实体类型来看,高新技术类企业数量占比达到了69%, 是受到美国出口限制最多的实体类型。清单中的技术类企业集中在通信、半导体、芯片、安防、人工智能等行业。除华为外,清单中还有海康威视、商汤科技等安防和人工智能等企业。其次,高校及研究机构占比达到15%, 位居第二。清单中的高校及科研机构实体以在信息技术、核电、航天等领域研发实力较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例如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和航天科技集团。非技术类企业数量占比为7%,位居第三,主要集中在物流运输、零售批发等服务业。再次,国家机关和政府机构占比6%,位居第四。

除实体清单外,美国商务部在2020 年底还公布了新的“军事最终用户清单”和被加入清单的实体。美国商务部以利用美国原产品及技术支持中国军事发展为由,限制我国通信、网络安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进口;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為由,限制涉及航天、核电领域的研究机构及高校,尤其是在军工、国防相关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研究机构。非技术类企业,例如物流、进出口贸易企业,虽然没有尖端技术研发的活动,但却被美国以为中国军事物资提供来源及运输途径为由而受到制裁。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文件中确定将第一批中国的62 家企业、9 个高校及研究机构、2 个国家机关列入军事最终用户清单,它们均为涉及航天航空领域的实体。

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后,企业或组织机构将面临巨大压力和风险。在供应链替代方面,中国实体需要在短期内付出更大的代价找到可替代技术或产品,但一些国家可能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而拒绝与中国实体合作。在科技和产业技术创新方面,清单中的高新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将无法从美国进口研究所需软件、器材和材料,这将导致一些“卡脖子”技术的研发遭遇瓶颈。此外,实体清单“易进难出”。美国商务部设置的进入清单理由十分宽泛且不断演变;美国还希望与盟友合作,以多边出口管制替代以往的单方面运用,从而提高管制维度和效果。中国企业走出清单,解除限制的代价也是巨大的。2018 年, 中兴通讯与美国BIS 达成和解后,支付了14 亿美元罚款、更换了企业董事会和高层并受到美国10 年的监督。

四、面对外部挑战的中国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外部压力持续增大,加之疫情造成的影响,的确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h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还面临诸如人口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路径还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和完善社会治理等方式,使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保持稳定增长,实现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

1. 进一步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应对美国和西方围堵、打压中国的最好方式,就是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味着在经贸领域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与国际标准对接,从而推动国内制度、体制的改革创新。高水平对外开放还意味着吸引高水平国际人才参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要途径。高水平对外开放还必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让国外资金、民间资本都能更安心地在中国市场投资兴业。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23 年9 月,习近平 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i 新质生产力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词。这一新概念的提出,表明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找到了不同于投资、消费、出口之外的第四个重要驱动力。未来十年,我国将基本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一系列“卡脖子”问题将得到解决, 科技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3.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以其低成本和大规模的特点,迅速崛起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然而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挑战。事实上,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的数据, 2022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稳居全球第一大市场,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 台。j 随着我国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将真正向“智”造业转变。

4. 通过完善社会治理,使广大人民群众更直接地受惠于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按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安排,到2035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k 这一系列目标的达成,将使中国社会的消费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市场成为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全球市场。

5. 绿色环保产业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大动力。中国将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环保技术和可再生资源的投资,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同时为全球环境改善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美西方的科技封锁、全球经济动荡、国内经济调整等,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十年,中国将向着2035 目标加快迈进, 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使中国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真正成为經济发展新动能; 国内国际双循环将带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内产业链更加完整;一些高科技领域实现突破,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资金融通更加便捷。

五、中国经济给全球发展带来新机遇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共建“一带一路” 合作所取得的经验时指出的,“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大环境,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逐步完成,中国也将给全球发展带来新机遇。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未来十年,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十年。

当前,世界正处于持续动荡和危机叠加的变革期,各种负面因素不断累积,给全球和平发展事业蒙上阴影。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持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更多的确定性, 累积更多积极因素。中国的治理经验,也将给后发国家更多的借鉴。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承担大国责任。

未来十年,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应对全球经济合作的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在区域化经贸合作中不断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巩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良好关系;运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强与东盟十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经贸往来。此外,争取进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对中国稳定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未来十年,围绕“一带一路”展开的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全球发展更加均衡作出贡献。通过政府资金、国际合作、私人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各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效率;同时培训本地施工技术人员,提高各国自身基建能力。共同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推进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分享经验和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互利共赢。

未来十年,随着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完成,将带动全球产业链的全新布局。近年来中国的汽车、造船、光伏等产业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展现了中国制造向高端迈进的明显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惠及全球消费者。与此同时,庞大的中国市场将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随着电子商务和高效物流系统的不断建设,世界各国商品流通将更加便捷。

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我国是全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还在

不断提升。但无论从全球贸易结算还是各国储备货币角度看,人民币还没有取得与我国经济政治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货币地位。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的推广根本上取决于人民币的全球流通和接纳程度。而人民币全球化的进程不仅取决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建设、对外经贸发展、经济制度改革等多方因素,还需要借力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微妙变化。目前,我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一期和二期已经正式投产,全面支持净额结算模式,并为“债券通”结算业务提供了现券买卖、发行承销、债券回购等业务支持。2021 年,CIPS 的业务笔数和业务金额同比实现了51.5% 和75.8% 的大幅增长。但CIPS 的业务和报文处理量还远不及以美元为基础的CHIPS 支付系统和SWIFT 报文系统。中国仍需要在对外贸易和投资过程中不断推广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增加参与成员机构的数量,扩大地区适用范围。人民币全球化任务的意义巨大,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未来十年, 中国将坚定履行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消除贫困、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领域持续发力,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当前,世界形势的动荡不安给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蒙上阴影。战乱给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带来挑战,一些国家在实现节能减排方面开始打退堂鼓,新的全球性疫病流行仍然时刻威胁着各国人民的健康,在这些方面,中国都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全球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结语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经验表明,“一带一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发展现实和全球发展需要的光明之路、希望之路。2024 年是“一带一路”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只有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中国经济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倒逼国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升科技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国应不断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更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领全球经济治理,贡献全球经济发展。通过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合作,带动全球发展更加公平、更加均衡、更加可持续,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注释】

a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7 年5 月14 日,https://www.gov. cn/xinwen/2017-05/14/content_5193658.htm,访问时间: 2024 年1 月27 日。

b[ 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林尔蔚、陈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第60—61 页。

c 强世功:《地缘政治战略与世界帝国的兴衰》,载《中国政治学》,2018 年第2 期,第67 页。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2 年我对“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投资合作情况》,2023 年2 月13 日,http://www. 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dgzz/202302/ 20230203384453.shtml,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7 日。

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2023 年10 月10 日,https://www.gov.cn/zhengce/202310/ content_6907994.htm,訪问时间:2024 年1 月27 日。

f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2023 年国家铁路发送货物 39.1 亿吨再创历史新高》,2024 年1 月18 日,http://www. china-railway.com.cn/xwzx/ywsl/202401/t20240118_ 132803.html,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7 日。

g 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U.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Office of Foreign Assets Control“ Specially Designated Nationals And Blocked Persons List (SDN)”。

h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2023 年12 月12 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 content_6919834.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7 日。

i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站:《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2023 年9 月9 日,https://www.ccps.gov.cn/xtt/202309/ t20230909_159168.shtml,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7 日。

j 人民网:《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 2023 年8 月28 日,http://yn.people.com.cn/n2/2023/ 0828/c378440-40547244.html,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7 日。

k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 标纲要》,2021 年3 月13 日,https://www.gov.cn/xinwen/ 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27 日。

(截稿:2024 年3 月 责编:黄 蕙)

猜你喜欢
中国经济一带一路
浅析“全面二孩”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三元悖论”的中国抉择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