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比值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

2024-03-28 07:06王锦春王志斌毛亚兰张亚奇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4年6期
关键词:心房淋巴细胞比例

李 斌,王锦春,王志斌,张 斌,毛亚兰,张亚奇

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检验科;2.超声科;3.老年病科;4.肾病科;5.肿瘤科,甘肃天水 741020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常见于老年群体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类型,发作时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心率加快,伴心悸、眩晕、胸闷、气促等症状[1]。血栓形成是NVAF的常见并发症,血流动力学障碍促使血栓在患者左心房处形成,栓子脱落后阻塞血管引发血栓栓塞症,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或缺血性脑卒中而危及患者生命,故临床应在早期采取干预措施[2]。导管射频消融术是目前临床治疗NVAF的常用方案,可维持窦性心律,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但左心房血栓是此手术的禁忌证[3]。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比值(MPVLR)是新的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和炎症的标志物,有研究表明,MPVLR与心房颤动的发生与预后相关[4],但目前关于MPVLR用于指导NVAF患者治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MPVLR与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以期尽早发现血栓栓塞高危的NVAF患者,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178例老年NVAF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15例、女性63例,年龄65~85岁、平均(73.36±7.64)岁。纳入标准:(1)年龄≥65周岁;(2)符合NVAF的诊断标准且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诊断,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5];(3)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房颤发作;(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2)合并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3)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4)近3月内有输血史;(5)临床资料欠缺或中途死亡。纳入研究者及直系亲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方法

1.2.1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高脂血症)、用药情况[华法林、他汀类药物、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剂(NOACs)]。计算CHA2DS2-VASc评分(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血管疾病、年龄为65~74岁、性别为女性各计1分;既往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年龄≥75岁各计2分,满分为9分)[6]。

1.2.2临床实验室指标检测 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8 h状态下接受外周静脉血标本采集。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参数,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并计算MPVLR;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及血脂指标。

1.2.3胸部超声检查 采用Vivid E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生产)检查心功能指标及房室内径[7]。包括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计算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

1.2.4血栓形成情况判定及分组 所有患者治疗前接受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通过观察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判断血栓形成情况[8],将患者分为血栓组(28例)和非血栓组(150例)。

2 结 果

2.1两组MPV、淋巴细胞比例、MPVLR比较 血栓组MPV、淋巴细胞比例、MPVLR均高于非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MPV、淋巴细胞比例、MPVLR比较

2.2MPV、淋巴细胞比例、MPVLR对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ROC曲线分析显示,MPV、淋巴细胞比例、MPVLR预测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1(95%CI:0.764~0.882)、0.771(95%CI:0.714~0.842)、0.901(95%CI:0.861~0.949)。见表2、图1。

图1 MPV、淋巴细胞比例、MPVLR用于预测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ROC曲线

表2 MPV、淋巴细胞比例、MPVLR对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2.3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用药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病程长于非血栓组,有慢性心力衰竭者比例、有脑卒中者比例、CHA2DS2-VASc评分、LAEF、LAD、LVEDV、血尿酸(UA)均高于非血栓组,LVEF低于非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单因素分析或n(%)]

2.4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将老年NVAF患者是否形成左心房血栓作为因变量(否=0,是=1),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及MPVLR作为自变量,赋值如下,病程<1.93年=0,≥1.93年=1;慢性心力衰竭,无=0,有=1;MPVLR<3.10=0;≥3.10=1,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LR、病程、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4 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随着人口的逐渐老龄化,房颤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房颤可能引起血栓栓塞、脑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往往有较高病死率、致残率[9]。左心房血栓是NVAF患者发生中风和短暂性脑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左心耳是房颤导致的血栓栓塞事件中栓子的主要来源处[10]。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适用于高龄、左心房增大、心衰的NVAF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但左心房血栓是其绝对禁忌证[11]。TEE是评估NVAF患者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金标准,但目前基层医院的普及率不高,当患者无法进行TEE检查或存在禁忌证时,应寻找其他预测因子尽早筛查出血栓形成的高风险人群并予以干预,以降低病死率[12]。MPVLR的获取成本低廉,检测方法便捷简单,本研究旨在探讨MPVLR与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关系。

血小板来源于脱落的成熟骨髓巨核细胞,主要作用是参与凝血过程、修补血管内皮。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被激活的血小板通过黏附、聚集、脱粒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炎症因子产生、淋巴细胞凋亡,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栓形成[13]。淋巴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中参与很多促炎症和抗炎症过程,不同亚群可以分泌不同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激活后,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重构,进一步影响心脏的结构与功能[14]。MPVLR是MPV与淋巴细胞计数之比,比单独使用一项指标更稳定,能有效反映机体凝血功能、炎症反应情况[15]。赵曌等[16]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NVAF患者发生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是血小板形态参数。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栓组MPV、淋巴细胞比例、MPVLR高于非血栓组(P<0.05),提示MPVLR升高与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存在关联。分析原因:心房颤动使心房扩大、收缩能力降低,导致心搏出量与流速下降,血液瘀滞,心肌细胞供氧减少,损伤心肌内膜,此时血小板进入炎症状态下的血管,黏附于内壁,与凝血酶发生凝血反应,使血栓形成[17]。另外,血小板释放的Ca2+、组胺、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活性物质,会持续增大血栓体积和左心耳血栓形成风险[18]。因此,随着MPVLR升高,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本研究的ROC曲线分析显示,MPV、淋巴细胞比例、MPVLR预测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AUC分别为0.821、0.771、0.901,说明MPVLR这一复合指标预测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效能比MPV或淋巴细胞比例具有更高的价值,可为临床筛查血栓形成高风险的NVAF患者提供参考。本研究发现,房颤病程长,有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CHA2DS2-VASc评分更高的NVAF患者更容易形成左心房血栓,而且伴有LAEF、LAD、LVEDV、UA、LVEF水平改变。这说明上述患者更容易发生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更易形成血栓,需要加强这类患者的检测,预防血栓形成。分析原因: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的患者心脑血管功能多存在病理性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而且年龄大、病程长的NVAF患者左心房长期处于不规律的收缩中,心房压力和容量负荷高于健康者,导致心肌增厚,血液容易瘀滞形成血栓[19-20]。

综上所述,MPVLR升高与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存在关联,可作为预测老年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状态的指标,而且经济实惠,具有推广价值,但是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而且纳入研究的样本量有限,可能存在选择偏倚,今后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

猜你喜欢
心房淋巴细胞比例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心房破冰师
人体比例知多少
左心房
花开在心房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