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OC和DCA曲线分析NT-proBNP、hs-CRP、D-D、PCT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力衰竭的效能*

2024-03-28 07:06李玉涛崔宏海陈炳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4年6期
关键词:支数效能预测

李玉涛,崔宏海,陈炳光

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西北海 536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供血中断或急剧减少,导致心肌细胞出现缺氧、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征[1]。心力衰竭是AMI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心搏出量减少、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回心血量不能全部排出所致,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有调查显示,A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风险高达36.24%[3]。因此,如何提高对A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预测效能是目前临床高度关注的问题。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一种与心肌细胞缺氧、缺血相关的细胞因子,过度表达会引起心室收缩、舒张功能障碍[4]。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是临床常见的炎症标志物,由肝脏细胞分泌,在机体发生感染、损伤时血清水平会迅速升高,与多种心血管疾病进展、预后联系密切[5-6]。D-二聚体(D-D)既往被临床应用于感染性疾病诊断中,但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病理过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联系密切[7]。A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会引起体内多项生化指标改变,综合检测可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效能,但有关血清NT-proBNP、hs-CRP、D-D、PCT联合检测对AMI并发心力衰竭的预测效能尚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将100例AMI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法分析了血清NT-proBNP、hs-CRP、D-D、PCT对A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预测效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00例AMI患者纳入研究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66.21±7.92)岁。纳入标准:(1)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AMI的诊断标准[8],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见动脉狭窄、梗死,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明显抬高或病理性Q波,24 h内出现急性胸痛症状,超声检查可见室间隔节段性运动异常;(2)发病24 h内入院治疗;(3)年龄为18~80岁;(4)既往无心力衰竭病史;(5)临床资料齐全、完整;(6)视听和沟通能力正常;(7)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无异常。排除标准:(1)有心脏手术史;(2)同期参与了其他研究或中途因病情变化退出者;(3)合并心搏骤停、心源性休克、肺源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血管疾病者;(4)处于哺乳、备孕、妊娠期的女性;(5)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异常、活动性感染者;(6)存在药物依赖史、吸毒史、酒精成瘾史者;(7)合并恶性肿瘤者;(8)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00例年龄、性别构成与对照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2020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防治专家共识》中对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9],将观察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合并心力衰竭组(31例)和未合并心力衰竭组(69例)。主要标准:脉压增高>1.57 kPa,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循环时间>25 s,第三心音奔马律,急性肺水肿,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肺部啰音,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次要标准:心率≥120次/分,治疗5 d后体重减轻>4.5 kg,活动后呼吸困难,肝大,夜间咳嗽,踝部水肿。满足2项以上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加2项次要标准,即可确诊心力衰竭。纳入研究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检测 抽取受检者5 mL空腹静脉血,离心10 min,离心半径8 cm,离心速度为3 000 r/min,将上层清液分离后保存在-20 ℃环境。采用CF10型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NT-proBNP,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s-CRP,MD001型荧光免疫定量分析仪(上海飞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D-D、PCT。检测试剂盒均由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一切操作遵循实验室操作规范及试剂盒说明书。各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如下,NT-proBNP为0~300 pg/mL,hs-CRP为0~10 mg/L,D-D为<0.5 mg/L,PCT为0~0.05 ng/mL。

1.2.2信息收集 通过查阅病历、问诊等方式收集患者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有无糖尿病、有无高血压、病变血管支数(单支/多支)、病变血管(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及血肌酐(SCr)、血尿酸(S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常规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检测结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比较AMI患者中并发心力衰竭患者与未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

2 结 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比较 观察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比较

2.2有无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比较 并发心力衰竭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均高于未并发心力衰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比较

2.3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单因素分析 并发心力衰竭组性别、年龄、饮酒史、糖尿病、病变血管、SCr、HDL-C、TC、TG与未并发心力衰竭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心力衰竭组BMI、吸烟史、合并高血压情况、病变血管支数、SUA、LDL-C与未并发心力衰竭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单因素分析[n(%)或

2.4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变血管支数、SUA、LDL-C、NT-proBNP、hs-CRP、D-D、PCT是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4 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多因素分析

2.5血清NT-proBNP、hs-CRP、D-D、PCT对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预测效能 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T-proBNP、hs-CRP、D-D、PCT联合检测用于预测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7(95%CI:0.811~0.948),灵敏度为96.12%,特异度为91.28%,均大于单一检测的相应效能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图1。

图1 血清NT-proBNP、hs-CRP、D-D、PCT用于预测AMI并发心力衰竭的ROC曲线分析

表5 血清NT-proBNP、hs-CRP、D-D、PCT对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预测效能

2.6DCA法分析血清NT-proBNP、hs-CRP、D-D、PCT对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预测效能 DCA曲线图显示,高风险阈值在0~0.99时,净收益率>0,有临床意义,阈值在0~0.76时,血清NT-proBNP、hs-CRP、D-D、PCT联合检测的净受益率优于血清NT-proBNP、hs-CRP、D-D、PCT单独检测,见图2。

图2 血清NT-proBNP、hs-CRP、D-D、PCT预测AMI并发心力衰竭的DCA曲线图

3 讨 论

AMI在4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改变,AMI的发病率明显增高[10-11]。AMI患者由于心脏舒张、收缩功能障碍,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量减少,引发心脏血液循环障碍,增加了心力衰竭发病率。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阶段,也是导致AMI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12-13]。有调查显示,AMI并发心力衰竭的病死率高达6%[14]。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预防心力衰竭发生、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A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概率为31.0%(31/100),与王新云等[15]报道的30.5%接近,提示A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较高。NT-proBNP为氨基酸片段,稳定性更强,与心脏负荷升高、心室壁压力呈正相关,可更加精准地反映心力衰竭严重程度[16]。hs-CRP是临床诊断炎症病变的常用指标,主要在肝脏合成,健康人群的血清hs-CRP水平较低,一旦受到炎症、肿瘤、创伤、感染等刺激时,机体会合成、分泌大量的hs-CRP[17]。D-D是临床评估纤溶活性、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标,可反映血液高凝状态,机体出现血栓时,会产生大量的D-D[18]。PCT主要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健康人群中基本检测不出PCT,在出现应激反应、感染时,大量的PCT被释放至血液循环中[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提示AMI患者以上指标水平均异常升高。分析原因:AMI患者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被激活,同时受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细胞缺氧缺血性坏死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NT-proBNP等心肌细胞标志物水平改变。AMI是冠状动脉循环阻塞、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机体伴有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会引起血清D-D水平异常增高。另外,AMI发作时,受到机械压力作用,心肌细胞受损,刺激机体释放大量的hs-CRP、PCT等炎症因子,参与到心肌纤维化、心室重塑等病理过程中。本研究结果显示,并发心力衰竭组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均高于未并发心力衰竭组,提示以上指标水平的异常升高与心力衰竭的发生联系密切。

本研究结果显示,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变血管支数、SUA、LDL-C、NT-proBNP、hs-CRP、D-D、PCT是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原因分析如下。(1)BMI:肥胖是目前临床公认的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0]。BMI过高的患者,血管阻力较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后,不易形成侧支循环,心肌耗氧量较高,心排血量增加,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也会增高。(2)吸烟史:香烟中含有的一氧化氮、尼古丁等物质,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血栓素,激活血小板,增加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导致冠状动脉内膜受损或痉挛,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3)高血压: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动脉内膜细胞会出现连续性中断,内皮细胞收缩,血小板等大量的凝血因子聚集,形成附壁血栓,增加心力衰竭发生率。(4)病变血管支数:AMI患者病变血管支数越多,冠状动脉阻塞程度越严重,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越高。(5)SUA:SUA异常增高多伴有氧自由基生成,可促进脂质过氧化,介导炎症反应,促进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从而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6)LDL-C:血脂代谢异常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血脂异常的患者机体会生成大量的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又具有极强地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因此,血脂异常的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7)NT-proBNP、hs-CRP、D-D、PCT在本研究中已被证实与AMI并发心力衰竭有关,可推测当以上指标异常升高时,会增强血管内皮与血小板的黏附作用,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心力衰竭发生风险。

本研究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NT-proBNP、hs-CRP、D-D、PCT联合检测预测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的AUC为0.857(95%CI:0.811~0.948),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6.12%)、特异度(91.28%)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提示以上指标联合检测在预测AMI并发心力衰竭时的诊断效能优于单项检测。另外,DCA法分析显示,高风险阈值在0~0.99时,净收益率>0,具有临床意义,阈值在0~0.76时,血清NT-proBNP、hs-CRP、D-D、PCT联合检测的净受益率优于单项检测,为临床评估A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风险提供了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AMI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T-proBNP、hs-CRP、D-D、PCT水平异常升高,上述指标联合检测在预测AMI后并发心力衰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较高。NT-proBNP、hs-CRP、D-D、PCT、BMI、吸烟史、高血压、病变血管支数、SUA、LDL-C均为A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及早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猜你喜欢
支数效能预测
无可预测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心电图U波倒置深度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关联性分析
降低A牌号细支卷烟含梗签烟支数
不必预测未来,只需把握现在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