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基于现状及需求双角度的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
——以桂林市临桂区小山头村为例

2024-03-28 08:57邓劼赵禹博
关键词:城中村村庄建筑

邓劼 赵禹博

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的快速扩张过程中政府为避免过高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几乎不征用原农村居民点,进而形成了被城市化环境所包围的城中“孤岛”——城中村[1]。由于管理体制差异、经济冲突以及建设规划的缺失,导致城中村存在着景观环境差、公共设施配备缺乏、土地利用不合理且效率低等诸多弊病[2],各种卫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被视为阻碍城市发展一大顽疾,成为了城市管理的巨大的挑战[3]。因而城中村的整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 国内研究现状

传统城中村整治模式主要涉及拆迁安置及外环境美化,迅速优化了城中村整体布局及外部环境面貌[4]。拆迁安置往往伴随着多方利益冲突与博弈,即使“博弈论”的应用为改造方案的制定及决策提供了支持[5],拆迁安置依然是一种工程量浩大的整治方式。外环境美化流于表面,无法解决城中村公共配套缺失及布局不合理等问题[4]。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前自然聚集所形成的人居环境,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显露了诸多弊病,却承载着一个城市最原本的文化和历史[6]。传统的一刀切的城中村整治模式,往往会抹杀了属于一个城市最初的记忆,淡化其文化底蕴。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城中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探索更适合城中村和城市长远发展的改造新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需重视统筹城乡联系,明确指出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7]。其理念将城中村的认知视角从城市物质形态转向人[7]。城中村的认知视角由静态转向动态,城中村被视为城市发展潜在地,乡村地方文化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认可[9],主张根据各自的发展规律和地域文化,探索城乡差异化协调发展的战略。这一理念打破了城乡二元关系的思维定势和相应的政策[8],城中村的发展和规划实践转向注重人的长远发展权利,而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拆迁补偿和空间改造。地方政府在城中村改造及发展进程中由原来的主导者转换为协调者,如何在基于现状资源及需求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城中村的社会经济价值成为问题。在此背景下,本项目依据新型城镇化新视角,以桂林市临桂区小山头村为研究主体,探寻在基于现状及需求角度下的城市新区高密度居住城中村改造新策略。

2 村庄概况及范围

小山头村是桂林市临桂新区临桂镇下辖的村庄,全村共320户,1379人,建设用地面积共15.43h㎡。东邻城市主干路秧九路,西靠盘古山公园,北至秧二路,南至秧十五路,交通出行便利。该村周边有桂林医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及众多公司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图1)。

图1 小山头村区位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现状村庄问题

3.1 村内功能单一、特色资源有待整合

村庄功能以居住和沿街商业为主,工业为辅,功能较为单一且非均衡发展较为严重。其现有商业开展的主要区域为秧九路和秧十五路两侧。村庄内部以居住为主,北部边缘区域有部分初加工的产业用地,发展活力不足。

村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具有一定量的历史建筑、景观,如古塔、古民居、古井、古树等,自然景观有盘古山生态公园等。然而其特色资源缺乏合理利用,保护状况堪忧,亟待整合与发展。

3.2 公共配套不足、居民公共空间匮乏

村庄内部建筑布局紧密,仅古树周边有少量活动空间,教育设施仅有幼儿园,缺乏公共开敞空间。公共休闲娱乐空间、文体活动设施、养老医疗服务及教育服务场所供给不足。不足以满足村民日常的公共活动的需求,极大影响了村民的幸福感。

3.3 建筑发展无序、居住环境亟待改善

村庄整体建筑风貌失序缺乏特色。村庄建筑无序紧密布局,风貌、色彩各异,整体呈现中部低,沿路及村庄外围高的现象,以砖混结构为主。建筑缺乏管控,建筑间退距不满足规范要求,部分建筑高度高达九层,且多数建筑屋顶存在违章搭盖现象,有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3.4 外部交通便捷、内部交通不成体系

现状村庄东侧有城市主干路秧九路,村庄北部、南部及西部都被城市规划道路包围,整体外部交通可达性较高,村庄可通过城市道路快速达到周边区域。

村庄内部道路由车行道路和街巷道路组合而成的鱼骨状路网,缺乏公共停车场。其中车行道路仅有两条,路幅宽度在4米左右。街巷道路较多,由宅基地之间退让而成,宽度在2米左右。村庄内部道路整体不成体系,且多处街巷道路向城市道路开口,有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

4 村庄发展需求

小山头村地处临桂新城,是桂林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重大战略核心区域,随着桂林市老城区公共服务功能的疏解,临桂新城将是桂林城市向西发展的新增长极,小山头村势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村庄地处西城文教组团的核心地段,两所高校带来强大的消费活力,现状已初步形成小规模的美食街和特色旅馆等产业业态,村庄的改造迫在眉睫,且改造势必要与片区需求成互补之势,方有成功的可能。

4.1 高校产业孵化需求

高校作为国家产业孵化的主体力量,往往带动一批产业孵化项目。小山头村有临近高校的优势,便捷的交通条件便于产学研的结合发展,村庄现阶段已经有为大学生提供低租金的场所,部分建筑改造为共享众创空间,初步形成一定的创新创业的氛围。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区,地价成本较高,单独建设科研孵化中心等配套设施成本高昂,针对高校有科研孵化的需求,村庄可与高校进行租赁或者实施帮扶计划,改造或新建一批的产业设施,摆脱城中村依靠租房的单业务类型。

4.2 城市景观提升需求

小山头村西侧有盘古山生态公园,南侧规划兰塘河生态滨水公园,周边自然资源底蕴丰厚,是城市生态景观的核心节点区域。同时,村庄于城市主干路西侧,是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界面组成部分。现状小山头村杂乱无章的建筑空间形态和混乱的社会治安环境,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从城市发展需求出发,亟须处理好城中村与周边城市景观要素的关系。

4.3 配套商业升级需求

小山头村现阶段有部分房屋对外出租,主要租赁的对象多为周边高校的大学生及少数高校教师,现状房屋质量及住宿条件差、配套安全设施简陋等是影响租赁品质的重要因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租赁房屋的品质及商业消费的升级日益提升,现状低品质的民房租赁和低端的美食街的业态组成,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同时,随着周边住宅区房屋升级,村民自我改造的意愿强烈,外地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势头凸显,亟需对村庄进行改造升级。

4.4 乡村记忆重构需求

小山头村不是传统意义上有田有地、相对孤立和自治的乡村,而是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被迫城市化的区域,如今只剩下农民身份的城中村。村庄的社会和物质空间形态方面都将完成城市化。但是,通过对村庄村民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会,发现村民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记忆尤为看重,他们虽然身处城市之中,依然对原记忆中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充满向往,有迫切重构乡村记忆的诉求。

5 村庄改造策略

研究根据村庄的区位优势、现状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其总结为“高校融合型村庄”,通过制定针对性四大改造策略,希望打造一个充满活力、乡愁永存、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社区,形成一个属于临桂区可以复制的城中村改造模板。

5.1 融入区域发展

作为高校融合型村庄,肩负着高校配套服务的使命,应当主动融入区域发展,稳步推进“村改居”工程,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引入商业娱乐特色配套设施,打造高校服务型宜居社区。具体为三个方面,其一校村合作,功能互补。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增加科研用地,做到“产教融合”,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打造科教中心智创高地。其二强化交通,导入人流。打破村庄与高校之间的交通壁垒,建设沿街商业界面,打造高校与村庄之间的人流廊道,引流入村。最后适度增长、综合整治。建立完善的生活及生产设施配套,结合周边教育资源和自身资源培育特色产业。

5.2 激活经济活力

产业激活是带动村庄活力的首要任务。沿城市道路引入商业、商住、办公研发等业态进行土地混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现状空余宅基地住宅改造酒店旅馆、特色民宿出租。特色的古民居建筑,引入养老、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服务,打造现代化的社区服务综合体。村内的古塔、古井、古树等特色空间,修复戏台、补充体育器械和休憩座椅等设备,提升村庄文化内涵与村内活力,延续文化。对接周边优势资源、发挥村庄自身特色,丰富村庄业态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5.3 优化存量空间

在村庄边界管控方面,以城市道路和自然地形为界,根据上位规划路网界定村庄发展边界,控制村庄蔓延,适当预留并盘活周边用地,为城中村的发展提供空间。在用地功能优化方面,加强对城市道路边缘用地和建筑整理,结合村庄业态导入和景观空间打造,适当功能混合,形成城市和乡村互动良好界面。在用地更新模式方面,选用整体保留、局部拆除的模式,近中期主要在基本设施配套及重要地段进行微改造,沿主要道路两侧,高校、历史文化资源点及社区中心周边建筑进行功能置换。远期主要对村庄搬迁的工厂房等用地进行产业升级,丰富产业业态,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

5.4 提升环境品质

依据小山头村现有资源提出“四境”理念,通过对空间、生态、景观、建筑四大环境更新改造,打造环境美、适宜居的总体格局。一方面通过落实规划道路,疏通村级道路,构建内有外联的道路网络优化整体空间。另一方面对村居空间环境提升,做好村容村貌提升、清除乱搭乱建,对旧村进行提质、提档。加强村居环境活化治理、加强生活垃圾整治工作,使村居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打造具有村居特色的业态,激活村居发展。在生态环境改造层面,对生态本底修复整治,对道路和河道的沿线进行综合整治处理,对破旧、影响道路及河道的房屋进行拆除。在景观环境改造层面,对村庄风貌景观化升级,基于现状环境特色,合理打造村庄节点,形成活动游线,活化村庄整体风貌。在建筑环境改造层面,强化对村庄建筑规范化引导,加强建筑风貌整治,协调好特色风貌建筑与新建建筑的风格,制定村庄风貌建设标准等规范文件。

6 小结

新型城镇化战略要求改造的目标及要求需从过去空间规划设计主导的物质改造,提升到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多学科融合的整体提升的多方位战略设计高度。本项目通过对小山头村空间现状及居民和周边片区需求分析,对拟改造城中村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估,充分挖掘其现存价值和潜在发展方向。旨在探寻在基于现状及需求角度下的城市新区高密度居住城中村改造新策略。为构建有自我文化底蕴的特色化以及能成为城市印象载体的“城中村”改造策略,为如何激活城中村活力,达成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城中村村庄建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我的小村庄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村庄,你好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村庄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