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在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分析

2024-04-01 03:21谭瑞琪范雪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武汉43003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7期
关键词:脑外伤针对性神经功能

谭瑞琪,范雪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 430030)

脑外伤患者是指因外力作用而导致脑组织受损的人群,治疗过程中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脑外伤患者治疗的围手术期阶段至关重要,对患者的生存和功能恢复具有重大影响[1-3]。以患者个体化需求为导向的目标策略针对性护理是近年来在护理领域迅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通过制定并执行特定的护理目标和干预措施,旨在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本文探讨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在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4例脑外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下是患者信息的详细情况:在对照组中,共有17名男性和20名女性,年龄分布为55-89岁,平均年龄为(62.12±17.05)岁。而在实验组中,共有19名男性和18名女性,年龄分布为55-89岁,平均年龄为(62.85±17.12)岁。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而实验组在围手术期进行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

针对脑外伤围手术期患者,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神经功能监测与保护:全面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等神经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神经功能异常,以避免进一步的神经损伤。②颅内压监测与控制:对患者的颅内压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包括颅内压平均值和脑室内压力等,并通过药物治疗、头位调整、呼气末正压通气等措施控制颅内压增高。③预防脑缺氧及维持脑灌注: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脑血流量等指标,确保脑组织获得充足的氧供和脑灌注,防止脑缺血缺氧。④疼痛控制与镇静: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镇静需求,给予适当的镇痛和镇静药物,减轻疼痛和焦虑,确保患者舒适。⑤导管与引流管理:监测和维护患者各类导管和引流管的通畅性,如中心静脉导管、脑室引流管、尿管等,及时清除积血、脓液等。⑥液体管理与营养支持:根据患者液体平衡和营养需求,合理评估和监测液体需求和平衡,调整液体输注速率和种类,并提供适当营养支持。⑦感染与创伤预防:严格执行消毒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避免交叉感染。同时,预防意外伤害,如跌倒、误吸等。⑧情绪与心理支持:与患者保持有效沟通,关注其情绪和心理变化,提供支持和安慰,减轻焦虑和恐惧,增强其合作意愿。

1.3 评价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颅脑损伤程度、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通过应用NIHSS量表,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数越高表明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采用ADL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分数越高则表示自理能力越强。采用GCS评分量表评估颅脑损伤程度,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越小。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以P值小于0.05作为判定统计有显著差异的标准。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在护理之后,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患者在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均呈现出改善的趋势。此外,实验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ADL评分则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比(±s,分)

表1 两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比(±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数据比较,*P<0.05。

组别(n=37)NIHSS评分ADL评分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45.23±2.38 30.47±1.34* 30.27±1.10 35.34±1.99*实验组45.35±2.30 23.48±0.30* 30.07±1.04 43.17±2.20*t 0.14019.7150.80416.055 P 0.889<0.0010.424<0.001

2.2 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 相较于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在护理后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n(%)]

2.3 颅脑损伤程度 经过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实验组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颅脑损伤程度对比(±s,分)

表3 两组颅脑损伤程度对比(±s,分)

注:与本组护理前数据比较,*P<0.05。

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378.89±2.8612.54±2.45*实验组378.90±2.9017.84±2.66*t-0.0158.915 P-0.988<0.001

3 讨论

脑外伤患者是指头部遭受外力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损伤,包括但不限于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震荡和脑出血等状况。脑外伤患者可能因各种原因(如交通事故、跌倒、运动损伤等)导致头部受损,进而可能引发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脑外伤的严重程度可划分为轻微、中度和重度,其中严重的脑外伤可能引发意识丧失、肢体瘫痪、短期或长期的认知及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4]。

脑外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必要性包括:①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危急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②感染预防,保证手术区域清洁。③疼痛控制,减轻患者不适。④神经功能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⑤液体管理,保证水电解质平衡。⑥心理支持,解释手术过程及可能风险。护理干预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降低并发症风险,为康复创造条件。

围手术期护理不足主要包括:①缺乏个性化护理,固定流程未能考虑患者差异。②护理措施不精细,如监测不足、伤口护理不规范等。③心理护理不足,手术前后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④家属参与度不够,教育和指导不足。⑤多学科协作不畅,沟通和协作不足。因此,在围手术期护理期间需要加强个体化护理、细致地护理措施、心理护理、家属参与和多学科协作,以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和康复效果。

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个体化为导向的护理模式,该模式强调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每位患者的特性和需求制定具体的护理目标,并通过实施高效的护理措施及监测方式,以达成这些目标[5-8]。在脑外伤围手术期患者中,实施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具有以下优势:①个性化护理:基于目标策略的护理能够根据脑外伤患者的具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目标和计划,有助于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护理。②提升治疗成效: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地护理目标,能更好地配合医疗团队进行治疗,降低误差,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根据患者特点和需求调整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术后康复水平。③降低并发症风险: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监测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并发症。通过及时地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9]。④提高患者满意度:个性化的护理目标和计划能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增强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这对患者康复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实施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后,相较于对照组,NIHSS评分降低,ADL评分上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较高。就颅脑损伤程度而言,实验组的GCS评分更高。以上结果表明,经过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后,脑外伤围手术期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改善,并发症减少。此类护理措施在脑外伤围手术期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脑外伤患者而言,在围手术期采取基于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并使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得到减少。

猜你喜欢
脑外伤针对性神经功能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针灸治疗轻型脑外伤康复期失眠46例
早期介入认知训练改善脑外伤后抑郁的观察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急性肾损伤及阿魏酸钠的治疗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