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对肝癌患者围术期指标及肝功能的影响

2024-04-03 06:26张海涛周峰祝令称
系统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性肝肝功能肝癌

张海涛,周峰,祝令称

1.齐鲁医药学院,山东淄博 255300;2.淄博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山东淄博 255300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初期隐匿,无特异症状,发病过程中,症状日益突出,甚至有脏器功能衰竭风险,对患者的危害性较大,多因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就诊,且随着人们日常作息、生活习惯及饮食等因素改变,临床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1]。既往临床治疗多以肝切除术为主,但传统开腹手术可对机体造成明显损伤,可导致周围组织受累,延长术后恢复时间。现阶段,腹腔镜逐渐在临床推广,借助腹腔镜实施肝切除术治疗,可有效发挥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势,但关于是否在精确解剖下进行肝切除术治疗仍存在争议[2]。有研究证实,经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肝功能损害,下调黑色素瘤抗原-1 mRNA,减少并发症发生,对患者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年5 月—2022 年10 月淄博市中心医院收治96 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腹腔镜下非解剖性与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96 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22 例;年龄44~77 岁,平均(56.19±4.32)岁;病程6~25 个月,平均(16.22±1.24)个月;体质指数19~24 kg/m2,平均(22.21±1.32)kg/m2;病灶直径3~7 cm,平均(4.21±1.08)cm。观察组男27 例,女21 例;年龄47~75 岁,平均(56.44±4.56)岁;病程8~22 个月,平均(16.18±1.32)个月;体质指数20~25 kg/m2,平均(22.12±1.18)kg/m2;病灶直径3~6 cm,平均(4.16±1.05)cm。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 研第112 号)。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确诊患者[4];②符合腹腔镜肝切除术指征;③均自愿参与,对研究知情,签署协议同意书;④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合并乳腺癌、肺癌等肿瘤者;②合并肝肾、心肺等脏器功能缺损者;③存在手术禁忌证者;④患有精神疾病,或存在沟通障碍等情况者;⑤合并病毒性肝炎等严重肝脏疾病者;⑥资料破损或丢失者。

1.3 方法

对照组为腹腔镜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手术体位为仰卧位,麻醉手段为全麻,穿刺点位于肚脐下方,间距为1 cm,完成后将腹腔镜置入,搭建人工气腹,主副操作孔分别位于肚脐右侧4 cm 处和右腋前线肋骨边缘,通过腹腔镜观察病变情况和病灶对邻近组织的影响,以超出病灶边缘1 cm 的部位为切除范围,置管后对切口进行缝合。

观察组采用术式为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按照对照组同样的方式选择手术体位、麻醉方式和进腹操作,阻断血流,切除肝蒂,穿刺病灶所在肝段,静滴亚甲蓝,结扎肝蒂,观察染色情况,精准切除病灶,置管并缝合切口。

术后治疗均为保肝与抗感染等,并及时告知患者治疗效果,安抚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配合度,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1.4 观察指标

①围术期指标: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②肝功能指标: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术前和术后3 d 各进行1 次,所用仪器为医用离心机(170T5R),离心处理参数设置:速度、半径和时间分别为3 000 r/min、8 cm 和10 min;完成后采集血清,以全自动生化检测仪(PUZS-600A)测定谷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

③并发症:统计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出血、腹腔积液、术后粘连、腹水、胆瘘情况。

1.5 统计方法

用SPSS 2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并发症发生情况为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围术期指标和肝功能指标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s)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17%,低于对照组的18.7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肝癌是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高发病率及病死率,对患者健康有严重威胁[5]。而腹腔镜肝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措施,可有效切除患者肿瘤病变组织,控制癌症因子转移,且有效发挥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势,但肝脏手术复杂多变,且切除部位多在肝脏后方或肝脏顶部,视野受限,准确切除病灶难度较大,且若患者术中发生出血,也会对手术视野造成影响,被迫转开腹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不利于其术后恢复,效果并不理想[6]。

本研究中,观察组出血量更少,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表明经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促使患者尽早康复,缩短恢复时间。与洪海杰等[7]学者研究一致,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该手术可依据患者病灶的解剖区域结构准确切除肿瘤,最大限度控制出血量,减轻对病灶周围组织的损伤,且可结合患者肝脏组织预留体积及结构等情况确定切除范围,拟定最佳的肝实质分割平面,从而完整切除病灶组织,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舒适,促使其尽早出院,是一种安全且高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8]。观察组肝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手术比较,在疾病治疗中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有效保障患者肝功能。与吴景辉等[9]学者研究结果一致。谷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是测定患者肝功能的敏感指标,若肝功能损伤或受到破坏时,其表达水平会出现相应的升高,为患者肝功能评估提供数据参考;而肝脏为机体代谢器官,两种物质高水平表达提示肝功能损伤[10-11]。但经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可精确定位患者病灶,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脏器,有效减轻对肝脏组织的损伤,并准确切断病灶肝段供血,减少术中出血量,保障健康肝脏组织血供,有利于术后健康肝组织修复,改善患者肝功能[12-1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更佳,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在刘欣等[14]学者研究中,以103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证实经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24%,低于对照组的29.63%(P<0.05),与本文结果一致。因该手术有效减轻患者机体损伤,最大程度保留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其效果显著[15]。

综上所述,解剖性腹腔镜手术可有效治疗疾病,在改善肝功能的同时,对并发症有预防作用,也可加快术后恢复时间。

猜你喜欢
性肝肝功能肝癌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双花保健口服液的制备及对应激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益肝愈瘿汤联合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甲亢性肝损害的疗效分析
中央型原发性肝癌行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疗效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晚期肝癌的效果比较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