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2024-04-03 06:26范捷冯飙闻芳
系统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单药脑血管病溶栓

范捷,冯飙,闻芳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 210031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残率的特点[1]。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可恢复梗死区血液灌注,保护缺血脑组织,减轻神经功能损伤[2-3]。然而,静脉溶栓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治疗时间窗窄、易复发等。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预后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介入技术将血栓取出或溶解,能够迅速恢复血液供应,减小梗死面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5]。本研究回顾性选取2021 年3 月—2022 年3 月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单纯静脉溶栓、溶栓+血管内介入联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本院收治的60 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30 例)和单药组(30 例)。单药组中男19 例,女11例;年龄46~74岁,平均(63.17±5.82)岁;病程1~5 h,平均(2.76±1.24)h。联合组中男21 例,女9 例;年龄48~72 岁,平均(63.54±5.37)岁;病程1~5 h,平均(2.58±1.31)h。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首次发病;患者被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4.5 h 内出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患者无严重出血倾向;未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排除标准:已明确诊断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对静脉溶栓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存在严重的禁忌证者,如活动性出血、近期手术史、严重高血压等;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单药组给予阿替普酶(国药准字SJ20 160054;规格:20 mg/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 mg/kg,用药总剂量≤90 mg,建立静脉通道推注10%,剩余药物持续静脉泵注,1 h 内输注完毕。

联合组在单药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局麻后使用1~2 mm 粗的穿刺针,穿刺股动脉进入血管,在血管造影机直视下,将导管送至病灶处,注射造影剂,明确动脉狭窄详细情况。在微导丝指引下实施取栓以及球囊扩张等操作,术后实施24 h 心电监护。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②比较治疗后1 周、出院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以及治疗1、3 个月后的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分值越低表示预后效果越好[6-7]。③比较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心肌梗死。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血液流变学指标、NIHSS 评分、MRS 评分)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不良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

2.2 两组患者NIHSS、MRS 评分比较

联合组治疗后1 周、出院前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治疗1、3 个月后的MRS 评分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MR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NIHSS、MRS 评分比较[(±s),分]

注:NIHSS 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RS 评分:改良Rankin 量表。

?

2.3 两组患者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联合组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8-9]。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有研究指出,将静脉溶栓与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应用,可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后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单药组(P均<0.05)。宋贺等[11]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联合治疗通过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两种方法的综合作用,能够更迅速有效地恢复脑部血流。静脉溶栓能够溶解局部血栓,促进缺血区域的血液再灌注。血管内介入则可以迅速清除或通畅阻塞的血管,进一步增加血流供应。这两种方法协同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降低血液的黏度,减少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血液在脑血管中的流动性[12]。联合组治疗后1 周、出院前的NIHSS 评分均明显低于单药组,联合组治疗1、3 个月后的MRS 评分均明显低于单药组(P均<0.05)。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NIHSS 评分用于评估患者的卒中严重程度,其中包括神经系统缺陷的种类和程度[13]。联合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恢复梗死区的血流,降低脑组织受损程度,减轻神经功能损伤。MRS 评分用于评估患者的预后和功能障碍程度。联合治疗通过减小梗死面积、降低脑损伤,以及改善神经功能的保护,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康复。殷涛等[14]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1 周、1 个月后的NIHSS 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随访90 d 后的MRS 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联合组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药组(P<0.05)。联合治疗能够更全面地处理脑血管病变,减少再栓塞或其他并发症的风险。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相结合,能够更彻底地清除或恢复阻塞的血管,降低了血栓形成、再栓塞等不良事件的概率。曹光宇等[15]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12 个月后的不良血管事件发生率(3.3%)明显低于药物组(16.7%)(P<0.05),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对患者实施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联合疗法,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效果更为理想,且有助于减少不良血管事件。

猜你喜欢
单药脑血管病溶栓
恩替卡韦在阿德福韦单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恩替卡韦在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唑来膦酸单药治疗肺癌骨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