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采取奥卡西平进行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2024-04-03 06:26高山石光男张莎莎
系统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卡西平三叉神经痛原发性

高山,石光男,张莎莎

1.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菏泽 274000;2.玉田县医院神经内科,河北唐山 064100

临床中三叉神经痛属于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对三叉神经痛这一疾病,目前还未明确其发病机制,通常认为此疾病与三叉神经微血管受到压迫,使患者发生了癫痫样神经痛亦或者是神经脱髓鞘相关[2]。当疾病发生后,患者存在撕裂、电击样或者是针刺般的痛感,一般先在面部神经的左侧,之后疼痛位置扩散,患者受到的疼痛难以忍受,应得到及时的救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三叉神经痛一般使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常见药物包括奥卡西平以及卡马西平,应用效果比较良好,但具体选取哪种药物治疗疾病成为了研究重点[4]。本研究为分析奥卡西平药物的治疗有效性,选取2022 年3 月—2023 年3 月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0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研究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5~68 岁,平均(38.69±4.72)岁;疼痛部位:右侧疼痛16 例,左侧疼痛14 例。对照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6~67 岁,平均(38.72±4.75)岁;疼痛部位:右侧疼痛17 例,左侧疼痛1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可正常交流;对研究使用的药物不存在过敏反应。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患者;对药物过敏患者;一般资料不完整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无法正常进行语言交流患者;极其不配合用药治疗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卡马西平治疗。卡马西平(国药准字H33 022271;规格:0.1 g),口服用药,最初用药的剂量为1 次/d,200 mg/次,然后结合患者的个人体质以及病情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药物的使用剂量,以此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通常是2 次/d,400 mg/次,持续接受8 周的治疗。

研究组接受奥卡西平治疗。奥卡西平(国药准字H20 040192;规格:0.3 g),口服用药,最初的用药剂量为300 mg/次,2 次/d,然后逐步提高药物剂量,以此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通常为2 次/d,600 mg/次,接受持续8 周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成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评定标准:经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表现消失,暂停药物使用后2 小时疾病未复发,评定为治愈;经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且疾病发作次数大幅度减少,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不会产生影响,暂停用药2 个月以后症状未加重,评定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疼痛感减轻,但是还需使用药物控制疾病,疾病发作次数减少,评定为有效;上述指标均未达成,疾病症状以及发作次数甚至加重,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比较两组疼痛改善情况。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进行评定,对患者用药前、用药4 周、用药8 周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

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疹、恶心、嗜睡、头晕不良反应,计算总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疼痛改善情况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行t检验;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 周以及8 周治疗后,研究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比较[(±s),分]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中有1 例头晕,无恶心、嗜睡、皮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中有2例头晕、3 例恶心、2 例嗜睡以及3 例皮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6,P=0.002)。

3 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生以后,其主要的病情表现是三叉神经分布的区域内,会出现短暂的猛烈疼痛,此种疼痛难以忍受,且会反复出现[5]。虽然尚未明确此种疾病发病机制,但是多数与过敏性牙痛、血液循环障碍、病毒感染等有关,通常难以忍受疼痛[6]。并且,在患者刷牙、说话时疼痛感会加重,疼痛也会持续存在,一般为数分钟或数秒,此种疾病存在周期性发展特点[7]。患者平日的活动和常人无异,疾病发作时患者才会出现不适感以及疼痛感,这也对患者平日里的生活、工作造成不便,应当及时获得救治[8]。由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长期忍受疼痛,甚至部分患者出现面瘫,这也导致患者形成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应在患者接受治疗时,同步开展心理疏导等工作,可提高疾病治疗的有效性[9]。治疗期间患者应坚持用药治疗,不可随意擅自停药或者是更换药物,否则将影响整体的用药治疗效果,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极其不利。

在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时,要精准鉴别患者是否存在偏头痛、牙痛、青光眼等情况,从而提升疾病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由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频繁反复发作、病程时间长的特点,此时疾病治疗的难度提高,通常进行手术治疗,例如半月神经节封闭术、微血管减压术等,但是由于手术治疗的适应证较多,且术后患者恢复的时间较长,很多患者不愿采用此种方式。对此,临床中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一般会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通过药物缓解机体疼痛,在疾病治愈以后防止再次发作。

镇痛药物卡马西平,常用于三叉神经痛治疗中,会使人体钠通道灭活功能提升,调节Ca2+通道,以此起到镇痛的效果。但是,此种药物用药以后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皮疹、皮炎、肝功能损伤等,对患者后续的恢复带来不利影响。并且,由于不良反应的过多,此种药物治疗方案导致部分患者无法耐受,会寻求其他的治疗方法。根据相关研究得知,奥卡西平为抗癫痫药物,也可起到镇痛作用,抑制患者的大脑皮质运动,将钠离子通道阻断,减少患者的神经兴奋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快速镇痛。并且,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使用奥卡西平药物,半衰期为2 h,可迅速作用于患者的机体。虽然此种药物也容易导致用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通常是由于药物使用过量造成,合理控制药物剂量,可降低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奥卡西平进行治疗,经8 周的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76.67%)(P<0.05),结论和韩秀斌[10]报道的甲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高于乙组(81.07%)(P<0.05)结果一致。在疼痛改善情况比较上,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 周时研究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和朱艳丽[11]文献中的结果相同,文献中试验组治疗前的VA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而治疗1 个月、3 个月后,试验组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论证实了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运用奥卡西平方案效果较好,患者不良反应发生较少,表明此种药物使用有一定的价值和可行性[12]。

综上所述,建议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奥卡西平药物治疗,不仅可改善患者的疼痛表现,在疾病治疗安全性以及有效性上有所保障,值得临床中运用。

猜你喜欢
卡西平三叉神经痛原发性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探讨小剂量托吡酯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不同年龄阶段癫痫患儿奥卡西平活性代谢产物血药浓度的临床价值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