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治疗颅底肿瘤的应用效果

2024-04-03 06:26罗继本林世奇贾鑫陈小忠
系统医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炎性内镜神经

罗继本,林世奇,贾鑫,陈小忠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贵州贵阳 550000

颅底肿瘤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发生在颅底及其周围组织的肿瘤统称,通常包括原发于颅底骨质、颅内肿瘤累及颅底的肿瘤[1-2]。随着病情的进展,肿瘤组织可通过颅底裂孔或破坏颅底骨质后向四周侵犯,累及肿瘤组织周围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结构,病变部位较深,同时肿瘤周围的解剖结构复杂,从而增加手术难度大,患者并发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3-5]。传统治疗颅底肿瘤多以开颅手术治疗为主,而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多学科专业医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颅底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神经内镜作为一种目前临床常用的微创技术,其优势包括创伤小、视觉效果好、术后恢复快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5]。本文为探究神经内镜在颅底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治疗价值,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神经内镜治疗的25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选取本院收治的50 例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25 例。对照组中男16 例,女9 例;年龄23~53 岁,平均(34.32±1.09)岁;病程4 个月~3 年,平均(1.32±0.21)年;肿瘤直径1~4cm,平均(3.32±0.23)cm;肿瘤类型:脊索瘤4 例、软骨瘤3 例,软骨肉瘤2 例,脑膜瘤11 例,神经鞘瘤5 例。观察组中男17 例,女8 例;年龄22~54 岁,平均(33.21±1.11)岁;病程3 个月~3.5 年,平均(1.41±0.11)年;肿瘤直径1~5cm,平均(3.21±0.33)cm;肿瘤类型:脊索瘤5 例,软骨瘤2 例,软骨肉瘤4 例,脑膜瘤11 例,神经鞘瘤3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齐全,进行过影像学、病理学检查,就诊时出现头痛、头晕、颅内压升高等临床表现,经综合诊断为颅底肿瘤;CT、MRI 等影像学检查发现>1 cm 的肿瘤;有随访记录,术后随访≥1 年。

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失者;合并恶性疾病、其他脑部疾病的患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开颅手术治疗。①术前处理:做好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解答患者疑虑,安抚患者情绪,调整患者心态,促进手术顺利进行,引导患者调整心态。之后,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并准备好救援设备;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CT、MRI)的结果,再次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邻近神经和血管,并确定合适的手术位置。②术中和术后处理:全身麻醉,以颅底为手术切口,将肿瘤完全切除。确认肿瘤切除干净后,对创口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并进行适当填充,最后进行止血、抗感染和引流等处理。

观察组采取神经内镜治疗。术前处理、麻醉同对照组,利用德国storz 神经内镜开展手术,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毗邻神经血管等,确定合适的手术入路,内镜颅底中线区经鼻手术入路可分为经筛板入路、经鞍结节/蝶骨平台入路、经蝶鞍入路、经斜坡入路和经颅颈交界区入路等,在神经内镜的协助下直接切除肿瘤。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盲区,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确认肿瘤清除干净,无残留物。手术区域应冲洗并适当填充,然后进行抗感染、止血和引流处理。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临床疗效[6]:显效为患者头痛、四肢无力、呕吐、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消失,炎性指标水平恢复正常;好转为上述不适症状改善或偶尔出现,具体包括头痛减轻,呕吐次数减少,四肢可轻微活动,炎性指标水平接近正常;无效为未达到上述水平。临床治疗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术后1 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8]。

对比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GCS 评分最高分为15 分,最低分为3 分,分数越低患者意识状态越差,预后越差。术后1 d 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7]。

对比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术前24 h 以及术后48 h 比较两组患者的白介素(Interleukin, IL)-6、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ecific Protein, S100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水平。

对比两组全切除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全切除率为术后1 周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评定;复发率为术后随访一年进行评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术后即可至术后1 个月进行评定,包括视力障碍、听力障碍、面神经麻痹、脑脊液外漏。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临床治疗有效率、全切除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炎性因子水平)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GCS 评分对比

观察组GCS 评分为(9.22±0.12)分,高于对照组的(8.41±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79,P<0.05)。

2.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术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IL-6、S100β、TNF-α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注:IL-6:白介素-6,S100β: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表示与同组术前24 h 比较,P<0.05。

?

2.4 两组患者全切除率、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全切除率、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颅底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实践中,传统的手术方法在视野中存在一定死角,且创伤较大,术后不良反应较多;同时,由于颅底肿瘤靠近颅神经、重要血管和脑干位置,手术难度增加,肿瘤切除不完全会存在一定的复发和并发症风险[8]。与此同时,如果手术不理想,可能会对脑神经和脑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对患者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三维内镜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神经内镜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具有视野范围广、视觉效果好、能减少对患者的损伤等特点。基于临床治疗的需要,神经内镜的快速发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术方法,成为神经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9-10]。

观察组GCS 评分低于对照组的(8.41±0.11)分(P<0.05);术后,两组炎性因子水平相比,观察组更低(P<0.05),提示神经内镜治疗颅底肿瘤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预后,神经内镜的手术创伤较小,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手术进程,缩短引流管留置时间,由此减少了外界刺激对机体的损害,减轻体内炎症反应。主要原因为:神经内镜可以显示传统开颅手术的盲点,清晰地观察颅底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在提高手术切除率的同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损伤肿瘤附近的神经、血管等,术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11]。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8.00%(P<0.05),这与刘雪涛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中显示,选取80 例脑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采取神经内镜治疗)及对照组(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43%,观察组为97.83%,观察组更高(P<0.05)。上述研究结论进一步说明神经内镜可以提高脑肿瘤的治疗效果。对其机制进行分析可能为:神经内镜的视野范围较广,可以从小角度清楚地观察患者的深层病变及其附近组织结构,这不仅有助于完全切除肿瘤,而且还能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12]。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神经内镜可以显著提高脑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预后,同时,能改善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炎性内镜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眼内镜的噱头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神经”病友
各种神经损伤的病变范围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