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2024-04-07 02:18李明陈铮王晓彦张佳琦张娇张晶薛慧李秀婷邸禄芹
河北医药 2024年5期
关键词:预防措施下肢血栓

李明 陈铮 王晓彦 张佳琦 张娇 张晶 薛慧 李秀婷 邸禄芹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DVT发生率为11.1%~63%[1]。DVT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并且血栓一旦脱落还可导致肺动脉栓塞进而危及患者生命[2]。有研究显示,即使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仍有20%~50%的患者会发生血栓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因而对下肢骨折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预防DVT发生,对保障患者安全、确保康复效果十分重要。目前,健康教育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一项低投入、高效率的干预措施[4]。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中,护士缺乏对患者的全面了解,通常不考虑患者个体差异与接受程度,宣教方式与内容较单一,导致患者对DVT的预防依从性较差[5]。为有效落实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我们的研究中改进了宣教的内容及方式,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300例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观察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0.6±12.3)岁;受伤原因:车祸75例,高处坠落38例,跌倒24例,扭伤13例;骨折类型:股骨骨折52例,髌骨骨折13例,胫骨骨折68例,跟骨骨折17例。对照组:男87例,女63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2.5±12.6)岁;受伤原因:车祸65例,高处坠落46例,跌倒20例,扭伤19例;骨折类型:股骨骨折47例,髌骨骨折28例,胫骨骨折61例、跟骨骨折14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15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下肢骨折患者;③住院期间规范应用药物抗凝患者。

1.2.2 排除标准:①入院前已存在DVT;②住院时间<24 h;③病历资料不齐全者;④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或老年痴呆症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宣教,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和家属讲解预防DVT的目的及方法,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

1.3.2 观察组: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

1.3.2.1 选拔健康宣教护士:科室护士通过评比,选出1名对血栓知识掌握熟练,表达沟通能力强的护士,做为科室的健康宣教护士,负责新入院和手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

1.3.2.2 网络宣教:将DVT健康宣教内容制作成二维码张贴在每个病室。

1.3.2.3 小组宣教:以病室为单位,每日播放血栓形成过程视频,责任护士负责讲解。

1.3.2.4 编制韵律操:把基本预防措施中踝泵运动、环转运动、抬臀运动、直腿抬高制作成四拍韵律操,每日10∶00、16∶00各播放一次,患者跟随节拍完成活动,责任护士在床旁指导和监督,其余时间患者可扫描二维码根据健康教育内容自行锻炼。

1.3.2.5 将基本预防措施总结成顺口溜,方便患者记忆:一喝、二抬、三运动、戒烟、通便、多沟通。一喝:根据病情许可多饮水,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成人每天约2 000 mL,或者是观察自己的尿色,颜色淡黄色,说明入量充足。二抬:①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抬高角度可根据床尾标识选择,以患者舒适为宜。②抬臀练习,两肘和健侧脚后跟支撑,使臀部离开床面。三运动:①主动活动:踝泵运动、环转运动、直腿抬高。②被动活动:如活动受限,家属给予被动运动。③病情允许早期下床活动。戒烟: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通便:进食低脂、粗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另外,指导患者或家属顺时针进行腹部按摩,2次/d,每次30圈。多沟通:感觉下肢皮肤颜色改变、肿胀、疼痛等,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1.3.2.6 专题讲座:每周三下午召集家属和能行走的患者进行血栓科普知识讲座。

1.4 观察指标

1.4.1 患者对DVT认知水平:采用林盼[6]编制的住院患者DVT预防知识问卷对患者的DVT认知水平进行评价:该问卷涵盖DVT的相关概念、临床表现、危险因素、预防知识4个维度,共11个条目,均为选择题。单选题选择正确得1分;多选题每勾选1个正确选项得1分;该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对DVT认知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51,于干预前、干预后(出院前1 d)由专人通过问卷星对患者进行调查测评。

1.4.2 患者对DVT基本预防措施的依从性:参考文献[7]编制患者DVT预防措施依从性调查问卷,包括饮水量、患肢抬高、功能锻炼、大便管理4个方面。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自我管理判定为完全依从;患者基本配合医护人员,偶有抵触行为判定为部分依从;患者经常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自我管理判定为不依从[8]。

1.4.3 DVT的发生率:使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仪对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进行检测,检测频率为入院后、术后24 h及出院前1 d分别检测1次,住院期间若患者出现下肢的异常肿胀、麻木、疼痛和感觉异常立即进行双下肢超声检查。记录患者住院期间下肢DVT的发生率。

1.4.4 护理满意度:采用科室编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服务、生活照顾、专业能力、健康教育及问卷总分,Cronbach’s α系数为0.823。问卷总分为45分,分数越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越高。

2 结果

2.1 2组患者DVT认知水平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DVT认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对DVT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疾病概念、临床表现、危险因素、预防知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后DVT认知水平比较 n=150,分,

2.2 2组患者DVT预防措施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饮水量、患肢抬高、功能锻炼及大便管理的依从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DVT预防措施依从性比较 n=150,例(%)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包括护理服务、生活照顾、专业能力、健康教育)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n=150,分,

2.4 2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24例DVT,对照组发生38例DVT,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 n=150,例(%)

3 讨论

3.1 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患者对DVT的认知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DVT认知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常规的健康宣教以护士口头宣教为主,形式单一内容笼统、枯燥,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临床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血栓基本预防措施中涉及的项目比较多,易出现遗漏。观察组微视频的宣教方式,图文声影并茂,易于患者接受引起患者兴趣;二维码的使用不受时间、患者情绪、疼痛、病情等影响,患者可自主选择时间扫码反复观看,利于患者加深认知;顺口溜的创编将基本预防措施进行了二次加工,编制成一句话易读上口,使患者轻松记忆复杂抽象的知识;另一方面,健康宣教的效果受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知识水平、宣教方式的影响[9],宣教护士DVT相关知识丰富,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以故事为线索系统全面地讲解,将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加深患者理解;定期进行专题讲座使患者和家属参与其中,患者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发挥了同伴教育作用。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充分调动了患者积极性,使患者主动参与其中学习DVT知识。

3.2 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患者对DVT基本预防措施的依从性 知信行理论认为人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形成行为3个过程。“知”为基础,“信”为行为改变的关键和动力,掌握的知识越多,行为改变的倾向性越强[10]。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多元化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DVT的认知,意识到DVT的危害,因而能更积极主动地落实基本预防措施。另一方面科室定点播放韵律操,所有患者于同一时间段跟随视频进行锻炼,责任护士对依从差的患者从旁监督指导,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个人行为会随其所在群体的平均行为发生改变,部分开始表现为依从性差的患者亦会跟随群体进行锻炼。此外,骨科患者往往因惧怕运动引起疼痛导致对基本预防措施执行差,有研究表明各频率的踝泵运动均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11]。本研究中未对患者踝泵运动时长、角度和强度做硬性规定,考虑患者的耐受程度,以不造成患者负担为前提,在保障效果的同时方便患者执行,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3.3 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能降低患者住院期间DVT发生率 下肢骨折患者是DVT的高危人群,其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预防重于治疗。DVT预防措施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物理预防不适用于皮肤缺损、严重水肿等患者,应用药物预防应权衡预防血栓与出血之间的利弊,二者均有其局限性,基本预防是最简单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12]。踝泵运动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下肢抬高可增加股总静脉峰流速,患者对基本预防措施的切实落实,降低了DVT的发生率[13-14]。

3.4 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对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的满意度、认可度更高。已有的数据表明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评估患者个体需求与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围绕DVT整合多种宣教形式,增强了健康教育效果[15]。二维码、视频等网络教育的应用不受时间、空间、患者个体因素等影响,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实现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同时DVT发生率的降低有助于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痛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下肢骨折患者采用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提高患者对DVT的认知水平,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血栓的预防有重要意义。但本研究干预效果仅限于在院期间且样本量小,因而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猜你喜欢
预防措施下肢血栓
初春仔猪腹泄原因与预防措施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核桃园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及预防措施探讨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