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治疗仪联合握力圈治疗动静脉瘘管的效果观察

2024-04-10 08:31翁彬娥梅英丽
医疗装备 2024年5期
关键词:握力瘘管动静脉

翁彬娥,梅英丽

浙江省台州医院 (浙江台州 317000)

动静脉瘘管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血液透析治疗的先决条件,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动静脉瘘管使用中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瘘管狭窄、血栓形成和感染等,均可能对瘘管的持久性和功能性产生影响[2]。远红外治疗仪通过发射特定波长的光线,深入组织产生温热效应,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抑制炎症反应。握力圈作为一种简单的物理治疗工具,通过增强手臂和前臂的肌肉力量改善血管的血液流动性[3]。但单一进行远红外治疗或握力圈运动训练均不能有效地降低动静脉瘘管相关并发症,且目前国内外对远红外治疗仪联合握力圈治疗动静脉瘘管的研究报道较少[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远红外治疗仪联合握力圈治疗动静脉瘘管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0 年7 月于医院行首次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的自体动静脉瘘管手术的100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27 例;年龄35~78 岁,平均(55.16±6.77)岁;透析时间3~10 年,平均(5.33±1.04)年;试验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30~69 岁,平均(50.81±4.57)岁;透析时间2~11 年,平均(4.93±1.2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年龄18~70 岁;病情稳定,认知正常,具有正常的语言交流能力;首次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的自体动静脉内瘘;了解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内瘘重建;人工血管;非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术侧肢体活动受限;存在精神疾患或认知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红远外治疗仪(海南郎腾,型号:KP-B220)照射,患者接受动静脉瘘管术后1 周开始第1 次照射,温度≤40 ℃,照射时间为40 min/次,3 次/周,共治疗4 周[5]。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握力圈治疗。握力锻炼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实施,每次握紧、放松各5 s,200 次/d。共干预4 周。

1.3 观察指标

(1)血管内径、静脉壁厚度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 因 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静脉血管内径、静脉壁厚度,空腹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5 ml,5000 r/min 离心10 min 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VEGF 水平。(2)炎症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水平变化。(3)血液透析效果评价。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迈瑞公司,型号:DC-75 Mindray)测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动静脉内瘘肱动脉血管血流量。将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置于特定的血管部位,通过探头发射和接收反射的声波,计算血流速度。根据血管的直径和血流速度计算血流量:血流量 = 横截面积(根据血管直径计算)×平均血流速度。通过测定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评估肾功能和血液透析效果。采集患者空腹时外周静脉血5 ml,以5 000 r/min 离心10 min 后,取上清液,采用肌酐和尿素氮试剂盒(上海沪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4)并发症:观察两组疼痛、内瘘狭窄、出血、水肿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管内径、厚度及VEGF 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头静脉血管内径、静脉壁厚度和血清VEGF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静脉血管内径高于对照组,试验组静脉壁厚度和血清VEGF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管内径、静脉壁厚度及VEGF 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血管内径、静脉壁厚度及VEGF 水平比较(±s)

注:VEGF 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组别 例数 血管内径(mm)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4.10±0.20 4.39±0.13试验组 50 4.02±0.22 4.91±0.19 t 0.555 3.309 P 0.835 0.021组别 例数 静脉壁厚度(mm)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1.35±0.07 1.18±0.04试验组 50 1.32±0.08 0.90±0.04 t 0.023 13.010 P 0.878 0.001组别 例数 VEGF 水平(pg/m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288.20±26.04 232.21±19.56试验组 50 295.27±17.92 177.68±17.63 t 0.417 3.253 P 0.903 0.023

2.2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IL-8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hs-CRP、IL-8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hs-CRP 为超敏C 反应蛋白;IL-8 为白细胞介素-8

组别 例数 hs-CRP (mg/ml) IL-8(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12.35±1.71 8.96±1.74 163.00±9.80 103.93±11.97试验组 50 12.63±1.99 4.91±1.04 156.42±6.32 72.01±10.36 t 0.212 3.005 0.822 3.971 P 0.974 0.034 0.681 0.008

2.3 两组血液透析效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流量、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头静脉血流量高于对照组,肌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头静脉血液透析流量、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头静脉血液透析流量、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血流量 (ml/min)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212.93±10.79 248.70±16.97试验组 50 215.61±8.83 292.18±12.35 t 0.267 4.217 P 0.959 0.006组别 例数 血清肌酐(μmol/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480.01±18.77 407.93±27.49试验组 50 474.82±12.52 274.30±35.73 t 0.256 6.488 P 0.962 <0.001组别 例数 尿素氮(mmol/L)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50 43.58±4.22 18.34±1.93试验组 50 39.89±7.91 12.27±1.90 t 0.965 1.587 P 0.594 0.279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动静脉瘘管是一种用于血液透析的人工通路,通过连接动静脉,方便血液从体内流向透析机[6]。瘘管不仅提供了稳定和有效的血液净化通路,还有利于维持血液透析的质量和效率[7]。由于动静脉瘘管是长期透析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持其功能良好和稳定对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动静脉瘘管患者采用远红外治疗仪联合握力圈的治疗,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头静脉血管内径和静脉壁厚度的测量,结果表明,治疗后,试验组头静脉血管内径显著增加,且高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治疗后的静脉壁厚度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远红外治疗仪联合握力圈可增加头静脉瘘管血流量,说明远红外治疗仪联合握力圈的治疗不仅有利于增加血管内径,还有效改善了血流量。血管内径的增加和静脉壁厚度的减少是评估动静脉瘘管功能改善的重要指标。朱慧瑛等[8]的研究表明,使用握力圈可有效扩张手背浅表静脉。胡吉彦俐[9]对来自9 个社区的60 岁老人进行握力圈运动训练,结果显示,握力圈训练可显著降低老年人的脉搏次数,促进老年人的体质健康。顾艳红等[10]的研究表明,使用握力圈锻炼器锻炼可有效增加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的内管内径、血管厚度和血流量,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本研究中,干预后试验组头静脉血管内径显著增加,可能是由于远红外治疗法可深入皮肤和肌肉组织,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管扩张。张静[11]的研究表明,远红外线照射可以刺激一氧化氮的产生,而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血管舒张因子,能够帮助放松血管平滑肌,增加血管内径和血流量。握力圈常被用于增强手部和前臂的肌肉力量。蔡银优等[4]的研究表明,定期使用握力圈可以提高手臂和前臂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总之,远红外治疗仪和握力圈的联合应用通过促进血管扩张和改善血液循环共同作用,从而减少静脉壁厚度和增加血流量。

hs-CRP 是一种敏感的炎症生物标志物,常用于评估体内的炎症水平。hs-CRP 水平的升高可反映瘘管周围或体内其他部位的慢性炎症状态[6,12],如促进瘢痕组织形成或瘘管狭窄,从而影响瘘管的血流和透析效果。IL-8 水平的增加也与瘘管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可能导致瘘管功能障碍,如血管内皮损伤或血栓形成[13]。VEGF 是促进血管新生的关键因子,对维持和修复血管结构至关重要,有利于新血管的形成和瘘管的成熟。本研究中,动静脉瘘管患者接受远红外治疗仪联合握力圈治疗后,试验组hs-CRP 和IL-8 水平降低,说明远红外治疗仪联合握力圈治疗动静脉瘘能有效缓解慢性炎症状态。VEGF 是促进血管新生的关键因子,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VEGF 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远红外治疗仪联合握力圈有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远红外线能够渗透皮肤和肌肉组织,产生温热效应,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氧合,从而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温热效应还可能刺激血管扩张和新陈代谢,从而减少炎症介质的积聚[14],促进代谢废物的清除,调节VEGF 等生长因子的表达[15]。定期使用握力圈增强手部和前臂的肌肉,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降低炎症介质的浓度,提高肾脏过滤和排泄功能,从而降低血清中肌酐和尿素氮的浓度[16]。总之,远红外治疗仪联合握力圈可能通过提高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氧合,降低炎症水平,调节血管生成因子的活性,以及提高肾脏的过滤和排泄功能,减轻慢性炎症状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本研究中,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为,血管内径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血液的流动性,减少血液对血管壁的摩擦,从而降低血栓和血管瘘管狭窄的风险。本研究中,试验组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能与改善血液循环和减少炎症有关。王存涵[17]的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年轻女性的动脉硬度。谢庆凤等[18]对脊髓水肿大鼠进行水中跑台训练,结果发现这种训练可有效缓解组织水肿,组织结构也明显改善,因此推测握力圈训练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健康和减少血管脆弱性来降低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的出血风险,同时握力圈改善的血液动力学可能也有利于缓解水肿的发生。

总之,远红外治疗仪联合握力圈应用于动静脉瘘管患者,有利于增加头静脉的血管内径、减少静脉壁厚度、提高头静脉瘘管血流量、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肌酐和尿素氮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握力瘘管动静脉
握力测量方案的研究进展
巧练握力益康寿
两种握力计测量社区中老年人握力值的一致性评价
髓周动静脉瘘1例报告
肺动静脉瘘3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并行导丝法在更换肾造瘘管中的应用:附33例次报道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能锻炼握力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