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A-SVM 的PSA 制氧系统关键部件故障诊断

2024-04-10 08:30刘健民
医疗装备 2024年5期
关键词:制氧稳压特征值

刘健民

华氧医疗科技(大连)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居家养老人数不断增加,国内家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不断上升,制氧系统行业的发展进入快速扩容阶段[1]。气控阀、分子筛、稳压阀等为制氧系统的关键部件,对于制氧系统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制氧系统运行中常出现许多故障。朱芬梅等[3]提出运用支持向量机建立推理机自动判断实时的技术状态是否正常。刘璇斐等[4]以专家机为方法开发了用于制氧系统的故障分类诊断机,以提高制氧元件故障诊断的准确率。但分类算法诊断的关键是通过训练样本数据满足高准确率要求,然后对实际状况下收集的数据进行故障诊断分类,所以样本的选择至关重要,特征突出的样本数据可以较好地提高分类的准确率,但仅通过对模型进行更新无法达到分类准确性的要求,所以以上方法应用于制氧系统故障诊断无法保证其诊断的准确性。

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PSA 制氧系统故障诊断方法,利用PCA 降维消除特征值冗余,生成故障敏感特征,再对SVM 进行训练和测试,生成故障诊断模型实现制氧系统故障的精准、高效、全面分类。

1 PCA 主成分分析原理

PCA 采用降维思想将高维度的、相关性较大的多个指标,通过数学变换转换为数个不联系的综合指标,且转换后的综合指标一般可以表征为转换前90%以上的多个指标,即主成分[5]。

需要对矩阵X XT进行特征分解,特征值排序为:λ1≥λ2≥…≥λd,再取前d′个特征向量构成W=(w1,w2,…,Wd′),其中d′通常可以自由设定[11]。

2 支持向量机SVM 原理

SVM 是建立在 VC 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之上[12],特别针对于解决数据样本非线型、维度高、数据样本不充分等问题[13]。

SVM 的原理核心为寻找最优超平面ωTx+b=0,当数据集呈现线型状态时,寻优问题为:

其中,ω为超平面方向,b为超平面距原点距离[14]。

当数据集呈现非线型状态时,加入松弛变量ζi>0 和惩罚因子C,可以控制最优超平面对本身的路径规划,所以式(5)成为凸二次规划问题[15]:

SVM 为解决数据特征不明显问题,通过寻找最优的核函数将1 个低维度的数据集通过升维的方式向高维空间映射,最终获得1 个函数,使数据集在低维与高维的内积结果一致,此种函数即SVM 核函数。常用的核函数有高斯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等[16]。

引入核函数k(xi,xj) 和拉格朗日乘子αi,则式(6)变形为[17]:

SVM 模型在给定的样本集 D1 中,通过寻找最优化的ω和d确定1 个划分超平面[18],将不同类别的样本分开,遇到复杂的样本集 D2 时,通过寻找合适的核函数g使样本集中数据升维再寻找可划分的超平面[19],或采用惩罚因子C与松弛变量ξ来约束划分超平面[20],达到 SVM 模型准确分类的效果。

3 PSA 制氧系统故障诊断分析

3.1 PSA 制氧系统关键部件的作用

PSA 制氧系统内最关键的3 个部件,分别为气控阀、分子筛以及稳压阀。气控阀实现分子筛的周期性进气,以及PSA 制氧系统的整体排气。分子筛可以实现对空气中氮气的吸附,使进入分子筛的空气中的氧气剥离出来。稳压阀的作用是减小储气罐流出的氧气气体压力,让最终PSA 制氧系统产生的氧气压力适合人体吸入,因此,此3 个关键部件是PSA 制氧系统平稳运行的基础,也是PSA 制氧系统内部故障率最高的3 个部件。

3.2 PSA 制氧系统故障特征值选定

单独的SVM 分类模型所采用的制氧系统特征值,通过人为选定,存在较大的干扰,故障分类准确性受到限制。而采用PCA 降维的方式,可有效解决故障诊断准确率不高以及诊断时间长的问题。对于PCA 降维方式,选定的时域特征值为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峰值、方差、波形因子、峰值因子、脉冲因子、裕度因子、峭度、偏度均方根,频域特征值为重心频率、均方频率、均方根频率、频率标准差、频率方差。

经过PCA 后,重新生成4 个主成分分量PC1~PC4,根据图1 主成分分量累计贡献率可知,前 4 个分量已达 95%以上,符合PCA 要求,即此4 个主成分代表16 项性能指标,4 个主成分性能指标的方差贡献率见表1。

表1 PCA 指标方差贡献(%)

图1 主成分分量累计贡献率

PCA 为主成分分析经过 PCA 对16 项特征值的降维处理,得到4 种新的故障特征值 PCA1~PCA4,4 种新型特征值可以表征该PSA 制氧系统关键部件97.71%的故障特征,解决了所选取特征值不稳定性、未正交化、重复性的问题。

如图2 所示,通过PCA 降维,综合指标保留了原始变量的重要信息,彼此间不存在相关性。4 种类型分散轮廓明显,各类型区域内的数据散落点在区域内存在相互靠拢的情况,且各类型间有较好的差异性,便于模型分类。

图2 4 种类型分散轮廓图

4 模型建立

4.1 SVM 模型的建立

SVM 模型的最终表现形式,通过对待诊断特征值数据进行隔离分类,使其聚集在各自的标签下,以此表示该类故障的发生概率。

每种运行类型选取 80 个维修返厂的PSA 制氧系统,总计320 个PSA 制氧系统。收集各自的压力信号,并将上述选取到的特征值归于各自的标签下,同时数据分为2 个部分,240 组数据作为训练集,80 组数据作为预测集,见图3、图4。

图3 SVM 训练数据结果

图4 SVM 预测数据结果

由图3、图4 可知,SVM 训练集的预测准确率为92.1%,测试集的预测准确率为 81.25%,不符合模型预期的准确率要求,无法在实际故障诊断中应用。

4.2 PCA-SVM 模型的建立

由SVM 模型预测结果可知,该SVM 分类模型诊断准确率过低,不适用于PSA 制氧系统关键部件的故障诊断,由此需设计一种针对PSA 制氧系统关键部件的故障诊断方法,即PCA-SVM 故障分类模型。试验数据选择320 个维修返厂的PSA 制氧系统各自的压力信号,每种运行状态下有80 组数据。数据分为2 个部分,60 组数据作为训练集,20 组数据作为预测集,结果如图5、图6 所示。

图6 PCA-SVM 预测数据结果

由图5、图6 可知,PCA-SVM 训练集的预测准确率为 100%,测试集的预测准确率为 95%,符合模型预期的准确率要求,可以在实际故障诊断中应用。

5 验证

为验证2 种模型的PSA 制氧系统故障诊断的实际适用性,选取30 个稳压阀。因市场反馈稳压阀最常见的故障为稳压阀膜片磨损,所以对稳压阀的典型故障处理为对稳压阀膜片进行手工磨损,并安装在PSA 制氧系统上进行检测,稳压阀处理结果如图7 所示。

图7 稳压阀膜片破损

采用2 种分类模型(SVM 分类模型与PCASVM 分类模型)对其进行故障诊断,故障诊断结果如图8、图9 所示。

图8 SVM 测试信号分类结果

图9 PCA-SVM 测试信号分类结果

SVM 分类模型与PCA-SVM 分类模型最终对特征数据进行归类划分,若多数特征数据归类于同一标签下,则证明此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应予以重视。如图8 所示,SVM 分类模型结果显示,30 组特征数据在标签“3”处的散落点数最多为80%,该模型认为标签“3”所代表的稳压阀膜片受损可能性最大,但由图8 可知,SVM 分类模型还有20%的可能性指向了分子筛故障。图9 所示的PCA-SVM 分类模型,所有特征数据点均散落在“3”号故障代表的稳压阀膜片受损故障,此种结果不会误导检测人员对PSA 制氧系统的故障判断,所以可以判定PCA-SVM 故障诊断模型更适用于PSA 制氧系统的故障诊断。

为充分验证2 种分类模型针对PSA 制氧系统的故障诊断适用性,再次选择气控阀、分子筛、稳压阀各30 个,针对3 种关键部件的典型故障进行人为破坏模拟,2 种分类模型最终准确率结果统计如图10 所示。

图10 分类模型准确率

如图10 所示,横轴代表故障类型,纵轴代表准确率,可知PCA-SVM 分类模型无论针对哪种关键部件的故障诊断准确率始终稳定在93%以上,而SVM 分类模型除正常工作情况下可以达到良好的分类结果,其他故障分类准确率仅维持在83%左右。

6 结论

本研究针对PSA 制氧系统关键部件的故障诊断难题,提出了一种准确、高效的故障诊断方法,即PCA-SVM 分类模型方法。PSA 制氧系统的压力特征值不易于提取,原因在于该系统的压力受系统内各个元器件的影响,且该系统元器件精细且复杂,所以仅通过人为分析故障特征值,并采用这些特征值对SVM 分类模型进行训练,达不到PSA 制氧系统的故障诊断准确率要求。而PCA-SVM分类诊断模型,先采取PCA 降维方式减少特征值的冗余,生成可以精确表征故障类型的特征值,再放入SVM 故障分类模型中,可提高SVM 分类模型的诊断效率与准确率。

后期的实验结果说明,PCA-SVM 分类模型相对于SVM 分类模型更适用于复杂、多变的PSA 制氧系统故障诊断,且具有全面、高效、准确率高的特点。

猜你喜欢
制氧稳压特征值
离火星更近一步!火星制氧催化剂来啦
制氧系统的冷量损失故障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一类带强制位势的p-Laplace特征值问题
单圈图关联矩阵的特征值
医用PSA制氧设备的远程检验和实时监控系统的技术研究
火星表面高氯酸盐生物转化及原位制氧工艺技术
基于T型连接变压器的异步发电机稳压稳频控制
基于迟滞比较器的双阈值稳压供电控制电路
基于商奇异值分解的一类二次特征值反问题
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稳压系统在ICPT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