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

2024-04-10 08:35李思静
医疗装备 2024年5期
关键词:监护室治疗仪气压

李思静

德阳市人民医院 (四川德阳 618000)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重症监护室常见并发症。因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严重、出现昏迷等情况,无法自主活动,需长期卧床治疗,导致血管内血小板的聚集或凝血因子异常,造成下肢深静脉系统突发的血栓形成,进而堵塞深静脉[1-2]。因而,对临床重症监护室积极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十分必要。既往临床通常会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干预,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但效果欠佳[3-4]。间歇性气压治疗仪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辅助仪器,在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价值[5]。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2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我院收治的150 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为对象,旨在探讨间歇性气压治疗仪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 年3 月至2023 年3 月收治的150 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重症监护时间分组,2022 年3—9 月期间监护患者为对照组,2022 年10 月至2023 年3 月监护者为观察组,每组75 例。对照组男43 例,女32 例;年龄36~74 岁,平均(56.13±4.23)岁;疾病类型:重型颅脑损伤37 例,心肺功能衰竭13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 例,其他7 例;重症医学APACHE-Ⅱ评分5~36 分,平均(13.12±1.78)分。观察组男45 例,女30 例;年龄34~73 岁,平均(55.97±4.38)岁;疾病类型:重型颅脑损伤34 例,心肺功能衰竭11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 例,其他9 例;重症医学APACHE-Ⅱ评分5~34 分,平均(13.23±1.73)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203014)。

纳入标准:均在我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入组前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近2 周内未使用抗凝药;患者或家属知情,已签署(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下肢骨折或下肢肢体功能障碍者;既往存在血栓性静脉血栓、肺栓塞疾病病史;出血性疾病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无法顺利进行沟通者;中途发生死亡或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预防性护理。(1)建立患者个人档案: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后对其进行详细的评估,仔细询问患者病情、高血压、脑卒中疾病史是否存在静脉曲张等个人基本信息,并根据患者个人信息建立个人档案,同时,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评估,再针对患者下肢血液流速、机体状况等制定个体化护理措施。(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对其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包括患者个人病情、治疗方式、相关注意事项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潜在的并发症预防知识,以积极提升患者个人疾病认知能力,取得其配合;同时,积极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及沟通工作,告知其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家属的护理工作配合度,积极参与到患者护理工作中,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等。(3)基础监护:根据患者个人信息档案合理做好观察护理,对于疾病较为轻微者可减少监护次数,而对于病情紧急严重者,需加大巡视力度,安排相关护理人员24 h 在岗,并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体液变化、神志变化等。(4)饮食干预:根据患者个人信息档案合理为其制定饮食方案,如针对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患者,指导其适当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量800 ml 以上,多吃新鲜的水果及蔬菜,以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并减少含糖量食物及合理控制每天食盐的摄入;同时,在护理干预期间患者尽可能以高纤维、清淡的饮食为主,以避免发生便秘及机体负压升高情况。(5)运动训练:根据患者个人信息档案及实际病情合理为其制定康复计划。a.被动运动:主要针对无法进行自主运动患者。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每天定时进行全面性按摩,先采取安抚性按摩手法,轻柔地推摩、揉捏,待肌肉适应按摩刺激后,逐步加重按摩手法,先从头部开始,用拇指揉、捏患者头部,再捻揉和活动患者身体各关节,如踝关节环转,指导患者平躺,以踝关节为中点进行360°环绕,保持最大动作幅度,每组训练为10 min,每天8~10 组。同时,被动训练干预、按摩时间、力量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对年龄大及体弱者,按摩持续时间尽量短,力量要轻。b.主动运动:主要针对病情较轻、可进行基础性运动训练者。指导患者每天在床上进行自主运动,适当伸展、屈曲肩关节、肘关节及腕关节等部位,并开展简单的运动,如指导患者先自然伸展下肢、放松腿部肌肉,然后脚尖向内勾保持动作5~10 s,再使脚尖绷直下压。每次训练5 min,每天8~10 次。对于能下地者,可扶持、协助患者进行迈步训练等运动。需注意整个训练干预以适宜为度,不影响患者病情为宜。(6)并发症预防护理。a.褥疮:对于无法自主移动者,护理人员需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每天擦洗患者身体,检查皮肤受损情况,尽量让其保持舒适体位,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动作轻柔,不得进行强力拖拽,以避免产生较大摩擦力,引起患者皮肤损伤。b.下肢深静脉血栓:使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对于中高危患者给予穿戴适合的弹力袜、进行按摩训练,如对患者进行关节外旋、内旋、外翻、内翻训练,以及实施腓肠肌按摩,即使用双手从下往上实施环形按摩,分别按摩双腿,力度由轻到重;随后使用四肢肌小鱼际进行双腿挤压按摩,从下至上,力度由轻到重;最后双手握拳从上至下叩击外侧肌肉,以上操作每天进行2~3 次,3 min/次。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做好监测,实时关注患者下肢肤色、水肿等情况,对于明显水肿、肿胀或其他不适,则需对弹力袜进行调整,避免长时间受压,出现压疮等情况,且必要时还需每日测定患肢大小周径,便于实时掌握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

观察组在上述预防性护理基础上联合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广东康诺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232091111,型号:KNB-03)进行干预,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后便开始干预,以间歇性向心加压的方式进行干预,充气压参数控制在10 kPa 左右,每腔加压时间设置为10 s,共0.5 h,每间隔5 h 使用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干预1 次,连续干预1 周,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对于异常情况及时进行上报及处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1.3 观察指标

(1)凝血指标: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取静脉血,并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广西标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桂械注准20222220175,型号:S2000)对纤维胶原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指标进行测定。(2)血流动力学: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采用超声检测仪(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202060400,型号:U8B)检测两组下肢血液峰速度、血液平均速度指标。(3)深静脉血栓:详细记录两组发生深静脉血栓情况,并计算发生率。(4)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表包括护理工作质量、效率及态度,满意度总分为100 分,分值高低与患者满意度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纤维蛋白原(g/L) 凝血酶原时间(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75 3.97±0.74 3.53±0.54 9.09±1.12 11.21±2.07观察组 75 3.88±0.80 3.28±0.43 9.14±1.03 12.13±2.25 t 0.715 3.136 0.285 2.606 P 0.476 0.002 0.776 0.010

2.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血液峰速度、血液平均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液峰速度、血液平均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cm/s,±s)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cm/s,±s)

组别 例数 血液峰速度 血液平均速度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75 30.08±5.23 52.89±7.51 15.17±3.07 28.51±4.12观察组 75 30.14±5.37 56.14±7.92 15.04±3.13 31.03±4.89 t 0.069 2.579 0.257 3.413 P 0.945 0.011 0.798 0.001

2.3 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2 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10 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7%(2/75),低于对照组的13.33%(1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8,P=0.035)。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5.48±5.46)分,高于对照组的(79.98±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99,P<0.05)。

3 讨论

研究发现,血液高凝状态、血流过缓、静脉损伤等均是引起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静脉损伤不仅会使内膜下肢胶原出现裸露,还会损伤静脉内皮和功能,促使多种生活活动物质释放,使得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深静脉血栓[6]。相对于其他病情轻微患者而言,重症监护室患者需长期卧床治疗,血流速度通常较缓,瓣窦中易形成涡流引起瓣膜局部发生缺氧,进而引起白细胞黏附、迁移,形成深静脉血栓[7-8]。同时,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不仅影响治疗及预后的效果,延长住院时间,还有可能发生肺栓塞,加重疾病,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9]。因此,临床治疗中做好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对于临床救治患者、改善预后及减少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研究显示,既往临床在对患者进行重症监护时,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观察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措施,可在一定基础上减少或是避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10]。但由于重症监护室患者存在多种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且重症监护室患者多存在病情复杂、无法清楚表达自身状况等情况。若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未能及时发现深静脉血栓状况,便会出现监护不到位情况,进而导致病情延误。且单纯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无法有效预防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故还需寻找更为有效的干预方法。本研究中,观察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且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血液峰速度、血液平均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联合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干预,能积极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流动力学。分析其原因为,间歇性气压治疗仪是临床常见的辅助干预仪器,其能够高效模仿肌肉收缩运动,并通过不断地充气、放气产生压力,对下肢肢体、血管等组织产生挤压按摩及刺激的作用,利于促进下肢肢体血液循环,且间歇性气压治疗仪通过由远心端至近心端依次充气排出,加速静脉血液流动,达到促进肢体动脉灌注及静脉淤血排出的效果[11]。同时,间歇性气压治疗仪通过高效模仿肌肉收缩运动,有效增加机体纤溶系统活性,刺激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进一步提高凝血酶原时间。与单纯的预防性护理干预相比较,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联合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干预,可取得理想的干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重症监护室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联合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干预,能有效避免或减少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改善预后,促进早日康复。分析其原因为,间歇性气压治疗仪通过对多腔气囊有顺序的反复充放气,对肢体的远端至近端进行均匀有序挤压,促进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及改善微循环,加速肢体组织液回流,不仅能够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及肢体水肿,还能够直接或间接治疗与血液淋巴循环相关的许多疾病[12]。同时,间歇性气压治疗仪通过被动均匀的按摩作用,随着血液循环的加速,还可以加速血液新陈代谢,改善预后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联合间歇性气压治疗仪干预能有效改善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凝血功能,有效避免或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监护室治疗仪气压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看不见的气压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床旁超声与移动DR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比较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
一种基于MSP430的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STM32平台的MPL3115A2气压传感器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