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升温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在3D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中的应用价值

2024-04-10 08:35潘紫菲
医疗装备 2024年5期
关键词:根治性充气预见性

潘紫菲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天津 300211)

膀胱癌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临床症状主要为无痛血尿、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3D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逐渐被应用至膀胱癌的治疗中,且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术中常出现体温下降,心率过快、过缓等现象,从而影响手术效果[1-2]。因此,为3D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预见性护理强调提前评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保障其治疗的安全性[3-4]。充气升温仪是目前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保温手段。相关研究指出,充气升温仪在缩短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3D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中采用充气升温仪联合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7 月至2022 年7 月于我院行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治疗的患者8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例。纳入标准:具备3D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手术指征;麻醉开始至手术结束不超过5 h;参与本研究前均未采用过其他手术、放疗或化疗治疗;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凝血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其他血液疾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病灶已经出现远处转移;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对照组男32 例,女8 例;年龄48~73 岁,平均(55.74±2.13)岁;肿瘤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13 例、18 例、9 例。观察组男33 例,7 例;年龄49~74 岁,平均(55.78±2.16)岁;肿瘤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12 例、18 例、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预见性护理。(1)术前护理。制定预见性护理方案:患者入院当天,护理人员需引导其完成相关的术前检查,详细询问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根据术前检查结果及身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见性护理方案。健康宣教:详细了解患者者文化程度、理解能力,询问对手术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如发放宣传手册、图片、视频等,告知手术治疗的目的、流程、麻醉方式、术后注意事项等情况。胃肠道护理:术前3 d,叮嘱患者食用适量的半流质食物,并予适当的静脉营养支持;术前2 d,予适量的流质食物和静脉营养支持;告知术前8 h 禁食,术前3 h 饮用75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400 ml。(2)术中护理:护理人员需提前进入手术室,室内温度25~26 ℃;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将单层棉被盖在非手术部位,减少身体热量的流失;术中需加温使用输注液和冲洗液;向麻醉医师详细讲解手术情况,辅助完成相关的麻醉操作,随后帮助患者保持正确的手术体位。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配合主治医师的手术操作,同时认真监测患者体温、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3)术后护理:将患者送回病房后,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同时观察手术切口是否出现渗血、感染等情况;若发生异常情况,需立即给予对症护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根据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的疼痛干预,通过播放轻音乐、深呼吸等方式转移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待患者肛门恢复排气后,让其进食适量米汤;若其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可让其逐渐从半流质食物转为普通饮食,告知家属多让患者食用高蛋白、高营养、高纤维的食物;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充气升温仪。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指导其取平卧位,将充气升温仪(北京禾和春科技有限公司,型号:YCB-7000)中的升温毯置于身下,同时连接挂插软管,温度设置为36~40 ℃。实际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适当调节充气升温仪的温度,体温维持为36.5~37.5 ℃。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包括麻醉开始前、手术开始1 h、手术开始2 h、手术结束时和送回病房前的体温、心率和平均动脉压。(2)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凝血功能,分别于术前、术后空腹取静脉血5 ml,以3000 r/min 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20 cm)。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企晟(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SF-8000]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TT)。(3)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低体温、肩部疼痛、皮下气肿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比较

麻醉开始前,两组体温、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 h、手术开始2 h、手术结束时和送回病房前,两组体温、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比较(±s)

表1 两组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比较(±s)

注:1 mm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体温(℃)麻醉开始前 手术开始1 h 手术开始2 h 手术结束时 送回病房前观察组 40 36.78±0.32 36.22±0.24 36.26±0.44 36.36±0.43 36.31±0.45对照组 40 36.76±0.30 35.87±0.56 35.91±0.54 35.98±0.74 35.95±0.71 t 0.288 3.633 3.178 2.808 2.708 P 0.774 0.001 0.002 0.006 0.008组别 例数 平均动脉压(mmHg)麻醉开始前 手术开始1 h 手术开始2 h 手术结束时 送回病房前观察组 40 78.21±6.15 88.18±6.53 87.26±6.84 86.57±6.11 88.47±7.86对照组 40 78.25±6.17 83.05±6.06 82.76±5.57 81.53±7.52 83.54±6.37 t 0.029 3.642 3.226 3.290 3.082 P 0.977 0.001 0.002 0.002 0.003组别 例数 心率(次/min)麻醉开始前 手术开始1 h 手术开始2 h 手术结束时 送回病房前观察组 40 85.25±10.21 85.57±8.22 87.25±8.21 87.53±8.54 85.24±8.32对照组 40 85.31±10.26 80.32±6.14 82.33±6.51 82.54±6.86 80.34±6.55 t 0.026 3.236 2.970 2.881 2.927 P 0.979 0.002 0.004 0.005 0.005

2.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术前两组PT、TT 和AP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PT、TT、APTT短于术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s)

注:PP 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 为凝血酶时间,APTT 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组别 例数 PT术前 术后观察组 40 11.52±0.38 13.75±0.71对照组 40 11.55±0.41 13.21±0.85 t 0.339 3.084 P 0.735 0.003组别 例数 TT术前 术后观察组 40 13.44±1.05 13.41±2.72对照组 40 13.46±1.08 15.95±3.75 t 0.084 3.468 P 0.933 0.001组别 例数 APTT术前 术后观察组 40 33.85±2.12 38.91±0.45对照组 40 33.88±2.13 38.36±0.84 t 0.063 3.650 P 0.950 0.00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膀胱癌的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16 位,目前医学上并未明确指出其发病机制,多认为与遗传因素、吸烟、职业暴露等因素密切相关[6-7]。目前临床治疗膀胱癌主要以手术为主,其中,3D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术式,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准确感知手术视野的深度,清晰辨认病灶组织,精准进行手术操作,以减轻神经和血管的损伤程度,降低出血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但在实际的手术过程中,该术式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手术切口需长时间暴露在空间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术风险,且部分患者的年龄较大,其体温中枢功能明显减退,易出现低体温等,导致凝血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从而降低手术效果和影响预后[8]。因此,如何保障患者在3D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中的体温恒定,是临床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预见性护理强调护理人员在患者未提出护理需求前,通过敏锐的洞察力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提前制定预防性的护理方案,以提高护理干预的人性化。但既往的临床实践仅依靠该护理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核心温度,无法确保其在术中的体温恒定。因此,在预见性护理的基础上与其他保温方式联合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充气升温仪是目前医学上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加温方式。研究显示,充气升温仪在减轻应激反应、促进术后苏醒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9-11]。基于此,本研究在3D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充气升温仪,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手术开始1 h、手术开始2 h、手术结束时和送回病房前的体温、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3D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患者采用充气升温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稳定其在术中的各项生命体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其原因为,充气升温仪是一种主动持续加温系统,具有操作简单、体积小、便于移动等优点,其自带的挂插软管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长度和角度,充分满足其在术中不同时间节点的体温需求,且该仪器可以根据患者在术中不同节点的体温变化情况调节温度,既能有效稳定其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避免出现大幅度的体征波动,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又能利用升温毯将温度通过血液循环送至患者全身,减轻其在术中的寒冷感受,降低低体温、寒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12-15]。在3D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的手术过程中,体温与凝血功能存在密切关系;若其长期处于低体温,可使血小板和凝血酶的活性不断降低,血小板数量随之减少,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降低手术成功率[16]。因此需通过观察凝血指标的变化评估手术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T、TT 和APTT 短于对照组,说明3D 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患者采用充气升温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改善其凝血功能。分析其原因为,充气升温仪可以通过传导和辐射的方式,持续提高患者在围手术期的体表温度,避免其体温过度流失,以提高血小板活性和凝血酶活性,维持凝血机制的平衡,降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风险[17-18]。另外,充气升温仪还能有效减轻低体温对血液循环功能的抑制作用,降低体温对血流动力学指标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纤维系统的活性,改善患者凝血功能[19-20]。

综上所述,充气升温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在3D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中的护理效果较显著,既可以有效稳定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又可以改善其凝血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根治性充气预见性
充气恐龙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让充气城堡不再“弱不禁风”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改良式四孔法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
国内外非充气轮胎的最新研究进展
后腹腔镜下与开放式两种肾根治性切除术疗效对比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