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视角:以专业服务让慈善落地

2024-04-11 07:30徐颢
中国社会保障 2024年1期
关键词:震灾社工慈善

■文·图/本刊记者 徐颢

年终岁末,是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时刻。

2023 年年末,民生保障领域的总结研讨会此起彼伏,其间探讨的话题离不开——公益慈善,这也为寒冷的冬季注入了浓浓暖意。

在2023 年11 月下旬召开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3 年会上,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创会会长陶斯亮深情地将公益慈善事业比作指引她永远向前的明灯,借此勉励青年人要做有目标的人,抓住国家重视民生保障的时代利好,在公益慈善的道路上走得更远。2023 年12 月5日是第38 个“国际志愿者日”,以“如果人人都志愿”为主题,倡议“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社区,志愿人员都采取行动,支持最脆弱的人群”。想象一下,如果所有人都加入进来,我们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恰似回应一般,2023 年12 月12 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宣布,与腾讯基金会合作开展“社区慈善实验项目”,这让普及公益慈善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了更具象的范本,亦让“人人都志愿”成为可能。

不知不觉,公益慈善事业已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位扎根该领域17 年的社工,试图从践行者的视角探寻公益慈善服务者的成长路径,以及我们如何抵达一个“人人都公益”的美好时代。

以专业服务成为困境中的“摆渡人”

2023年5月20日,本刊记者(右二)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关爱孤独症儿童”公益活动。

在绝大多数人的记忆里,2008 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开启了全民公益的时代,整个救灾过程也是一场囊括国家救援、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的全民公益行动,其中个人捐赠首次超过企业捐赠,且慈善捐赠总额超千亿元,刷新了我国的记录。因此,2008 年被称为中国的“慈善元年”。

那一年,朱慧还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一学生,她怀揣访贫问苦的初心,埋头学习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等一系列专业课程,最向往的工作地就是——社区居委会。

一本社会学经典之作——《街角社会》,让朱慧开始关注社会边缘群体。她开始深入思考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对于社会边缘群体,要让他们实现身份认同,并回归社会,需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在读研深造之后,朱慧关注到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现场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奔赴现场第一时间提供灾后的危机干预,尤其是心理干预。这让她深受触动:“原来慈善并非简简单单地献爱心,需要更多专业的方法,真正让服务对象在我们实施帮助的过程中成长起来,这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加工作后,朱慧先后参与了2015年尼泊尔震灾、2016 年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2017 年四川九寨沟震灾、2018 年四川长宁震灾以及2021 年云南漾濞震灾的救灾服务,踏踏实实地践行公益慈善服务。在九寨沟的震灾救援行动中,她的服务对象全是没有家属在身边的外地游客,这些伤者对于社工的依赖更大。当地医疗条件有限,大量伤者被分批送往省内其他地方就医,她就一路跟随奔波。在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朱慧感受到在地震中失去妻女的陈老师陷入令人窒息般的沉默。朱慧回忆说:“他一开始是拒绝跟我们沟通的,当我们安排护工对他进行生活照护时,他也没有任何反应,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开导,他能够向我们微笑,说明我们的工作起到了作用。”

“社工有一个核心概念是助人自助。我觉得社工就是一个摆渡人的角色,在做生命的摆渡,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要提供一些物质上的支持之外,更需要教会他们一些方法,以确保在我们撤出之后,他们能够活得比以前更好。这才算真正解决问题。”对公益慈善理解的升级,让朱慧坚定了要长久从事这项工作的决心。

从服务到赋能的过程中收获价值

从进入社会开始,朱慧一直在跟老年群体打交道,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养老机构当社工。“当时,这家养老机构还设有医院,我是老年社工也兼任医务社工。作为老年社工,我要帮助老人在机构里找到获得感、满足感,为认知症患者提供认知障碍的康复训练;作为医务社工,我要帮助临终患者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还有些患者家属因为亲人离世,身心备受打击,我要帮助他们走过困难的阶段。这里让我看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朱慧说。

作为社工,朱慧始终在赋能他人。毕竟,养老机构收住的这些长期卧床、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无法给予她更多的回馈,偶尔的一个微笑或者一次拥抱,都会让她觉得特别满足。由于拥有养老项目工作经验,朱慧参加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的银天使项目,从最早给老人送“温暖包”“清凉包”,到为老人拍一张生命的遗照,再到为老人提供必要的护理技能培训,公益慈善服务的形式越来越丰富。“要让一辈子没走出大山的老人也感受到社会大爱”,从服务到赋能,朱慧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2022 年,朱慧退出养老机构,成立了天津市武清区孝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是一家专业的社工机构,主要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提供政府购买类服务,现在政府大力推动社工站建设,我们的社工站链接和整合辖区的各类主体和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引导辖区群众、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例如成立社区慈善基金,用来支持辖区内的公益服务;同时执行基金会购买的落地服务,比如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陪伴空巢老人项目。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自主行动,例如为服务对象提供助洁助浴的公益服务。”

人人公益的时代未来可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谈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大趋势时曾表示:“我们从不缺丰厚的慈善土壤,随着‘90 后’‘00 后’公益素养的提高,群众参与慈善的热情越发高涨。我们正在加速进入人人公益时代,发展速度远远高于我的预期。接下来,公益场景向社区下沉是大势所趋。”

朱慧对此深表认同:“这些年,慈善的氛围越来越浓,包括腾讯和支付宝在内的大型互联网平台都会有一些公益类项目,口号就是人人可公益。这说明,慈善已是触手可及,大家也乐于参与。当然也需要一个人去影响另一个人,让一个人的善举变成一群人的发光发热之举,让正向引导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实,慈善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作为,核心只在于让服务对象受益。比如,我们在社区组织一场活动,开设一个手机课堂,让一些老人通过学习能够实现线上点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捷,这就是一种慈善服务。”

朱慧最乐于看到的,是曾经在工作项目当中受益的服务对象,能够被慈善精神所感染,愿意成为新的志愿者,成为正能量的传递者,“这也是一种宝贵的项目成果”。

其实,早在2021 年5 月,民政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中就提到:到2025 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要达到200 万人。各地围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因地制宜拟定了地方行动计划,比如,《首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2023 年—2025 年)》 提出,2025 年北京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目标总数锁定在10 万人,并从优化人才结构、完善制度设计、搭建载体平台、强化激励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4 项措施。

朱慧势必将拥有越来越多的同行人。“对于社工的职业发展,可以走助理社工师、社工师、高级社工师的职业通道,同时社工的服务领域也不断丰富,可以发展成家庭指导师、学校社工、医务社工、企业社工等,将来无论是在非营利性机构还是在企业,甚至在一些政府部门,社工的就业前景都会越来越好。”朱慧表示。当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道路变得越来越宽阔,将有效激活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一池春水”。随着社工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像朱慧一样的社工们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让公益慈善变得触手可及,实现被认同、被信任以及被追随,这让她们对人人可公益的未来充满信心。

信任、信心对建设美好社会至关重要。当人类社会面对内部和外部多重挑战,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社会大爱可以很好地纾解个体困境。在这一新征程上,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已经出发,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

猜你喜欢
震灾社工慈善
文学改编电影《影里》的多重主题表达
青春社工
海地“无法喘息”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社工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古代震灾及政府应对措施——以西汉关中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