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教育:实现人民精神富有的国家行动

2024-04-14 18:11于春玲周赫群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精神

于春玲,周赫群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党的二十大就实现人民精神富有作出深刻阐释与重大部署,明确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方面,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页。,同时提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4页。。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具有“主体对象的全民性”(3)冯刚,艾楚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优势与实现路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8期。的突出特点,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形成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旨在提高人民精神素养、提升人民精神境界,是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教育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系统观念推动全民教育建设在思想、制度、载体、话语和体制上迈出新步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厚植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全面系统地开启了实现人民精神富有的国家行动。

一、在全民教育指导思想上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全民教育、实现人民精神富有的重要思维方法。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7页。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勇立时代前沿、聆听人民声音、汲取民族智慧、回应现实关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发展,不容辩驳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理论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统筹“两个大局”,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自觉肩负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任务,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显著原创性、独创性等特征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高屋建瓴、体系完整、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全面涵盖了内政、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将其贯彻落实到全民教育的整个过程。党的二十大明确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65页。。在之后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把“凝心铸魂筑牢根本”(6)《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0页。作为此次主题教育的五大目标之一,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民教育的过程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坚定思想自觉。

(一)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

“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7)《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30页。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关乎方向和道路,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的兴衰成败。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长期以来我们党开展全民教育的独特政治优势和重要方法。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是新时代加强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始终以增进政治认同为根本导向,突出强调广大干部群众要从政治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之所在,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对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指导作用。要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高超政治智慧、培养良好政治素养、锤炼过硬政治能力,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认同

“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8)《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5页。。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认同,就是要以全民教育的方式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层面“真信”党的创新理论。之所以要“真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在于这一思想契合中国现实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高扬人民至上的理念信念。这一思想不仅根植于中国,而且胸怀世界,是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创新理论。新时代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要始终明确在思想高度上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

(三)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认同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9)《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59页。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就是要在全民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理论自信、增强理论自觉,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认同这一思想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学习体悟这一思想的理论品格。因此,要走进这一思想的理论深处,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基本观点、精髓要义,特别是要全面把握好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悟深、悟透、悟实,才能做到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

(四)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10)《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83页。情感是人心中最真实、最深沉、最诚挚的态度。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情感认同,就是要以全民教育的方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理想信念和崇高信仰,外化为行动指南,以真情对真理、以真心取真经,做到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要诚心维护“两个确立”,真心爱戴党的领袖、真心拥护党的领袖,自觉对标党中央,始终同党中央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要坚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直面风雨挑战、经历重重考验、克服艰难险阻的科学精神指引,实现理论学习上的知情行相统一、学思用相一致,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创造奋斗实绩。

二、在全民教育制度保障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全民教育作为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社会发展中起到支撑作用,使人民群众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洗礼、道德涵养和人文熏陶中保持良好的社会精神秩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定为根本制度。“所谓根本制度,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制度”(1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75页。,规定着党和国家一系列具体制度的本质和属性。这一根本制度的确立,集中展现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性认识达到了历史新高度,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锚定了前进方向。新时代新征程,坚持这一根本制度有利于为推动全民教育、实现人民精神富有提供坚强的制度支撑。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就是要在全民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页。,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谋求新突破、取得新进展、迈入新阶段的理论先导和行动指南。因而,我们要以高质量的全民教育,引导和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清晰地认识到,学习贯彻这一思想是统领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保证,深刻领会和把握蕴含其中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坚定的信仰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敢为人先的历史主动、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底色等,更好地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迫切需要”(14)方世南:《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价值与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22年第7期。,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巩固这一根本制度的坚定决心与高度重视,因此,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将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原则贯穿于全民教育的整个过程。同时,全民教育要与新形势新变化相适应,加强正向舆论引导、澄清模糊认识、引领社会思潮,持续深化“四史”宣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着力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精神传递给人民群众,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浸润于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

(三)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坚持和巩固,全民教育矩阵基本形成,主流舆论氛围风清气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改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厚积薄发,网络生态得到长效治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页。。实践证明,坚持这一根本制度,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有力保障。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而把宏伟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不仅需要在器物层面积聚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以全民教育厚植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转型期,社会思潮较为活跃、多元价值相互激荡,迫切需要我们以全民教育凝聚民族意志、统一人民思想。因而,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全民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育人功能、引导功能,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强化制度意识、抓好制度执行,切实把这一根本制度熔铸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工作理念、思路、举措上。进一步地,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拉紧万众一心的精神纽带,促进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实践上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凝聚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磅礴伟力。

三、在全民教育载体建构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民教育肩负着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高使命,旨在以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依归引领当代中国人民迈入精神自觉、道德自律、文化自信的文明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稳定器”,构筑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价值观,关乎民族团结稳定,关乎国家繁荣发展。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年10月9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旗帜鲜明的教育性、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包容性等特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全民教育促进实现人民精神富有的基本载体、价值依据和检验标准,有利于我们在开展全民教育的过程中,高扬理想信念旗帜,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人民精神境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用共同的精神纽带凝聚国家力量。

(一)筑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根基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攻克了许多难题,抵御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风险挑战,取得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为进一步积极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全民教育夯实了现实根基。在经济领域,我国经济发展的“质”和“量”协同并进,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打赢了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积极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全民教育巩固了经济根基。在政治建设领域,我们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传承和发扬勇于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的光荣传统,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体制,通过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思想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为积极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全民教育夯实了政治根基。在法治建设领域,我国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安天下、德润民心的治国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刚性约束力和精神引领力得到持续增强,为积极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全民教育筑牢了法治根基。

(二)拓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渠道

为实现人民精神富有和解决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实际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推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80页。。因此,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民教育的重要方面,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先进模范典型的教育示范作用,加强全民性的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个人品德教育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形势宣传、主题教育、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体现到网络教育、网络服务、网络文化中,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的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中,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育人功能,更好涵养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行为习惯。

(三)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制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存在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制度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核心价值观是制度之魂。”(18)秦宣:《用制度保障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5期。以全民教育促进实现人民精神富有,不仅需要筑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根基,拓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渠道,更需要在制度层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撑和保障。因此,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制度建设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常态化开展、长效化推进,构建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控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通过完善行业规范、团体章程、乡规民约、市民公约、学生守则等,进而在制度体系的固化和定型中,引导人民群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明德修身、立身处世的精神旨归与重要遵循,使之成为“教化于众”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四、在全民教育的文化资源上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推动全民教育的重要内驱力,旨在以构建具有高度主体性、自主性的创新话语滋养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有益于促进当代中国人民在知识的习得与体认中实现精神上的自信自强和独立自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9)《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积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既是切实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所系,也是在全民教育视野下实现人民精神富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应有之义。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路径,即必须以中国实际为现实依据、以解决中国问题为现实观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实推动“两个结合”。

(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思想流派的理论精华共同聚合而成了闻名于世、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哲学思想、育人智慧、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是支撑中华民族历尽无数磨难仍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遭到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和外来文明的严重冲击,中华文明蒙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劫难,中国自主知识生产停滞不前。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前,无数进步人士以提振民族精神、启迪民族智慧、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积极踊跃地学习和引进西方思想,但是无论是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达尔文主义,抑或是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等西方思想,都未能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深渊中解救出来。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思想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与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中国共产党针对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全民教育,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引中国人民脱离了水深火热的悲惨境遇、推翻了压迫自身已久的“三座大山”,也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对革故鼎新中华文明知识宝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2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页。马克思主义深刻剖析并阐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势,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真理性最强的思想学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2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页。同时,积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动员和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聚焦于阐释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科学内涵,为构建独具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自主知识体系而潜心学术研究,从而为开展全民教育、实现人民精神富有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必须坚持“两个结合”推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民族文明向世界文明的转变规律表明,创新与发展自主知识体系,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教化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趋势,奠定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框架、基本走向和发展格局,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传播力、社会影响力、精神感召力、教育引导力尚显不足,为了破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深入开展富有战略性、系统性和原创性的学术研究对于实现全民教育高质量发展尤为紧迫和重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积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为根本,相关学术研究命题更加前沿、标准更加明确、观点更加独到、话语更加规范,取得了一大批与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相称的学术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2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5页。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下为公”的世界观、“民为邦本”的社会观、“以德为先”的道德观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一贯遵循的“人与社会和解”“人与自我和解”“人与自然和解”等价值追求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因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枝繁叶茂,才能在全民教育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世界实现共识凝聚和文明创生,进而构筑起具有强烈民族归属感、认同感的精神家园。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坚持问题导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工程落到实处,处理好赓续继承与创新创造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与现代化发展要求相协调、与中国时代精神相一致;另一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融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更加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深入地走进全民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进而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滋养人民精神世界,提供多元立体、意义充盈、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精神食粮。

五、在全民教育的基本底色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教育是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基石。实现人民精神富有,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全民教育的根本任务,筑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全民教育的“前沿阵地”和“战略要地”。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此次会议针对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与一体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为新时代做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丰富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体制机制,体现了党中央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一)构建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讲道:“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4)《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由于学生在不同学段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能力、认知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以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为基本依据,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精神成长规律,精准设计出具有显著针对性、关联性、系统性、阶段性、递进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课程体系。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总体目标纵向衔接、具体分化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基础性道德人格的培育,在中学阶段要注重思想根基的筑牢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在大学阶段要注重理想信念的树立。另一方面,要坚持主线贯穿、横向互补的科学方法,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程内容的整体性衔接,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机制体制,将知识传递、精神塑造、情感体验有机融合。唯有如此,才能为促进青少年精神富有构建起功能齐全、权责清晰、层次鲜明的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培养造就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既需要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又需要培养造就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人才队伍。在一个时期内,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存在着缺乏沟通、疏于交流、各行其是等现象。因此,要建立健全交流联动互访机制,引导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断强化“跨学段”的协同合作意识,动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各司其职、高度协作,共同提升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自律严等基本素养。同时,在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辐射作用和指导作用,定期开展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听课、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等教研活动,使广大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其他学段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从而打破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边界和壁垒。

(三)搭建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共通平台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共通平台,推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均等化、普及化。要建立由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共同组建而成的多层次的教学成果共享平台、教研教学问题共治平台和集体备课听课平台等,将各学段、各地区的思政课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整合与串联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的相关理论知识,着力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共研共教共思”。要创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完善配套设施,推动“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有机融合,构建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有效衔接的育人格局,并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代入实际的场域场景中,引导不同学段学生学懂弄通悟透做实党的创新理论,进而真正培养出精神独立、人格完善、情感丰富、勇于任事的时代新人。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道路上,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以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不断优化全民教育顶层设计、完善全民教育体系、提升全民教育水平、推动全民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系统性开启实现人民精神富有的国家行动。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精神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拿出精神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