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论析

2024-04-15 06:20姚钲涵刘爱军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特色

姚钲涵, 刘爱军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列宁曾说: “要透彻地说明这个问题, 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历史。”[1]367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十年动乱时期之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做出的伟大决策, 也是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的历史教训而做出的重要选择; 这同样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及党的自我意识形态上的巨大转变, 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这一重要转折使我们党确立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坚定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进入新时代,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 巩固改革开放以来的阶段性成果,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 至少可以从中得出一个基本结论: 文化自信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阶段性成果和历史性经验,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一、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生成逻辑

1978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从此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0 余年的时间里, 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满腔热血铸就了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并通过实际行动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由弱变强的历史飞跃。

改革开放初期, 面对的是十年动荡给我国留下的极为崩坏的局面, 经济、 文化遭到破坏。 在这样的环境下, 需要人民增强文化自信, 相关部门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让文化自信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1978 年5 月, 《光明日报》 头版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一时期的文化自信集中于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总结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以及对当下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做出重要判断, 启发了人民的创新意识, 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说明和强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 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 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思想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 道德和纪律”[2]715。

20 世纪90 年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入了新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末,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西方一些思想逐渐渗入我国,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997 年, 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 一词, 这一概念的提出, 让中华民族有了高度共识, 极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它超越了前一阶段的文化建设, 更好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工业化和信息化, 让中国人民更加理性、 更加自觉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和国际文化影响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此看出,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它建立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实践基础之上, 让中国的文化建设在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21 世纪初, 我国进入了一个重要历史时期。2001 年11 月, 中国经过了15 年的艰苦努力, 终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成为世贸组织的新成员。江泽民强调: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 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3]2722002 年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让文化更加繁荣兴盛, 为新世纪中华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2006 年10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 阐述了建设和谐文化等一系列重大内容, 让中国文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 文化自信承载着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殷切期望, 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了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阐释 “文化自信” 一词, 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 更深厚的自信。”①在这个时期, 党和国家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 人民也经历了由贫穷走向富有再走向强大的巨大成功转变过程。 在这一阶段, “文化自信” 作为新颖的政治术语, 其内涵已被我们党在最高会议中清晰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并进行了深度解析,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正式确立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 文化自信支撑着前阶段所提出的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与众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诞生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同从各方面展现并充分阐释了当下中国和中华民族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定不移的自信力, 为今后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坚定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至今的40 余年里, 中国的文化建设从初期“摸着石头过河” 的大胆实践到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再到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处处体现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重大转变。 文化自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理论成果, 是40 多年改革开放的文化叙事。

二、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遵循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 一方面,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铺就了一条光明之路; 另一方面, 改革开放至今的40 余年, 正是我们的文化和自我认同不断提升的过程——这种提升源于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间所积累起来的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即 “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文化自信, 是更基础、 更广泛、 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 是改革开放40 余年里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

第一, 坚定文化自信, 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和中国无产阶级奋勇前进和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挥官和先导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千年的文化史让中华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生辉;然而, 进入近代, 战争的硝烟给中华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强国复兴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历经了过渡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开放等几个时期, 进入新时代, 我们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了 “两个结合”, 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坚定文化自信, 是我们党经过百年发展历程, 在提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信心的前提下提炼出的重要理论精华, 它是在我们党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 在新时代, 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作出了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论断。 以此可见,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 坚定文化自信, 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文化建设。 加强党和人民的理论建设使之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才能牢牢把握文化发展和建设的领导权。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时代的变化, 我们党在不同阶段都产生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成果, 在每一阶段, 都要坚持并学习前些阶段的理论成果,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全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 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逐步诞生与时俱进的理论产物, 它是党和人民坚持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文化自信, 这是基于我国坚实的文化建设所做出的决策论断。 进入新时代, 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增强 “四个意识”,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加强和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思想理论基础。 由此可见, 坚定文化自信, 必须坚持以最新的理论成果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

第三, 坚定文化自信, 要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 年10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终极信念, 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内在本质和做事原则。 在新时代,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既是时代的社会需要,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不断巩固、 强化和深刻体现, 还是不断夯实、 加强和深刻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之举。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 尤其是在面临着各种复杂且多样化的思潮冲击时更应该重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历史影响力, 以确保我国的主流信仰得以保持稳定并在新的挑战面前岿然不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需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 它同时也是振奋中华民族精气神、 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纽带,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 因此, 坚定文化自信, 必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 坚定文化自信, 必须持之以恒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战略体系, 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在我国, 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 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③坚定文化自信, 首先必须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要大力提升社会文化建设速度, 加快并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努力创造反映人民大众精神生活的文化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影响力。 所以, 坚定文化自信, 必须坚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五, 坚定文化自信, 要坚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 引领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思想观念决定着前进的方向, 决定着文化建设的途径。面对改革开放至今的复杂的大环境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化与多变化、 媒体报道形式与内容多样的局面, 党的二十大指出: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 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 教育人民、 指导实践工作体系。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③因此,我们在集中自身精力与能力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和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 一刻不能放松和轻视意识形态工作, 加强自身思想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因此,坚定文化自信, 必须坚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 引领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多重价值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有着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它是中国人民刻在骨子里的底气, 这种历史底蕴使我国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在国际上也是深远的。 诸如“自强不息” 的进取奋斗精神、 “精忠报国” 的爱国情怀、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的创新精神等, 这些文化精神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特文化观念。 这些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思想理念, 早已浸入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 构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世界。

2017 年10 月18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④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 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新视野、 从改革开放以来40 余年的风雨历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社会历史性伟大变革的基础性方位上做出的全新决策判断。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 如果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不重视, 甚至丢掉, 那么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是不会发展长远的。 坚定文化自信, 是党、 国家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得出的重要现实理论,在新时代继续坚定弘扬文化自信十分必要, 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 坚定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国家的根脉,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只有深入认识文化价值, 重视文化建设, 才能使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大有可为。 只有形成与我国经济与政治建设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建设优势, 我们才能在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中掌握主动权, 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文化浪潮中应对各种挑战。党的二十大指出: “建成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文化强国、 体育强国、 健康中国, 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③2013 年3 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4]234。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从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与文化软实力是分不开的。 19 世纪中叶, 中国和印度等古老的东方民族遭到了西方列强的欺凌,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预言文化根脉: “正像活的种子一样, 天上降下滋润的雨水, 它就会抽芽、 成长, 伸展它造福的树枝, 开花、 结果。”⑤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风吹雨打, 但是根植在血液和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根、 发芽、 茁壮成长并最终结果。 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 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增强国人的思想文化信心,让中华民族一步一个脚印前行, 让中华文化继续在世界闪耀光芒。

第二, 坚定文化自信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建构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在模式建构上, 我国早期采用了苏联模式, 以高度的计划经济、 单一的经济模式以及政治、 文化、 思想的封闭为基本特征。 这些社会现象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发展、 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落后, 没有形成自身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后, 国家转变之前的不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风向, 在思想观念上, 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贯彻到底, 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全面发展。 在模式建构上, 我国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建立特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成为世界经济家庭中的一员,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至今, 我们不断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现如今, 国外思想文化不断冲击, 我国采取的政策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在保持自身的文化结构的前提下, 不断改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结构。 坚定文化自信, 可以很好地突破和创新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建构。

第三, 坚定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方向。 2017 年10 月18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上, 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文化自信, 这是继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 “第四个自信”, 这充分体现了主要矛盾在现阶段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 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5]23长期历史实践证明, 推动理论发展和创新来自于人民实践和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 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并与中国具体发展实际充分结合, 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著作逐渐涌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产生了一系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关的理论著作, 这些著作论证了实践对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 是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一大重点, 也是中国近代以来主流意识形态重新构建、 社会核心价值观重新构建的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 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加强和提升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第四,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由富变强这一新飞跃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必要前提。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总结了前一阶段社会发展的经验, 团结带领全国人民, 学习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政策, 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建设发展, 我们党产生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理论。 党、 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 实现了中华民族由富变强的伟大飞跃。 其中, 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相辅相成, 如果中华民族没有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难以发展, 更不会有中华民族由富变强这个伟大飞跃。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们不能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 要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在发展中继承、 在继承中发展, 我们要立足现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只有这样, 才能更坚定文化自信, 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由富变强的伟大飞跃。

四、 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 即使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 也不能忘记过去。 加强文化自信建设, 是党和国家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中之重,坚持文化自信, 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立足之本。 回顾改革开放至今的40 余年, 我国经过了初期探索、 进入新世纪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几十年风雨历程, 文化自信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 政治的集中体现, 对经济和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前阶段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自信, 这是我们展望未来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性理论决策, 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①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②共产党员网.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2012-12-31).https://news.12371.cn/2013/12/31/ARTI1388504955461547.shtml.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⑤人民论坛网. 今日建设软实力强国的底气何在——从中华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看软实力建设的挑战、 基点[EB/OL].(2016-10-12).http://www.rmlt.cn/2016/1012/441860.shtml?from=singlemessage.

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