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2024-04-15 20:13包心鉴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政府治理中国式现代化

包心鉴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主体和中心的现代化,是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优势的现代化,其关键在于制度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制度现代化以鲜明特质和突出优势:坚持人民至上,彰显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坚持自信自立,彰显改革性与定型化的有机统一;坚持守正创新,彰显传承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對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素,深入推进制度现代化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始终走在现代化前列;进一步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制度体系,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确保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党的领导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真正的伟大社会变革。其中,勇于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实现制度现代化,是直接关系现代化进程和成效的关键要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牢牢把握五条“重大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1]27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无疑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一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意义的重大任务。

一、制度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

重要地位和重大功能

古人云:“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推进国家治理和建设现代化,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人民为主体和中心的现代化,是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和优势的现代化。显然,拥有这样一种特质的现代化,对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现代化。

在实现和推进制度现代化这一重大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走过曲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巩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突出效能。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巩固和改革完善的历史。在党和国家制度建设问题上,我们曾经历过严重的挫折。正是在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曾出现的制度废弛、法治滞障的严重问题时,邓小平鞭辟入里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他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领导制度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2]333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上的一次伟大觉醒,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上的一次伟大觉醒。从此,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开启了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征程。“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3]28-29正是由于牢牢抓住制度改革和创新定型这一根本任务,改革开放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建立健全和逐步定型,制度现代化有力支撑和推进了经济社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中,持之以恒地把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在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的改革创新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制度治理现代化”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4]3由此“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5]178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制度治理效能”论,突出强调“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6]5新时代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呈现出许多新内涵和新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导向”,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改革主轴”,制度改革的现代化指向更加明确,制度创新的现代化内涵更加厚重。正是以制度现代化为价值导向的改革创新,充分释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为全面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提供了强大的制度支撑和制度动力。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和突出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制度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质的应有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凸显基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彰显东方大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特有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其中一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特点,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依赖更为突出,对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的要求更加迫切。比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固有基础和独有特质。当今世界,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的总人口不到10个亿,而我国就拥有14亿多人口。引领这14亿多人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共同享受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同时也对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坚持不懈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尤其是经过新时代10多年在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上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地广人多,发展极不平衡,在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上还明显存在着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不少地区和领域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一些现行制度还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弊端,严重制约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人”这个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把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推进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作为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准,从而依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体系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其他方面的鲜明特质,也无不蕴涵着制度现代化的本质要义,无不要求把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一切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这一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市场运行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现代分配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分配制度现代化水平,依靠科学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分配制度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消除和防止两极分化,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这一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全社会文明生长机制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领,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现代化的文化体制和现代文明制度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这一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保护自然、优化生态的环境制度改革,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现这一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关键在于不断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体的外交格局和外交体制,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又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更好维护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是制度现代化是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

从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发展逻辑来说,现代化是以国家的力量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居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7]195国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秩序”,“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最大效能就是“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7]189在一切剥削阶级社会,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力量是专制和暴力;而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力量则是“民主的国家制度”。马克思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是制度和法律的主体,“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人民是否有权来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绝对肯定的,因为国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现人民的意志,那它就变成有名无实的东西了”。[8]281,316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制度现代化建设,正是这样本质性地体现和彰显了国家制度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国家治理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从本质上说就是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既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等一系列根本制度,又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一系列基本制度,同时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统筹城乡发展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制度、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外事工作制度、强化对公共权力运行制约的政治监督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这些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體制和机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向发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共同铸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制度支撑。

以制度现代化为核心要素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和关键环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紧紧抓住制度现代化这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把制度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融为一体,把制度执行力与国家治理能力融为一体,突出强调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进程中制度建设“新三步走”的“总体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6]5-6这一制度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与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总的战略安排”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4是完全吻合的,深刻彰显了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整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功能。

二、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制度现代化

以鲜明特质和突出优势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创新发展,我国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这一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所蕴涵的现代性特质作出精辟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6]2-3这一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既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支撑,又必然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得到进一步淬炼、完善进而提升自身现代化水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的伟大社会变革。这一现代化历史进程,“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態”。[9]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有品质和价值取向,对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赋予制度现代化以鲜明特质,彰显了制度现代化的突出优势。

(一)坚持人民至上,彰显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领导,根本基础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在于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至上有机统一的鲜明特质和内在逻辑作出精辟揭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政党要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对文明进步的渴望,努力实现物质富裕、政治清明、精神富足、社会安定、生态宜人,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既增进当代人福祉,又保障子孙后代权益,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10]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鲜明特质和运行逻辑,赋予制度现代化更加突出的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的制度优势。

从制度现代化的生成逻辑来看,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深刻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和首创精神、不断汲取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动员群众、凝聚民心的强大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华民族处于最苦难的时期应运而生的先进政党,是在中国人民谋求自身解放的斗争实践中发展壮大的先进政党,党同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是党坚强领导的根本源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宗旨,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创新发展,更加鲜明地彰显了党的坚强领导与人民群众主体力量有机统一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3]4而“伟大觉醒”“伟大创造”“伟大革命”“伟大飞跃”的最鲜明标志,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汲取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进一步焕发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改革开放的实践有力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生机蕴藏在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首创精神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活力体现在人民群众自主创造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中的许多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许多成功做法,都是“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11]272“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1]382习近平进一步揭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2]11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积累的最宝贵历史经验,又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领导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最大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的鲜明特质和突出优势,正是因为这一制度来自人民、扎根人民,是党的坚强领导力量与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有机结合的结晶。

从制度现代化的核心价值来看,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突出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先进制度,具有厚重的人民底蕴和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强大制度优势。坚持人民在国家制度中的主体地位,依据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主体意愿推进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实现制度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的制度逻辑,突出体现在:其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来不断巩固和实现。正是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一系列重要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党的领导与人民意志实现了有机统一。其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和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为此,在制度改革和建设的全部过程和各个层面,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制度现代化的核心价值,把实现公平正义作为制度现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度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目标,把党的主张同人民的意志有机融汇于制度现代化的一切领域和全部过程。

(二)坚持自信自立,彰显改革性与定型化的有机统一

坚持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1]19自信自立体现在制度现代化建设上的一个最鲜明特点,就是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不动摇,又顺应时代要求、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效实现形式,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中逐步实现制度定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所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邓小平鲜明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不是对现行制度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1]135,113制度改革是长期的,“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11]1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断深化改革中逐步走向定型化,“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11]372

从1992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制度定型”论,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了20年在制度改革中实现制度定型的不平凡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承负起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历史性重任。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定型化更为关键的十年新征程。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开启了新时代实现制度定型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新征程。正是这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央全会,加快了新时代实现制度现代化的新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制度支撑。

习近平特别强调:“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13]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和定型,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把实现制度现代化作为制度改革和制度定型有机统一的核心价值导向,切实把制度现代化渗透于全面现代化建设的一切领域和全部过程,不断提升以制度现代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制度效能。

(三)坚持守正创新,彰显传承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坚持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是推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20坚持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是推进制度改革创新、实现制度现代化的一个尤为鲜明的特征。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制度是文明进程的结晶。在制度改革创新上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就是要处理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的关系,坚持制度创新的传承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历史与时代相交汇的制高点上,对如何实现中外制度文明包容互鉴作出创造性的理论阐释,尤其对如何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高瞻远瞩的科学擘画,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守正创新中彰显现代优势指明了根本方向。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政治文化中生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底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生发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在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影响深远的中国大地上推进制度现代化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是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形成的,但却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和历史生成逻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独特的文化根基作用,是今天我们坚定制度自信、推进制度创新不可或缺的文化自信元素。比如,人文至上的政治理念、修齐治平的政治价值、家国一体的政治情怀、追求中和的政治境界、崇尚整体的政治思维,如此等等,这些内容博大、思想深邃的中华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奠基作用和培根铸魂的文化源流作用。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本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态度,积极吸纳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和有益成分,立足中国实践,顺应时代要求,扎实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了强盛的制度活力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经受住了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使得社会主义中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巍然屹立。今天,在进一步提升制度现代化、支撑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制度文明的守正性和传承性,从中华政治文明中汲取丰富营养,铸牢制度现代化的中华文明根基。

在顺应时代潮流、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竞争比较,构成多元共存、多元共进的政治多极化时代大潮流和发展大趋势。在这一大变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愈益彰显出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对世界走向的深远影响。新时代的中国之所以充满生机活力,之所以更加自信地走在时代前列,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大逻辑和大趋势,勇立时代潮头,坚持与时俱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14]从而不断增强中国制度的现代文明品格。包括制度文明在内的世界政治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植根中国大地的独立自主的伟大创造,又是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伟大成果。既传承历史又顺应时代,既守住根脉又创造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有品格和内在优势。习近平指出:“民主和人权是人类共同追求,同时必须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15]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权、安全、规则、程序,如此等等,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步形成并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吸纳和深刻彰显,这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制度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面对当今世界各种风险挑战,既超越“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的偏见,又超越“文明阶级论”“文明不可调和论”的困扰,在遵循人类文明普遍规律和发展大趋势中推进制度创新、创造制度文明,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应当具有的博大文明气度,是在制度改革中进一步推进制度现代化应当具有的坚定文明底气。

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要素

深入推進制度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主体和中心的现代化,是以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为中心任务的现代化,是以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对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制度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如何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始终走在现代化前列;如何进一步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制度体系,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确保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进一步推进制度现代化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始终走在现代化前列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首要“重大原则”。[1]26无论是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独有难题,还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都深刻表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是实现制度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社会变革,“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16]因此,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始终走在现代化前列,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必须从制度层面巩固和落实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理念,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机统一起来,把党的主张和意志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充分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27

实现这一制度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必须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正确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制度统一: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与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有机统一。要切实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在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中不断增强党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领导力和对人民群众的强大凝聚力。二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制度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有机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是要进一步解决党怎样才能长期执政、怎样才能执好政这一重大课题。无论是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任务,都迫切要求进一步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从而确保党的执政行为和执政效果,这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从党执政的出发点来说,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机制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党执政的依靠力量来说,就是要通过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党执政的工作方法来说,就是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尤其要健全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从制度层面坚决消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从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来说,就是密切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和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痛点、堵点问题,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这些怎样执政、怎样执好政的重大问题上,党既在以往的执政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又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面临着新的考验,必须进一步加大制度改革力度,用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二)进一步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深刻揭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重大意义和重要功能,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37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各项制度“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1]37以制度现代化支撑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个突出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充分释放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功能。

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关键在于这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完整的民主制度链和具有制度支撑的政治参与实践,有效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和艰巨任务,迫切要求进一步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加快民主政治制度现代化步伐。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机地融入现代化建设的一切领域和全部过程,保证人民依法依规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制度机制,紧紧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深入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问题、矛盾和困难,用制度化力量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三是要坚持以治理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家治理功能,通过完整的制度和机制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机贯通起来,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治理的一切方面、社会治理的一切领域,更好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价值功能。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制度体系,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政府治理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杠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健全公共权力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这些重大任务的落实,都离不开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社会服务功能,都需要进一步大力提升政府治理制度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府治理制度体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的一个核心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28,29经济市场化是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深化经济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现代市场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企业市场化运行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而要实现这一改革任务,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职能,把发展有效市场和建设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起来,把政府治理制度优势转化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效能。

二是厘清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精到、公共服务精细的政府治理制度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包括社会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作为社会公共管理机构的各级政府密切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改进行政作风、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增进民生福祉,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加强精细化社会治理,切实摒弃控制型社会管理体制和粗放型社会管理手段,从制度机制层面反对和杜绝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主要依靠大众参与力量和民主协商手段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加强精细化公共服务,紧紧抓住影响人民生活的热点、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既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又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不断创造条件向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高质量社会目标迈进。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确保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性质的现代化,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上走着不尽相同的道路。西方现代化遵循的是“资本逻辑”,资本的固有特性是利益无限驱动,带来利益分化、政治极化、极端个人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等种种“现代社会病”,严重制约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甚至造成人的主体性失落和民主自由权利的被剥夺,这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人本逻辑”:一方面,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构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所特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把进一步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提到突出位置上来。

一是进一步健全大众政治参与机制,完善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体系。发展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凝聚政治共识、整合社会力量、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作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首要任务,要求“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6]29这一要求,深刻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和力量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治理的改革创新思路。

二是进一步创新基層社会治理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必须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改革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充分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和发展民主这两大基本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利益需要,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权益诉求,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有序政治参与,积极发展基层协商民主,真正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是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机制,完善人民安全至要、国家利益至上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用制度优势和制度威力应对各种风险、化解公共危机,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面临的一项突出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公共安全体制机制,一个根本原则就是把握好人民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坚持人民安全至要、国家利益至上,并在实践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当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受到重大威胁时,国家应当不惜一切代价、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抢险、救灾、保护,同时也必须增强人民群众公共危机意识,依靠社会自身力量抗御风险、维护安全。人民利益离不开国家利益,人民安全离不开国家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突出任务。

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鄧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23年3月15日,北京)[N].人民日报,2023-03-1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9-11-06.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2017年5月14日,北京)[N].人民日报,2017-05-15.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N].人民日报,2015-09-26.

习近平.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23年3月13日)[N].人民日报,2023-03-14.

[责任编辑  孙小帆]

猜你喜欢
政府治理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大数据提升政府精准扶贫治理能力探究
浅析创新社会治理
运动式治理常规化的特征、原因及其后果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
网络媒介的政府治理:对“网络问政”现象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