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校园欺凌,守护少年成长

2024-04-16 03:31王江涛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暴力人性人格

王江涛

“9·16”大同校园欺凌事件,再次让人们聚焦校园欺凌这一痼疾。根据被欺凌学生的家长帖文里的细节描述,欺凌者手段之邪恶、变态、暴戾、疯狂,简直超出正常人的理解范围。我们无法判断欺凌者的这种手段是受到家庭、网络的影响,还是无师自通的本性暴露。

在各个学校,校园欺凌似乎或多或少均有存在,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从男生到女生,从偏僻山村到通都大邑,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从教室、操场、食堂、寝室到游戏场所、校车、学校周边小路……许多欺凌事件令人触目惊心,然而,人们看到的欺凌现象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不是那些暴力崇拜者发布炫耀暴力的视频,如果不是家长得知孩子被欺凌真相后勇敢发布帖文,如果不是被欺凌者实在无法忍受而说出真相,如果没有媒体跟进报道、转发,如果没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处理,那么,那些无声的惨剧、悲剧就将无人知晓。安徽省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林林认为:“孩子的行为都是心理的投射,校园欺凌‘冰山下的97%都没有被看见。”校园欺凌的暴力种子往往在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萌芽。由此看来,欺凌现象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孩子之间的正常玩闹和逗打,而是欺凌者侵犯型人格以及今后可能形成的反社会人格的初露端倪,可能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心理创伤以及长时间的心理疾患,对旁观者造成迷信暴力、蔑视秩序、无视法律规则的恶劣影响。

一位匿名网友陈述校园欺凌给自己造成的影响:“自卑,敏感,缺爱,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更加讨厌处理人际关系。小时候也不太懂,长大后愤恨自己的遭遇。”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抑或是旁观者,欺凌行为所造成的侵犯后果、心理创伤,都不是旦夕之间可以冰消雪融的,而是大概率会伴随其一生,甚至可能会代际传播。

如何杜绝校园欺凌,已然是一个全球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2017年预估,全球各地都存在校园欺凌现象,每年约有2.46亿儿童和青少年遭受某种形式的校园欺凌。而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重点,是关注那些“日常”的欺凌事件,提升它们的可见度。精准定义欺凌,提升欺凌可见度。学校、社会要及时介入并终止欺凌现象,依法依规强制执行对欺凌者的训诫、心理辅导、行为矫治,追究监护人、管理者、相关部门的责任,对被欺凌者进行情感抚慰、心理疏导、经济赔偿以及法律援助,对旁观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以期培育风清气正、惩恶扬善的良好风气。

校园欺凌大体可分为四种形式:身体欺凌、语言欺凌、网络欺凌、心理精神欺凌。

身体欺凌:这一类欺凌者往往采用暴力方式对被欺凌者实施殴打,或以其他形式对被欺凌者身体实施伤害。如海南临高一名13岁女孩被7名女生殴打,最终被施暴者用异物插入眼角,打到左耳鼓膜穿孔,造成视力和听力的终生损伤。网传视频中除了她嘶哑模糊的哭泣求饶声之外,还有欺凌者兴奋的起哄和尖叫声。再如安徽滁州一名13岁女生在厕所内被两名女生掌掴64次后晕厥;辽宁抚顺5名男生对一名男生施暴,暴打、踹头、扇耳光等。这类欺凌者通常倚仗体能优势、器械优势或者人数优势,通过对被欺凌对象的身体进行殴打、伤害,从而获得病态的优越感、操控感、胜利感。

语言欺凌:主要以语言侮辱、暴力恐吓、人格贬损等方式进行。这一类欺凌往往是最普遍却不易被发觉和重视的。如有的学生身体存在一定缺陷,就被其他同学嘲弄为“肥猪”“娘娘腔”“独眼龙”等。极端案例如陕西西安一名18岁高三女生疑似因长期被同班同学辱骂而跳楼身亡。此类欺凌者通常以恶毒语言嘲弄、咒骂、威胁被欺凌者,导致被欺凌者产生自厌自弃、难过沮丧、恐惧绝望等情绪。

网络欺凌:通过社交媒体、通信平台、游戏平台等,以恐吓、羞辱他人为目的的重复行为。同现实世界一样,网上也存在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和不法行为。例如,在社交媒体上散播关于他人的不实言论或发布令他人难堪的照片,通过即时通信平台向他人发送具有伤害性或威胁性的信息,或者冒充他人并以他人名义发送恶意信息等。甚至还有一些欺凌者接二连三地发送即时消息,不断骚扰意欲欺凌的对象:“大家都讨厌你!”“你真蠢!”“你真失败!”……还有一些网络欺凌者为博人眼球,嘲笑或羞辱其他人,设置题为“票选学校十大丑女”等在线调查。当前网络通信发达,网上的负面消息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网络欺凌甚至会导致被欺凌者自殺。

心理精神欺凌:主要以摧毁人的精神和心理防线为目的。此类欺凌者往往首先对被欺凌者进行身体伤害,再进一步达到攻击人格、控制精神的目的。如山西介休“13岁男孩被3名未成年人逼吃粪便”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传播:一个男孩坐在地上,将粪便放进嘴里后干呕,紧接着欺凌者要求男孩“咽了”。还有的欺凌者会强迫被欺凌者扇自己耳光、学狗叫等,这很容易给被欺凌者造成心理创伤。在孤立无助的情况下,被欺凌者甚至会沦为欺凌者长期的精神奴役对象。

在这四种欺凌中,人们通常认为身体欺凌才是真正的欺凌,往往忽略语言欺凌、网络欺凌以及心理精神欺凌的严重危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人格完整的理解越来越全面,对精神、心理、思想越来越重视,对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语言欺凌、网络欺凌、心理精神欺凌日益受到重视,显示出人们对“人是一个身心完整的统一体”的认同。

从心理角度来分析欺凌现象,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有些未成年欺凌者的暴力倾向可能有其生物性遗传的源头,但更为重要的是其所生活的环境。有明显暴力倾向的儿童大多曾经有遭受暴力的经历,这些暴力经历可能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儿童可能是受害者、旁观者、施暴者。如果孩子默认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他就会使用暴力解决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的认为自己年龄小,即使犯错也不用负刑事责任;有的具有强烈的慕强心理,并把这种心理发展为暴力崇拜,信奉拳头大就是硬道理的“丛林法则”……而被欺凌者隐忍不发、忍气吞声、畏惧惶恐,可能是因为受到家庭因素、身体羸弱、生性怯懦、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相信息事宁人会有好的结果。

凡此种种,让人们对“人皆有恻隐之心”“人之初,性本善”的古语产生深深的怀疑,也让人们对“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产生深深的怀疑。当然,人性的善恶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复杂的话题,人们在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哲学等层面都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却是人言人殊。性恶论和性善论都不具有完全的说服力,而善恶二元论更有事实支撑和哲理意味:一个人可能在一段时间性善,另一段时间性恶;一部分人性善,一部分人性恶,一部分人善恶兼具;人如果总是性善,就不需要任何法律约束;人如果总是性恶或者大部分人都是性恶,那人就彻底沦为两脚走兽,人类也就无从建立秩序。就像白天与黑夜构成完整的一天一样,善恶二元构成完整的人性,是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表现,是人性介于神性与兽性之间的体现。因此,我们大可不必对校园欺凌所表现出来的人性黑暗面大惊失色、悲观绝望,当然也不能对此视若无睹、掉以轻心,而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防范干预,在机制上完善措施,在执法上公平公正。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完全可以用规则加以约束、用制度加以监督、用法律加以限制。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父母正确引导,教师加强教育,法律伸张正义,那么逐步减少直至杜绝校园欺凌现象,是完全可能达成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中学)

猜你喜欢
暴力人性人格
反性别暴力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暴力”女
人性的偏见地图
暴力云与送子鹳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