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

2024-04-16 03:31夏晓磊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小浩书信时光

夏晓磊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名读高三的学生发来的信息。他说他们开始在网上填报高考信息了,在填写初中经历时,他敲下班主任名字的刹那,仿佛穿越回到了初中时光。

“我的名字这么神奇吗?”我跟他开玩笑道。

“写您的名字就跟看到了您一样。”他说。

“人家都是见字如面,你这是见名字如面啊。”我继续说着玩笑话。

“夏老师,您教了我们三年,我们好像从来没有直呼过您的全名。可是您写给我的信中,结尾处的署名都是您的全名,这让我感觉您更像是我的朋友而非老师。我到现在还保留着您写给我的五封信呢,您在开头最喜欢用‘见字如面这四个字。”这不加修饰的告白,寥寥数语,一下子就把我拽回到我和他用书信交流的那一段时光。

那一年,他还是个爱掉眼泪的大男孩。他不爱说话也不太爱动,但是学习、做事都特别认真,字也很秀气。我知道有些男生天性就腼腆,更需要我们多些关怀和爱护。有次课间我去教室,发现他趴在自己的座位上大哭不止。我问他原因,怎奈怎么问他都不回答,还是旁边同学告诉我,他因为前桌的小浩用形容女生的词语描述他而生气。小浩自恃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回头笑着想要辩解,我却二话没说就将小浩从座位上“揪”了起来,义正词严地说:“马上道歉!”学生们哪见过一向温柔的我这般严肃,瞬间鸦雀无声。小浩也战战兢兢地说了句:“对不起,我错了。”他缓缓地抬起头,用噙满泪水的眼睛看着我。我递给他一张纸巾,转脸继续对小浩说:“鞠躬道歉,直到人家原谅你为止。”然后,就见小浩如同小鸡啄米一般,低着头边鞠躬边道歉。善良的他终于带着哭腔对我说:“没事了,我原谅他了。”因为紧接着有其他老师的课,我就拍拍他的肩膀退出了教室。

不善言辞的他,在事后托同学捎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些诸如他从未想过我会为他挺身而出、他很感激我之类的话。我直接给他回了满满一张纸的信,大概内容是:“要悦纳自己,气质独特的你不必活在他人的议论中。温文尔雅、心思细腻是许多人羡慕却不容易具备的特点,而你轻而易举就能做得很好。我愿意成为你的朋友,用文字沟通恰好也是我很喜欢的方式。”不过,我已记不清是否如他所说,我在信的开头用了“见字如面”。

又一年,他成了大家刮目相看的编剧。随着我和他的书信沟通,我越来越发现他的“内秀”。他情感细腻,真诚善良,酷爱读书,文采斐然。他在文字里畅所欲言,他写自己会为一只流浪猫而驻足,也会为一只从窝里掉出来摔死的小鸟而垂泪;他写自己远离人群却不感孤独,身处喧哗又能不盲目从众。我也会在信中表达对他的欣赏,像笔友一样和他分享读书的感受和写作的心得。恰逢班上准備“课本剧”展演活动,他在信中告诉我他不想参加,因为他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更别提表演了。我给他回信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站在台前,总有些人要站到幕后,台前幕后都很重要。我鼓励他可以尝试做他擅长的文字工作,比如编剧。把课文改编成剧目也是不小的挑战,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他这样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文字驾驭能力。

他真的去做了,也真的做到了最好。听班上的学生说,他不仅负责把自己小组要展演的剧本编写好,还热心地帮助其他小组修改剧本。最终,剧本情节和台词设计的优秀,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再后来,我成立了一个“编剧社团”,他顺理成章地成了我的左膀右臂。在社团汇报演出的时候,他还特地以我为原型创作了一个剧本。我发现,他最大的变化是写作文比以前更勤奋了,笑容也更多了。他还能勇敢地站在台上,面对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朗诵他自己写的诗歌了。

毕业那天,他又送给我一封信和一枚自己制作的书签,上面写的是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一切好的和使人感到舒适的事物,都是简单而自然的。”

分别数年,记忆渐渐模糊,可那些时光却被一封封信做了最鲜活的封存。每一封信都是彼时情感的真实写照,弥足珍贵,无法取代。

不止和他,我与很多学生都有过书信交流,是文字见证了我们的共同成长。我认为书信交流有时会比面对面谈话更有效果,因为好多话说出来和写下来是不同的心境,听到和看到又会有不同的心情。每一封信都有温度,因为每个写信和读信的人内心都是柔软的。当他们面对面讲不出话来的时候,或许在写信时却可以滔滔不绝。

其实,教育也需要仪式感,而书信恰恰满足了这种“纸短情长”的需求。越是在信息化的时代,执笔书写一封信越显得稀缺和珍贵。重要的人总要用重视的态度来对待,写一封信恰恰是你舍得为他花时间的表现。书信内容没有限定,因人而异: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说说家常话;可以写美好的回忆,也可以写对缺憾的分析;可以得意忘形地分享快乐,也可以闷闷不乐地排遣忧伤;可以写满殷切的希望,也可以送上最深情的祝福。

再往大了说,写信不仅仅是一个寄托情感的方式,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从前车马很慢,情思也未断,一封书信可抵万金;如今网速很快,念念不忘的万语千言却最容易叫人提笔忘字。所以老师们,请拿起笔,再领着学生们学会写一封真正的“信”吧,无论是心事还是困惑,无论是意见还是建议,无论是沉默还是呐喊,都可以化作一个个汉字,形成一封封“书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见证“见字如面”的奇迹。这不仅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回归,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可以成为一种时尚。

教育有无限的可能,书信或许会让某种“可能”发生。有书信相伴,关爱不喧哗,成长自有声。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西城实验学校)

(插图:谭晓青)

猜你喜欢
小浩书信时光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永远向前的时光
失窃的书信
打分
休闲时光
我的爸爸是谁
一个被妈妈厌恶的小孩
漫时光
共 筑